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以人为本"贯穿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的始终,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的内部治理结构: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均衡发展;完善四种制度:人才选聘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最终实现高校和教师自身双赢发展这个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盛蕾 《当代地方科技》2011,(16):176-17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高校教育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尚未成熟、行为缺少理性、人格尚未健全等问题,在管理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唤醒人本意识、在学生管理中唤醒主体意识、在学校的人文环境管理中唤起人文意识,从而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杰 《科技信息》2009,(30):I0247-I024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地方高校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的改革建设,以"以人为本"推动体育教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构建体育教学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广 《镇江高专学报》2010,23(2):108-110
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要以激励措施为主、约束措施为辅。建立学校体育教学激励机制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差异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需要,内容上突出成长差异性原则。营造舒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同源、运行同构、目标同向、发展同步,这一互构性逻辑前提促成两者互融互促之基。而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起步较晚,校园人文气息薄弱,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互融互促面临理工科学生工作能力弱、辅导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不高、制度体系有待优化三方面的问题。化难题、解困局,学校可以从扩宽学生党建辐射范围、找准融合发展点、加强工作队伍培训、创新工作理念、优化顶层设计五方面着手,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的完美生态。  相似文献   

6.
庞南雁  刘娜 《科技信息》2010,(36):73-74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形成以增强教学管理"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特征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高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思想应当进行相应调整,在本科生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培养环境和评价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晴  杨桂考  韦艳 《科技信息》2010,(34):120-120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更是谋求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管理、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当前分班现象并未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利益趋向导致了分班问题的出现,其标准和目的的不合理,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对社会、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社会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而学校也应当规范入班制度,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的配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及重要性,根据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科馆员的素质、工作职责、怎样更好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科研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提供个性服务以及保障学科馆员制度顺利实施的措施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问题。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将开创高校图书馆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学生也具有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炳红 《科技咨询导报》2009,(36):237-237,239
本文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以及近年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柔力球教学取得的成绩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充分说明了太极柔力球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符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人文理念,遵循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全民健身,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王春玮 《科技信息》2010,(8):273-274
分析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讨论田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重要作用。根据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休戚相关的几个方面;突出素质教育,重新确立田径教学的重要地位;结合学生的健康发展,把多种教学融入到田径教学中,调动学生田径课上的积极性;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田径教学。  相似文献   

13.
齐殿府 《科技信息》2009,(16):55-55
高校应尽快增设专职班主任,以加强辅导员的力量。这对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发展、造就和成就人才,可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学校制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詹晓燕 《科技信息》2010,(20):261-261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痛苦,更给高校体育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本文针对高校体育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全面考虑,查找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使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以促进"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理工科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史知识储备不足,文化底蕴浅薄,社会责任感薄弱等问题。加强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须通过树立均衡发展教育观念、搞好教学改革、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注重社会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江西三所理工科院校900名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的抽样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知识结构的不平衡性明显;有基本的法律观念,但"表里不一"的矛盾性突出;有一定的法律信仰,但"崇法尚制"的坚定性不足;能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但法践行能力仍然低下。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高校法制教育滞后...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理工科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比重不均,学生对专业及行业认可度不高,就业期望过高。校企合作是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利益均衡的合作模式、构建培养"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构建"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而达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少波  嵇涛 《科技信息》2010,(23):353-353,264
级部是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中间层机构。如何将设立级部这个机构的"形",变成推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益这个"实",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高中级部管理,要通过级部表达对教师、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以人为本,倡导教师愉悦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搞好制度建设和常规管理,增强效益意识,强化目标管理,加强环境管理,抓好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牟振 《科技信息》2010,(18):I0059-I0059
高校创新型班集体构建的必要性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于高校管理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高校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基础上的。创新型高校班集体构建模式实质上是从"管理模式"和"班风建设"两方面,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辅助利用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等手段,改善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加强主人翁意识,并合理地运用民主权利。此构建模式旨在推进高校班级民主管理进程,引领未来高校班集体建设新理念。其中高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需要,进行和谐的师生情感沟通;以制度建设为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略,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用"心"去管理学校,用"心"去管理学生。该文从如何在中职学校中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之风,如何用"心"去构建良好的校园和谐环境,如何构建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关心学生的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