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车NVH开发过程中,在怠速关空调工况下,车内噪声声压级相比竞品车偏高,整车内声品质较差.通过分析优化燃油系统、附件皮带以及前悬置支架,使怠速车内噪声声压级达到竞品车水平,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分析得出车内声品质改善明显,提升了整车怠速时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特征挥发性物质的特殊气味类型,和汽车气味评价员主观评价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对整车车内挥发性物质中"五苯三醛"物质进行解析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可以实现快速锁定整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类型,可作为气味溯源第一步对车内挥发性物质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车内空气质量,通过在载体中添加精油开发出一种固体香氛。针对不同精油的挥发速率、同种精油在不同载体中的挥发速率及固体香氛对整车空气质量影响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验证该固体香氛对整车的气味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整车气味性由3.5级提升至4.0级,优于整车气味性设计要求(3.5级),说明该固体香氛对气味性改善明显;该固体香氛对整车VOC无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因进口车车内空气质量问题而造成车辆驾乘人员身体健康受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进口车价格的不断走低,消费者选择此类车型的可能性大增。实验选取青岛整车进口口岸(全国第二大平行进口车口岸)进口量较大,市面上较常见的的12款车型、64台车辆开展车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甲醛和TVOC的分类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高温和长时间静置将加大车内有害气体的释放。实验结果使消费者对平行进口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现状有所了解,也为各整车进口口岸即将开展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用车需求的升级,健康座舱受到的关注度在不断升高。目前国内各大主机厂通过管控整车VOCs来提升车内空气质量。从源头上看,整车VOCs的贡献度主要来自原材料的有机挥发物散发。本研究选取软内饰零部件及注塑类零部件,结果表明,零部件VOCs释放量随材料散发量的升高总体呈升高趋势。在软内饰零部件中,当材料的散发面积增加时,甲醛及丙烯醛的含量增幅最大。在注塑类零部件中,当原材料样件数量增加时,甲苯含量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大客车火灾比例显著增加。由于人员密集,且公众缺乏对于大客车火灾的认知,往往易造成群死群伤。模拟威海"5.9"校车放火案开展大客车整车燃烧实验,以驾驶室内放火的方式引燃整车,观察车辆在燃烧初期时的温度、烟气变化,总结此类火灾的蔓延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车辆引燃后,驾驶室内火势蔓延迅速,车内氧气迅速消耗,产生了大量的CO、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有毒气体,车内温度在3min左右时超过1 000℃,车内乘员应在30 s内就近破窗逃生。  相似文献   

7.
以M1类新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整车VOC测试环境仓法研究车内空气中醛类和苯系物的散发特性及短期衰减行为,考察工况和下线时间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依据美国环保署颁布的 “致癌物的风险评价导则”,计算车内空气中“五苯三醛”对乘员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将车内空气中VOC浓度与健康效应相关联。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甲醛散发量的影响较乙醛更为显著,通风对乙醛的去除能力强于甲醛,车内空气中苯系物的短期衰减强于醛类物质。高温状态下甲醛对乘员有致癌风险,二甲苯、乙醛、丙烯醛对乘员有非致癌风险。车内空气中多种恶臭物质的协同作用导致车内空气味型复杂,低嗅辨阈值化合物可能导致车内气味强度大。  相似文献   

8.
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车内VOC的分析试验和管控方法,同时选取某车型,参照整车VOC试验方法(GB/T27630—2011)和行业内常用的零件、材料的VOC袋式试验方法,通过控制试验的湿度条件,行业内首次创新性研究了湿度对车内VOC中的管控难点物质——乙醛散发量的影响作用,明确了车内乙醛散发量受湿度影响的线性模型关系:随着湿度的增加,车内乙醛散发量大幅升高,并进一步证明了聚氨酯发泡材的水解是造成车内乙醛受湿度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微型低速纯电动汽车车内噪声问题,基于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利用LMS/TPA软件,以驾驶员耳旁为目标点,以动力总成为激励源建立了整车TPA模型,并进行了车内噪声分析。结果表明,车内噪声主要是由结构传播引起的;左悬置z方向和后悬置x方向的贡献量最大,为车内噪声的主要传递路径。路径激励力分析结果表明,左悬置z方向和右悬置x方向的激励力最大。综合分析表明,车内噪声主要是悬置的激励力引起的,为悬置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纯电动轿车空调制冷、制热与电池及电机的热管理相对分开,没有有效地统一集成管理的问题,利用热泵技术,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电池、电机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即制冷时兼顾电池冷却,制热时回收利用电机废热的整车综合热管理系统。并结合某款纯电动轿车,在实验基础上对其整车热管理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车综合热管理系统可为车内、电机及电池提供良好的热环境,特别是对于冬季制热模式,与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电阻相比,纯电动轿车采用热泵系统时,其制热运行时的整车电能消耗可降低16.4%,续驶里程可提高18.3%。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从无到有,再到引入C-ECAP评价体系,标志着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C-ECAP主要对汽车产品的健康、节能、环保3方面进行量化的等级评价,车内空气质量通过量化的等级评价后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各个厂家之间汽车的水平及差异,助推了汽车企业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改善,提升汽车销量及品牌的影响力,为消费者带来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国产SUV怠速时车内结构噪声过大的问题,结合工况传递路径法、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进行了噪声源的识别和确定。根据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建立了该车型能量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由工况传递路径法确定后背门对车内结构噪声的贡献量最大。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后背门进行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后背门的固有频率与发动机二阶频率之间存在耦合。同时,对该车型进行了整车实验模态和噪声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道路噪声有源控制系统参考信号数量较多导致系统运算负担较大,而直接构建的虚拟参考信号与车内目标噪声相干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参考信号的分组构建方法.首先进行整车道路试验,选取4个车轮位置附近采集到的和车内噪声相干性较高的振动加速度信号作为原始信号,基于奇异值分析法确定构建的虚拟参考信号数量.然后基于车轮位置将关...  相似文献   

14.
某型商务车在行驶中车内存在很大的轰鸣噪声,对驾驶员及乘客的舒适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该车的销售和使用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了查明原因,对车内声音进行信号采集及频率分析幵对传动系统进行振动特性测量。发现主减速器振动成分在50~80 Hz有明显的峰值,存在共振频率大约是50~80 Hz的模态,与车内噪声峰值处的50~80 Hz相对应。可知主减速器的振动特性导致了车室内的轰鸣噪声。为了改变主减速器的振动特性,调整主减速器悬置的刚度值幵进行振动噪声测试可以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可使车室内轰鸣噪声大大降低。这些成果为解决本车室内轰鸣噪声提供了可实施的方案,使整车舒服性能大大提高,幵对其它车型的轰鸣噪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整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并寻求解决方案,提出一种新的VOCs多级溯源定量分析数学模型与方法.该方法首次综合考虑零部件散发VOCs的交互协同效应以及基于国标限值的VOCs单一组分危害程度,建立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VOCs溯源分析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多目标决策法和三角模糊数语义学定义理论,构建定量分析多级VOCs溯源数学模型中各级影响权重的成对比较矩阵和计算多级组合权重的理论方法.所提出的VOCs溯源定量分析数学模型与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分析各种VOCs组分对整车VOCs贡献度大小序次,而且能够定量求解零部件散发VOCs交互协同作用下各零部件对整车VOCs的贡献度大小,从而为开展车内VOCs的溯源与控制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方法.某款车型的案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各VOCs组分对案例车型中VOCs组分贡献大小的排序为甲醛>乙醛>甲苯>二甲苯>乙苯;零部件对整车VOCs贡献大小的排序为前排座椅>后排座椅>地毯>仪表板和顶棚.案例研究证明了某一零部件对车内VOCs的贡献,并不是该零部件各种VOCs组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零部件VOCs散发组分协同作用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小明  舒斌 《江西科学》2020,38(3):400-404,422
在某纯电动轿车NVH性能开发过程中,试验车在粗糙路面出现车内噪声过大并有明显的轰鸣感,主观驾评中该问题列为不可接受,严重影响客户乘车舒适性。为此通过试验识别车内轰鸣特性,在路径上对各零部件进行诊断,锁定了顶盖为轰鸣感主要贡献源。针对顶盖轰鸣现象,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顶盖局部结构进行增强优化设计,最终对车内轰鸣有所改善并提升乘车舒适性。该研究对纯电动轿车车内轰鸣识别排查及改进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安 《科技资讯》2014,12(23):96-96
汽车减振器是悬架中的重要的部件,关系到整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而部分减振器在工作时产生异响,对整车的NVH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对某车型减振器异响问题进行综合失效分析,利用减振器异响测量仪器进行减振器异常检测判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车型减振器异响为活塞杆异常振动激发车身振动,并传递到车内的结构共振异响.通过对减振器阻尼力进行设计优化,更改上支座合件硬度,改进后的减振器异响消除.  相似文献   

18.
宋俊  周建文 《科技信息》2012,(15):82-82,27
布置阻尼片是减少汽车板件振动,降低车内噪声的途径之一。对阻尼布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仅有利于优化整车NVH性能,而且还可以减少车身重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对某车身进行振动性能分析,讨论一种确定阻尼布置位置的方法,并以顶棚阻尼布置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运用CAE有限元法对某SUV车型进行阻尼匹配设计。通过对整车自由模态分析,计算处板件复合应变能云纹图,预测处建议的阻尼配置,位置和尺寸。最后通过路面不平度引起的车内结构噪声分析,对施加原始设计的阻尼和匹配后的阻尼时噪声水平进行比较,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轿车车内低频噪声预测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某型开发中的轿车,首先建立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通过与模态试验结果的对比进行模型修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含门窗的整车模型和车身-声场耦合有限元模型,并使用虚拟样机技术提取对车身的激励载荷,然后在SYSNOISE软件中进行车内低频(20~200Hz)噪声预测,最后通过板件贡献分析找出对车内噪声主要峰值贡献较大的板件并进行结构改进,计算表明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该文的研究内容为新车型开发中的降噪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