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颖 《科技信息》2011,(36):317-3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到与男性平等。在性别平等问题上,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对女性地位的变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奥林匹克的角度,以女性历史上参与奥运会的艰难历程,以及女性体育运动的兴起、兴盛对女性的影响,揭示奥林匹克在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文化与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男女两性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妇女往往比男性遇到更多的障碍,比过去体验到更多的困扰。影响妇女取得成功的诸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女性的心理倾向及人格特征是其对周围社会文化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传统的性别概念及其对妇女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导致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我们文化和教育中存在的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给妇女提供教育和就业的均等机会。  相似文献   

3.
申琼  曹竟成  王小雪 《科技信息》2010,(32):I0020-I0020
社会性别最初基于男女的生理差别,后来变得制度化,就把男女关系分为等级层次,变成一个处于优势支配弱势的权利关系,并由此影响着女性的竞技状态进而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分析社会性别的变迁对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竞技体育现象中由社会性别造成的两性不平等与差距是可以改变的。在揭示性别不平等的基础上,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差异产生和其得以延续的社会机制,找出目前我国竞技项目上出现的“阴盛阳衰”现象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性别关系问题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女性主义为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由于父权制的性别秩序支配着女性生活,导致女性在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中完全受到束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权主义的积极斗争,女性体育的权利才逐渐被承认。本文采用了逻辑推理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女性体育参与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倡导男女两性的平等,让女性能够参与到体育中,愉悦身心,经营健康家庭。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中西体育历史中对女性参与体育的歧视和女性对平等参与体育的抗争的基础上,提出:女性全面参与体育和在体育运动中地位的提高是衡量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现实反映.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发展应充分认识"性别均衡"的发展原则,重视女性参与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作用,设置和健全更多女性参与的运动项目,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女性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项目管理,促进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性别对于受众新闻收受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受众态度方面作为分析的重点并结合实际,对男性、女性的新闻收受差异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发现,性别会对新闻收受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宏观社会语境是要努力追求两性的平等,因此,笔者就我们应该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对性别问题进行平衡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学领域,男性作家一直把女性塑造为天使、淑女或恶魔的形象,他们以自身的男权思想掩盖了女性本身的性别特征和社会特征,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自女权运动以来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则站在女性的角度书写女性题材小说,试图推翻这种传统的男权社会及其制度,争取自由和平等。通过对男女两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希望消除文学上的霸权思想,谋求两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逃离魔法师》中女性在教育、职业生涯和两性关系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以及男性阴影下的女性间的友谊,发现二战后父权制传统下的女性仍是由男性定义的他者,力争平等自由的主体地位的女性难以摆脱在男性的魔咒下矛盾挣扎的命运,性别藩篱下的女性友谊也难以升华成真正的友谊。《逃离魔法师》反映了二战后英国各阶层的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仍处于从属地位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状态,揭示了默多克思想脉络里潜藏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蒋杜 《当代地方科技》2010,(10):168-168
长期以来,体育是男性驰骋的领域,女性参与体育的历程是其不断抗争与男性作出妥协的过程。从体育学的角度解读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当代社会,只有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美的概念、女性身体的审美演绎与各阶段女性身体美的时代特征的阐述,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体审美的实质:男性,通过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构建了美的标准,女性顺从这种标准以满足男人的审美欲望,才能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认可.男权文化通过社会审美标准重重叠叠地控制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从而再现历史上两性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权利支配话语,在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女性的沉默无语反映了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受汉族礼教影响,木纳村布依族妇女在传统男权社会一直无声失语,改革开放后争取到了部分话语权,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因受到民族深厚积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制约束缚,布依族妇女要快速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目标,必须以综合实力为背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妇女争取人权从古至今一直在进行着,其中包括体育权在内。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妇女体育权的角度入手,来探析朝鲜妇女的社会地位对其参与跳板运动的影响,旨在为朝鲜族跳板运动的发展及传承的可持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婚姻家庭是最能体现性别关系的社会基本形式。与稻作文明相联系,壮族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关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都是男性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壮族妇女的地位高于当地汉族妇女。从神话传说所透露的远古信息来看,到了人猿揖别之后,壮族的婚姻家庭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与此相应的两性地位作用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无论从“双轨制”运行的婚姻制度,还是从不成熟的父权家长制来说,都存在较多“性别平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女性干政现象无法避免性别意识的作用。男权社会通过王位继承制度、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失衡的社会地位等把女性驱逐出政治领域。男权体制对女性干政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如同姓分封、大臣牵制、甚至杀母立子、殉葬等。但仍无法杜绝这种现象,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武则天打破男权樊篱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个人素质,阅历丰富;高宗授命,名正言顺;利用矛盾,坐收渔利;异域胡风,浸润影响。女性干政的现象虽然在特定时期出现,但从没改变女性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中国外交的一条主线就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并谋求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环境、人权保障等多个领域,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也已成为其中的重要议题。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性别平等成为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各国在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领域,也做出了很大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就业中体现性别平等,保障女性充分就业,防止女性地位受到损害,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社会性别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有着固有角色期待和定位;在社会性别的角色分工上,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被截然分开;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牵绊也会影响女性就业;社会文化对性别形象进行控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撑起了半边天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然而受社会文化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仍不如男性。现行的社会逐渐成为男性主导的社会,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女性成为弱势群体的状况依然较为严重,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8.
正围绕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中的性别平等这个主题,我国在外交实践中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例如,在妇女经济赋权与国际性别平等机制方面,2016年5月24~26日,在本年度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中国举办前夕,"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W20)"在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这次会议围绕"平等参与,创新发展",聚焦"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性别视角"、"妇女创业就业及社会保障"、"数字经济中的女性力量"和"联动创新  相似文献   

19.
格奥尔格·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如果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来分析英国18世纪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则更能有助于了解女性物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和其发展的特点。结合英国18世纪出版的三部小说作品——塞缪尔·理查逊的《克拉丽莎》、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和弗朗西斯·伯妮的《塞西丽亚》,以作品中女性物化现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女性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婚姻中也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加上父权制度的统治和长期以来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压迫,女性的命运一直在男性社会中被物化,成就了父权制社会显形物化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妇女地位问题是妇女问题的核心,而妇女家庭地位则是妇女地位问题的重要体现,是衡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婚姻生育状况、家务分工及其决策、妇女自我意愿抉择权及性别规范等体现家庭地位的指标的分析,认为目前妇女的家庭地位虽已有很大提高,但男女不平等在家庭领域仍广泛存在,妇女的家庭地位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