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五"以来,巢湖市坚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培育出了以皖维高新、华星化工等一批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市场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38项.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总收入超过60亿元,是2000年的6.6倍,年均增速达46%,高出同期全市工业平均增速近2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06亿元,是2003年的2.99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58%,位居全省第六位.巢湖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桐城市位于皖西大别山东麓,是桐城派的故乡,安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撤县设市,现辖18个镇、4个乡,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得益于该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工作和科技管理卓有成效,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殊荣,经济发展已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经济实力强县(市)前列。一、科技进步与科技管理对推动桐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多年来,桐城市政府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主线,强化科技管理手段,创新科技管理思路,全面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实现桐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科技进步优化了市域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了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升级桐城市乡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六大产业集群,对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整体看,这些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家庭作坊式企业不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为提高区域竞争力,桐城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到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2.6∶46.6∶30.8,工业比重大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涌现出了鸿...  相似文献   

3.
正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距省会合肥98公里,南邻安庆市68公里,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都市圈内城市之一。1996年撤县设市,现辖1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6万。先后获得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  相似文献   

4.
朱伟 《安徽科技》2017,(10):12-13
<正>当前,淮北市按照安徽省制定的"南铜北铝"发展战略,正着力打造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将铝基新材料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建设产业链、延伸产业链、补齐产业链,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和牵动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6月,全市24家规模以上铝基新材料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9.4个百分点;2017年1—6月,累计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0.6个百分点。在发展铝基  相似文献   

5.
"十五"以来,巢湖市坚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真实施火炬计划,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4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8个,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3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实现利税4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26个,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36亿元,并以太原高新区和长治高新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节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同时,山西省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9个百分点。在分析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坚持谋政策、聚人才、育主体、建平台、强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的重要抓手,突出加强统筹规划,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沃土和科技创新高地,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桐城市成功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截至同年12月,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2家。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安徽省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打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从总体上看,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拥有一批优势技术和产业基地;从区域分布看,各市产业分布不均匀,各自特色鲜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同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撑作用不强、创业引导投资不足等问题。因此,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合的金融机制、财税机制、人才机制,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在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按照"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9.
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自1999年8月批准建设以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科技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基地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1年,产业基地企业实现产值16.4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4.4亿元,利税1.6亿元,技工贸总收入比1998年增长9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3%.预计到"十五"末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55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科技引领,突出技术创新,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深做实林长制,通过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挖掘发展潜力,聚力林业转型创新,打造生态强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增长,林业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桐城市先后荣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安徽省森林城市""全省发展农民林业合作组织特别奖""全省油茶发展先进县"等一系列殊荣。  相似文献   

11.
《安庆科技》2005,(4):18-19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个拥有77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国家商品粮基地,国家畜牧业产业化重点县(市)之一,省级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示范区。养鸭是桐城市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市年养鸭量已达200多万只,如位于桐城市北部大关、卅铺等镇的蛋鸭基地的养鸭业,市种鸭场的种鸭业,桐城市饲料公司年产万吨级饲料的饲料公司,床上羽绒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的鸿润、霞珍集团的羽绒工业,年加工风鸭100万只规模的安徽好运食品公司鸭肉加工业等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为了加快桐城市鸭业产业化大规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成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中,作为承载新建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成都市,更是把光伏产业列入到十大发展产业行列之中,并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规划将双流县西航港发展作为全市光伏光电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淮北市中小企业改革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推进,企业竞争机制的变化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极大地调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和内在动力,由过去的"要我创新"逐渐转变为"我要创新",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不断增大技术创新投入,正在实现由过去的靠扩大规模、增加人力等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4.
"十五"以来,铜陵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预计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可实现技工贸收入6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例将达到22%,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产值和技工贸收入将超过50亿元.  相似文献   

15.
“十五”以来,桐城市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促进了全市产业技术进步。全市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0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3项,转化应用科技成果60项,获安庆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2001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相似文献   

16.
一、宁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十五"期间,宁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宁国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25亿元,占全市GDP的38%;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7%,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88%;4个产品入选全省100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录;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5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制造信息化示范企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初现规模,初具现代化工业格局的宁国市民营科技示范园区全面推进,入住企业已有150多家,为宁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7.
绿色农业是汉中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处于产业成长初期。由于地方政府和农户经营绿色农业意识不强、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开发不够、政府财政的投入有限、社会化服务滞后等因素影响,发育较为缓慢。今后应着力提高地方政府与民众发展"绿色农业"意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基地建设为依托,走规模化之路;注重特色,加快绿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获批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两化"并举(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立市"战略,全面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6家,从业人员约11万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14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2家.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31亿元,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13亿元,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出口创汇8.9亿美元.合肥已成为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合肥高新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名位居第16位.  相似文献   

20.
首先梳理了绿色创新与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绿色创新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阐明绿色创新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建议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绿色创新与环保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技术推广示范支持力度,有效激励绿色创新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