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蔓”组同源词在音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它们都是由相同的语源意义“覆盖延伸”为核心引申分化出来的: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由物体的长大延展到空间距离的延伸,由面积的覆盖扩展到数量的繁多庞杂,……再到人的自傲心理的延展扩张。其次,在语音方面,它们具有通转的关系。有的是对转关系,有的则是旁转关系,有的则是旁对转关系。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复合双音词产生的过程是:从单音词到叠音词,再引延为联绵词,再由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发展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最后衍生出一般的复合双音词。  相似文献   

2.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3.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4.
连绵词是汉语语音造词的产物。《韩非子》中的连绵词从语音联系方面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三类。这些连绵词具有非双声叠韵连绵词的数量最多,叠韵连绵词在声调上具有一致性,部分连绵词具有重言形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是由两个大都具有声韵关系的音节组成的单语素表音词,不能拆解,但不少将其混为合成词.联绵词读音往往有音转现象,其书写形式虽然多形体,但常用形体往往向表意文字靠拢,加上形符.人们拆解联绵词往往由于对古训理解不妥或受古贤拆解联绵词的影响,或将其使用特点与构词法混为一谈.确定联绵词应从"联绵"上下功夫,即从其表音性入手,析其声韵看其形体.联绵词出于天籁可分为如读、变读、分音、外来音、摹音等类型.  相似文献   

6.
纳西语四音格词按照音节语音结构关系,可以分为AABB、ABAB、AABC、ABAC、ABCB、ABCC、ABCD七种类型,,韵律结构以第一、三音节双声叠韵和第二、四音节叠韵为主。声调配置形式多样,最丰富的为AABB式,有八种,AABB、ABAC和ABCB三种形式有四个音节全部同调的现象,七个类型均无四个音节全部异调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几个向来被认为是联绵词的复音词的分析,指出由于汉字转写等现象的影响,一些复合词的书写字形看似不能分训或能分训而两字字义不能组合,致使我们误将它们认为是联绵句.同时指出,一定有不少古代的复合词,今天仍被误认为联绵词,而古代的联绵词,一定不如我们今天所想象的那样多.  相似文献   

8.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词,它既不是语法上的分类,也不是纯词汇上的分类,它是根据其词的结构形式及其意义的特点来划分的。传统上认为联绵词是一种由两个音节(表现为两个汉字)联缀成义,不可分拆开解释的复音单纯词,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其语音,两个字的字义与该联绵词的词义无关。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联绵词的辨识是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常有学生来问:哪些复音词是联绵词,联绵词到底有哪些特点,怎么去辨别它们?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难以教给学生一套很有用,容易掌握的方法。笔者在古汉语教研中,也深感联绵词辨识的难度和复杂,为实际存在的对联绵词的辨识的诸多纷乱而苦恼。因此想把以往通行的联绵词辨识方法清理一下,分析其优劣,以便加深认识并希望能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学术界对联绵词辨识方法的深入研究。从以往和目前所通行的辨识方法来看,最常见的有形、音、义三种辨识法。形,是从联绵词的字形上来考虑的一种辨识方法,细分之,又有两种。一种是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字转写等现象的影响 ,一些复合词的书写字形看似不能分训或能分训而两字字义不能组合 ,致使我们误将它们认为是联绵词 ,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复音词是否联绵词时 ,得小心谨慎一些才是  相似文献   

10.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共有43例,可从来源、音、形、义等方面对其进讨论。文献来源较为复杂,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或准旁纽叠韵为主,形体关系以结构相异为主,形体相关的情况也占较大比例,词义关系多样,有本义、引申、假借、同源、反训、义远等关系。这显示了《广雅疏证》"某犹某也"音义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自反和合音字不是反切.自反不过是一种偶合现象,并不说明造字先民已经掌握了反切法,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反是在反切通行以后.合音字记录的是语言中的一个词,是人们自发拼读的结果.反切受悉昙的直接影响而产生.汉末,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胡僧、汉僧和佛教徒从胡文转译的梵文拼音跟汉字读音的对比中通悟了拼音原理,用双声叠韵法来分析汉字字音,发明了反切.<鸠摩罗什法师通韵>是现存最早反映悉昙跟双声叠韵关系的汉语文献,据此可以推断汉末在华僧人领悟双声叠韵法的一些情况.最先把反切运用于文献注音并加以提倡和推广的是服虔、应劭等汉末的一批学者.至于魏世,反切大行.  相似文献   

12.
“与”类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但“与、从、以、会”是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及”是先由动词虚化为连词再虚化为介词.词汇在虚化的过程中,它们所处的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虚词的系统性影响着虚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广州方言中的底层词,除保留在地名和口语中之外,有的既是口语词,同时又是构成地名的词语,本文所讨论的“栏”与“墟”就是这一类词语。通过对它们在广州方言中的留存、变异以及衍生出来的系列词语的考察,不仅可以探索它们从少数民族语言进入到汉语的过程,更能深入地了解粤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而且对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词义演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李青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6-118,122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认知的基本参照点,进而认识周围的事物,再引申到抽象的层面,因此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的意义被赋予了厚重的转喻性.根据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人体词语词义通过认知转喻机制由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不断延伸.人体名词词义延伸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三种转喻形式,词性变化延伸主要突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琅当”是个叠韵联绵词。它最早见于: 《汉书·西域传上》:“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以下七十余人。”又《王莽传下》: “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注曰:“琅当,长锁也。” 所谓长锁,即今之铁锁链。若以此释验于传文中,则殊为不辞。清·王筠曾指出:“说长锁固不误,然铁锁琅当相连,似不可如此说之。琅当,叠韵,盖形容拘系牵曳之状。”然王氏释为形容词,亦与文意相龃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云:“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释为动词拘锁,最切。但此释并未引起后来注家的注意,而只沿袭铁锁链之说。  相似文献   

16.
张惠言、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两位代表。张氏标举风雅比兴、力矫浙派弊习,开派基于前;周氏起为再传、主寄托、创词统、纠偏失、阐幽微、发扬光大于后。然二家词论实同中存异,精粗有别。在其理论的三大支点,即“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上,张氏创说,然未免矫枉过正,容有未密;周氏取其精华,纠其偏颇,后出转精,但仍有值得商榷处。其理论核心“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不可视为唯一标准,其词统说与其理论亦有相矛盾处。但总体上看,二家词论各具真知,不乏灼见,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李旭新 《科技信息》2012,(5):333-333
转类词(词类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转类词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个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而名动转类词作为转类词中频率最高的互转词类对其研究更是多角度化。许多学者多从语义,语用角度对转类词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从概念转喻理论角度出发对名动转类词进行分析,并阐述名动转类词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进而阐述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词人姜夔的词在清代的命运可谓非比寻常,先由浙西词派的推尊,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而后的常州词派则对其大加贬斥。郑文焯是常州词派后期“变革型”的一位词人,他变革的其中一点就是学习姜夔的词。其词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特色,均可见对姜夔词的接受之迹。  相似文献   

19.
从唐曲子到宋词,是千百年词史上的辉煌时期。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词的兴起和繁荣,都与唐宋时期的民俗息息相关。因此,词与民俗的关系,为词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此可以深入考察有关词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探讨以往词学研究中的若干深层问题。就某种意义而言,从唐宋词的初创到繁荣再到南宋中后期的雅化,恰好完成了一个悖论,既最终成就了宋词一代文学的地位,也结束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光荣。  相似文献   

20.
诗词曲中有些词汇的意义是临时性的特定意义 ,它们有的与其基本义相关联 ,有的则看不出联带关系。这种词义变异现象是由于诗词曲对声韵合谐、平仄一致、对仗工整等的要求使然 ,其主要方式是引申、改变词性和假借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