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阜城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阜城地区阜101孔孢粉研究,划分出三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出阜城地区自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古气候的三个演替阶段。自下而上依次是:1.晚更新世是以松、冷杉、云杉为建群种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此时气候冷而稍干。2.全新世中期是以松、栎、榆、桦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为温暖、湿润的气候。3.全新世晚期是以蒿、藜、松和桦为主的疏林-草原,此时气候温凉、略干与现代相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在第四纪沉积厚度较大的北京昌平地区行打钻取样,获得连续的沉积样品,通过AMS14C测年手段建立年代框架,提取钻孔上部2~12.4 m沉积物的孢粉,通过分析孢粉的质量浓度及种属组合变化,进而恢复北京地区的古气候状况。研究表明北京昌平地区30 000 yr 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29 090~27 200 yr BP为气候寒冷湿润;27 200~19 100 yr BP,主要发育以蒿、藜为主的中旱生草原,反映了这一时期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19 100~11 700 yr BP,主要分布以蒿、藜为主的草原植被,但是覆盖度很低,说明气候进一步变冷变干,是北京气候最寒冷干旱的时期;11 700~4 460 yr BP,为全新世早中期,植物种类丰富,适宜木本植物生长,植被发育针阔叶混交林,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 8~322. 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 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 3~160. 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 0~87. 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 6~72. 0 m)、全新统镇海组(0~18. 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相似文献   

4.
分析长江三峡及其邻区第四纪气候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万州、奉节、巫山和宜昌等地第四纪地貌特征,以及保存在夷平面、阶地、扇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中沉积物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在早更新世为温暖潮湿环境,在0.11Ma B.P.左右发生气候转变,之后直至全新世为干燥寒冷环境;宜昌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化趋势与三峡地区相同。(2)三峡在早更新世到0.3Ma B.P.以来,沉积记录主要显示为暖湿气候;在0.3Ma B.P.以前,三峡基本不具备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条件。导致三峡及宜昌地区在0.11Ma B.P.左右发生明显的沉积物差异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发生在0.15Ma B.P.的青藏高原共和运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讨论三峡和宜昌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及青藏高原隆升对古气候演化的影响。以三峡及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沉积剖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低夷平面、阶地及冲积扇和湖相沉积物进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依据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曲线及沉积特征,认为三峡及宜昌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演化趋势相似,经历了早更新世晚期及中更新世暖湿气候到晚更新世干冷气候的转变。结合全球气候背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气候影响等方面的资料,认为150 ka B.P.之后青藏高原隆升至4 km时,青藏高原对三峡及宜昌地区的古气候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 ,通过对崇明岛北侧的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 ,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 9个孢粉组合带 ,并结合邻区钻孔孢粉资料研究 ,恢复了该区植被、气候演化的 7个阶段 .从大西洋中期起植被依次为 :中亚热带含落叶树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以松、栎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气候经历如下的波动 :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略湿—温而略干—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的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而且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从而为该地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水系的变化导致物源区的变化,反映在相关沉积盆地中表现为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改变,以及特征矿物的出现.通过对三峡出口处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和样品EsR测年资料,认为0.73 Ma以前的冲积扇一扇三角洲沉积中重矿物特征明显不同于之后的阶地沉积及现代河床沉积物.这种重矿物组合的不同反映了0.7 Ma前后物源区的改变,同时也指示长江三峡贯通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作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第四系厚度较大的沉积区之一,历来是我国地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其南岸研究比较薄弱。在对杭州湾南岸第四系BZK1钻孔岩芯沉积物特征、地质年代、孢粉、有孔虫和介形类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对比、古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钻孔揭示全新世沉积始于孔深22.00 m(约10.77 ka B P.),其下至孔深44.60 m为晚更新世地层,全新世沉积速率大于晚更新世。研究表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29.6~10.8 ka B P.晚更新世时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为气候温暖较湿的滨海河口湾半咸水环境;10.8~9.5 ka B P.早全新世早期,以针叶与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潮上带湖沼环境;9.5~5.9 ka B P.全新世早中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和较湿,受海水波及;5.9~0.5 ka B.P.全新世中后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属滨海-内陆架环境,该阶段后期海水已退出本区,气候由温暖湿润渐渐转凉。结果显示杭州湾南岸气候-环境-海平面-沉积速率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上述研究可丰富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学、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为邻区晚更新世生物地层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环境分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
浅谈利用黏土矿物重建古气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黏土矿物重建古气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分析测试方法较多。其中,X射线衍射分析主要用来确定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含量以及某些黏土矿物的结晶度;化学分析、电镜分析主要用于黏土矿物的来源、成因、演变过程的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使气候指标和年代学建立起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而氢氧同位素分析亦能对古气候重建提供重要佐证。本文旨在综述各种研究方法所能提供和揭示蕴藏于黏土矿物中的古气候信息,以期全面综合地利用黏土矿物为手段来重建古气候。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钻孔探测、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并结合已有的钻孔孢粉资料,对青岛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更精细的划分.研究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发生了多次气候冷暖干湿的变迁,其中晚更新世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一温暖期,它又可以分为两个亚期,第一亚期略暖于第二亚期;第二个时期比较寒冷,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个亚期;第三个时期气候温暖干燥;第四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第五个时期气候由寒冷干燥向温湿发展.全新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气候由前期的温湿向温凉略干发展;第二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第三个时期气候由前期的温暖湿润转向温凉略湿.  相似文献   

11.
陇西黄土高原新石器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运用黄土-古土壤磁化率记录、^14C测年以及孢粉组合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化(着重古气候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全新世气候存在五个相对温暖湿润的古土壤发育阶段和五个相对干燥寒冷的粉尘堆积阶段。同时结合考古资料,探讨了环境变化与人类文化的产生、迁移、发展之间的可靠联系,指出古气候的变化是文化类型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宁夏灵武直罗组植物化石及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灵武龙生活时代直罗组沉积期的地质信息。通过对灵武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孢粉和植物化石的采集分析,对直罗组泥岩的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针对该区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进行探讨并简要分析古沉积环境演化。直罗组孢粉类型以湿生为主,茎秆类植物化石大都为湿生蕨类植物,反映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相比延安组植物化石组合,直罗期开始向炎热干旱气候演化。泥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从直罗组沉积早期到晚期,古气候由温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沉积环境氧化作用减弱而在直罗晚期氧化作用具增强之势,同直罗组呈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并且晚期水体古盐度增大一致,揭示直罗组沉积晚期相比早期气候更加干旱,且相比延安组气候开始向炎热干旱气候演化,直罗组沉积时期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三峡的成因是一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阶地的划分对比又是解决三峡贯通问题的切入点.作者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阶地对比中的年代对比法.利用对比结果,结合在三峡出口处记录水系演化历史的宜昌地区第四纪早期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ESR测年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贯通三峡的长江在宜昌地区出现的时间晚于湖相沉积结束的时间(0.75±0.08) Ma,而长江三峡段的阶地最多可以划分为5级,其中最老一级阶地的年龄为0.7~0.73 Ma.由此证实了长江三峡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的相对年轻的河谷.  相似文献   

14.
安徽当涂新桥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第四纪孢粉丰富。可分成为五个孢粉带: 带一,松—冷杉—云杉—栎孢粉带,为较湿冷气候—晚更新世末期; 带二,松—栎—水龙骨科孢粉带,湿暖、湿润气候—前北方期—北方期; 带三,松—铁杉—枫香孢粉带,为热、湿气候—大西洋期; 带四,分为两个亚孢粉带:(1)松—栎—环纹藻孢粉亚带;(2)松—栎—蒿—藜孢粉亚带,为稍温湿—温干气候—亚北方期; 带五,松—栎—禾本科孢粉带,反映温暖,湿润气候—亚大西洋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4个新近纪红黏土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和化石动物群时间序列进行区域对比。结果黄土高原新近纪红黏土沉积以来发生了5次大的气候事件,气候事件的分界线在粒度、磁化率年龄曲线上特征明显,反映的气候特点与化石动物群演替性质完全一致。结论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古气候演化过程的气候事件均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的发展相联系。时间上,南北气候演化事件基本同步;空间上,北部较南部地区变化剧烈。5次气候事件从下到上表现为半湿润、半干旱、湿润、干旱与湿润交替、干旱的气候演化特征;相应动物群生态类型表现为草原-疏林草原、草原为主的疏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与森林交替到草原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平原东北部金鸡河左岸一级阶地的孢粉资料开展研究,并结合光释光测年数据,恢复北京平原东北部地区的古植被类型,分析晚更新世晚期北京平原东北部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平原东北部气候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气候温凉干旱;第二阶段气候寒冷湿润;第三阶段气候较寒冷湿润。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有一定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热带地区40万年以来古气候的定量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南方和热带亚洲265个现代孢粉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类比法对雷州半岛的第四纪孢粉分析数据进行了孢粉气候的定量转换,获得近40万年来的年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古气候曲线.这些结果为第四纪海陆古气候对比、热带地区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演变等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温度变化的4个降温期分别与深海同位素阶段10、8、6和4~2可以对比.冰期与间冰期之间的年均温度变化幅度约为±5℃,末次盛冰期达到5~8℃.而年降雨量的变化较小,除末次冰期有短暂的干旱期外,降雨量一般均高于1500mm.  相似文献   

18.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的南部边缘,源于太行山腹地的一系列河流,切穿太行峰脊,形成众多山高谷深瀑水飞溅的峡谷群,成为南太行山旅游的核心地质遗迹景观。峡谷中河流阶地发育,通过对云台山及周边地区九条典型峡谷中河流阶地发育特征研究,探讨了河谷的发育历史;以及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幅度,认为六级河流阶地在太行山河谷内普遍发育;但由于第四纪是强烈切割时期,所以这些河流阶地也大部分被剥蚀掉,仅在部分地区还不同程度残留有六级河流阶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重庆南平地区5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石漠化地区孢粉组合特点及其与植被的关系.通过对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即外来孢粉、孢粉产量、孢粉保存和孢粉鉴定等.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132种,为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骅拗陷滩海地区沙河街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由于黄骅拗陷滩海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孢粉化石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方法 根据沙河街组所产孢粉化石的特征,讨论了孢粉组合的时代。结果 建立了1个孢粉组合和3个亚组合,即栎粉属Q-uercoidites高含量组合(Q.microhenrici-U.minor亚组合,Ephedripites-Rutaceoipollis-Meliaceoidites亚组合和Quercoidites-Labitricolpites亚组合)。结论 该地区古植被类型由落叶针叶林逐渐转变为落叶阔叶草原型的植物群;古气候经历了半干旱、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到温暖带-亚热带气候至半干旱的暖温型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