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了泰达新材料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通过构建新政策、新制度的导向作用,聚集科技资源,提升创业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以创新人才为驱动,充分利用泰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腹地广阔和交通发达的区位和基础原材料市场优势,实现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以科技为导向的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在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SWOT分析的形式对吉林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加快吉林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智能传感器凭借其应用灵活、易于编程、功能多样的优点,日益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消费领域.本文围绕产业现状、技术趋势、省内布局、创新重点等方面,全面介绍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现状并提出智能传感器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巢湖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材料产业的转变,1999年12月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充分说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机制创新,使企业焕发青春 1997年5月22日,由安徽省维尼纶厂独家发起,采用社会募资方式成立了安徽皖维化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000万社会公众股于5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公  相似文献   

5.
基于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研发投入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省内各市、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差距,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从协调区域平衡发展、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及夯实研发经费统计基础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永忠 《安徽科技》2017,(12):21-22
<正>近年来,池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池州市积极推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相似文献   

7.
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在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设立新材料专项给予支持,其立项和实施对推动安徽省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十三五”期间新材料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特点和主要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探讨了新形势下新材料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下一步工作布局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动态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应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技术效率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创新总体产出水平提高显著,但其组织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根据研究结论,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协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外资利用水平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与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的空间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形态转型,区域竞争加剧、地区合作需求上升,基于创新的特色产业发展将主导区域竞争格局.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创新和空间基础.以钢铁及新材料等8个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网络兼容的空间组织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加速区域发展、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它以自主研发为导向,以提升产业贡献率为核心,不仅能克服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还能释放环境、资源限制压力,从而带动产业向"高、精、尖"迈进,形成产业先发优势。立足于京津冀,基于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关系分析,提出了京津冀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型组织形式,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面对国家推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大好机遇,安徽省积极寻求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展之路.本文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客观分析中部崛起进程中安徽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规模、创新、品牌、市场优势,科学提出区域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相结合的安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Tobit模型,对2018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加以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科技创新研发效率强,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研发人员、仪器设备购买费用和专利申请数都对安徽省科技创新效率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最后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精准设计新材料创新突破路径及政策,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梳理了美国、日本与欧盟等材料强国的新材料技术创新突破经验,探讨了中国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与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别设计了先进基础材料“竞争力提升”创新突破路径、关键战略材料“自主可控”创新突破路径及前沿新材料“抢先卡位”创新突破路径,并从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系统、引导新材料产业创新方向、建设新材料产业新型创新基础设施、构建可持续的创新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宁波新材料产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显著的区域特色、比较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及较为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地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人才匮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应从强化规划导向、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健全法制环境以及培育产业投融资体系四个方面促进宁波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基础上,总结其对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提出安徽省应在政策支持、龙头牵引、人才建设等方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凡  可星 《科技与经济》2020,33(1):26-30
液态金属具有不定型的液体形态,具有极佳的电性能和热力学性能,是电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行业首选,美国NASA在2014年将液态金属列为新材料十大前沿方向之一。以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为研究背景,对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等概念进行界定,构建了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从种群角度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及不同创新种群间的关系,同时对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和动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依靠创新促进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变,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创新驱动的视角,对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10年来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4个关键要素:市场需求、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其中,市场需求是导向,创新投入是条件,创新效率是关键,创新质量是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3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尽早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第二,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形成;第三,尊重市场选择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集中分层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清远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全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高性能结构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牵头单位,联合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在新材料研究领域领先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汇聚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促进新材料产业协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选取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五大主要矿产资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2011年—2019年面板数据,基于两阶段DEA-BCC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模型对研究期内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率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率远远高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矿产资源采选业各行业发展水平不高,I类产业分布缺乏;矿产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带来的“拖累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存在显著的时序差异和“偏科”现象;矿产资源产业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现象,需要对其投入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高效产出.应从压减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造良好产业技术创新氛围等方面促进矿产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勇 《安徽科技》2014,(2):12-14
为加快推进安徽省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加快蚌埠市战略新兴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由蚌埠市政府、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盛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百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13年10月16日组建成立了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来的各方共同努力,研究院取得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