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利用"安徽省利用省外资金项目统计信息系统"数据资料,分析2009—2011年安徽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特征,并运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法,预测安徽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相似文献   

2.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各地资源、制度优势,联手共建区域创新体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长三角沪苏浙两省一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就沪苏浙联手共建长三角创新体系的目标定位、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合作机制等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张鳌 《今日科技》2004,(Z1):24-25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内在需求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经济强劲的"火车头".长三角已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苏浙沪有强大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同时苏浙沪两省一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许多领域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成骏  时平 《科技与经济》2015,28(3):96-100
以长三角两省一市为研究地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比分析苏浙沪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变动特征。静态方面,通过苏浙沪2002—2012年不同阶段海洋产业产值的变化及资源支撑性海洋产业资源分布特点,了解苏浙沪海洋产业发展格局,结果表明,江苏相较于浙江和上海产业总产值增幅明显,苏浙沪整体海洋产业向均衡化发展。动态方面,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值和区位商,分析苏浙沪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特点以及主要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苏浙沪海洋产业结构主体往"三二一"方向发展,苏、浙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明显,海洋结构优化政策效果显著,上海海洋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发展重点转向海洋高新科技产业;海洋产业集聚方面,苏浙沪第二、第三产业基本形成集聚状态,各主要海洋产业随着区域发展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整体向集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当前,要切实把握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强皖苏浙沪"三省一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创新协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纵横资讯     
沪苏浙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首次实行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北京建精准域发展起边际效益体系。“北田作物为系统(GIS控农机为用。项目院士等组经过目”在基础及地面平长势监测展。自主研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日前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上,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政府间签订的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沪苏浙两省一市建立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开展长三角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根据协议,沪苏浙两省一…  相似文献   

7.
《上海信息化》2005,(5):10-10
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一市最近在宁波共同拟订了一份《沪苏浙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案》,明确年内将实现长三角地区企业信用信息的异地查询,并定下苏浙沪统一信用信息标准的时间表。  相似文献   

8.
信息产业     
《苏南科技开发》2006,(7):12-13
国内最大的数据灾难备援中心启建;信产部;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大而不强;苏浙沪发布“信用长三角”宣言;未来五年全球通信方式将发生巨变;无锡向中国IC产业高地进军。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的改革与发展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国务院<指导意见>发布、上海世博会举办和"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苏、浙、沪两省一市应本着"合作第一、竞争第二"的精神,在合作指导下竞争、在竞争基础上合作,共建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上海国际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10.
在国务院明确安徽融入长三角背景下,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工业区位配置系数、区位熵和产值利税率等指标从三次产业结构宏观层面到工业产品结构微观层面研究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结果表明:虽然安徽-浙江、安徽-江苏和江苏-浙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但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产业相似度逐渐变小,协调产业分工和产品分工,产业梯度转移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日前正式开通上线,只要登录其官网就可以足不出户纵览长三角科技资源信息并预约使用。仪器预约、研发托管、政策资讯、科技社群、培训活动等通道在平台首页可一键进入。为打破区域界限,促进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去年10月,苏浙沪皖四地科技主管部门围绕长三角产业与区域共性发展需求,在浦江论坛上启动了长三角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地科技部门聚焦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以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为主线,以合力打造重大创新载体为重点,以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新机制,持续深入推进联合攻关,完善科技合作新机制,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着力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一、做法与成效1.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沪、苏、浙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沪  相似文献   

13.
一、安徽沿淮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的缘由 1.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产业协同集聚的由来产业集群是指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相互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近年,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产业集群的优势成了理论热点.但是,当"福建晋江鞋业集群竞争无序"、"温州灯具几近消亡"、"长三角许多专业化产业集群进入低谷"等现实摆在面前时,很多人发现产业集群也会带来产业结构趋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引起人们思考:相关与支援性产业至关重要,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不断集中,更应伴随相关和支援性产业的协同集聚,这样才能减缓集群内竞争,产生合作效应.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去年11月初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会上,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间签订的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它提出了两省一市将实行科技资源开放和资源共享等协作任务,标志着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5.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安徽处于"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带,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安徽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创新人才不断汇聚,创新环境日益优化,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联手共建,打造一流的长三角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设长三角创新体系是增强长三角地区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经济强劲的“火车头”。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长三角已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0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长三角地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长三角乃至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沪苏浙二省一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许多领域已…  相似文献   

17.
陈勇 《华东科技》2010,(7):49-51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许多领域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所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以政府出资与民间资本相结合,整合沪苏浙三地的科技优势和专长,以"产学研资服"为纽带,联合三地已有的7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和其他科技中介、技术转移机构,合作组建长三角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长三角专利技术集团,国内联动、国际合作,将大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同时推动全国知识产权市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科技部的决策部署,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充分利用长三角创新资源,有力助推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2022年,安徽从沪苏浙吸纳技术合同4175项、成交额约6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和134%,并分别占省外吸纳的50%、46%,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转化迈上加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总结安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障碍,深入研究国家和沪苏浙等发达地区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提出下一步促进安徽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4月13日,"2017年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苏浙沪三地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布2016年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并围绕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联合签署《长三角三省(市)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倡议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