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干旱地区植物的生态和环境耗水量问题影响该地区生态恢复标准和农业用水规划依据的确定.以桶栽黄花蒿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长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其生长状态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黄花蒿水分生长函数,对水分生长函数进行分析发现,其基本符合Logistic函数.分析了植物生长状态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同影响效果,结合植物水分生长函数和植物生长状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植物生态和环境耗水量的关系.试验表明,植物生长状态越好,它对生态和环境的作用越有利,同时,其耗水也越多.研究结果为科学确定植被生态和环境耗水量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
竹类植物分枝形成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矢竹(单分枝类型),金镶玉竹(两分枝)和短穗竹(三至多分枝)秆节部芽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得出初步结论:(1)秆节培均仅有一个腋芽。从起源上来讲,秆节部多芽都是由一个腋芽发育,是主腋芽和数个次级腋芽的集合体;(2)秆节部的分枝也系单芽起源。秆节部的多分枝是由一个主侧枝和几个发育在主侧枝上的次级侧枝组成;(3)各种分枝的形成与竹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和主腋芽早期分化有关。秆节上的主腋芽基部节间很短,着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和土著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种间竞争的影响,以喀斯特石灰土为培养基质,在单一种植、分隔种植和混合种植3种不同竞争强度的种植模式下,对紫茎泽兰和黄花蒿进行接种和不接种AMF处理,比较二者的生长及磷营养状况,分析接种AMF对紫茎泽兰和黄花蒿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接种相比,接种AMF提高了3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紫茎泽兰、黄花蒿的生物量及磷吸收量;与单一种植相比,随竞争强度增加,紫茎泽兰对菌根依赖性降低,黄花蒿对菌根依赖性则呈现增加趋势,紫茎泽兰生物量及磷吸收量随植物间竞争增强呈现降低的趋势。对种间相对竞争能力和竞争比率的分析可以发现,接种AMF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紫茎泽兰的竞争力,提高了黄花蒿的竞争力,对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和维护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新品种"桂蒿1号"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为其区域布局和生产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本文利用性状平均值、变异系数、显著性分析等方法对黄花蒿新品种"桂蒿1号"9个主要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该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性状变异。结果表明,黄花蒿新品种"桂蒿1号"在不同地域有很好的适应性,各地生长的各性状变异系数都较小,且不同年份生长的各性状变异系数也较小,特别是关键性状——青蒿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只有0.643 1%。因此,黄花蒿"桂蒿1号"新品种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份其各性状均有较好的适宜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关键性状——青蒿素含量和产量均达到任务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花蒿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分别以10、30、60、80g/L的接种量进行细胞生长的对比实验.在所述培养条件下的最适起始细胞浓度为鲜重60g/L培养基.起始培养的细胞浓度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周期增殖倍数.起始浓度越高,细胞生长周期越短,但细胞的增殖倍数越小.起始细胞浓度对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对数生长期的比生长速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黄花蒿ATP合成酶的基因完整序列并对该蛋白特性进行相应分析.以Accession number KJ434435.1为探针,对黄花蒿的EST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得同源较高的序列,用相关生物软件DNAMAN、MEGA进行拼接组装,并对获得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获得黄花蒿ATP合成酶基因拼接群1963bp,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1479bp),编码492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含15个α螺旋,23个β折叠及27个无规则卷曲.黄花蒿ATP合成酶蛋白的分子质量为52830.4,分子式为C_(2342)H_(3778)N_(636)O_(721)S_(14),理论等电点为5.18,该蛋白的GRAVY值为-0.048,具有亲水性的水溶性蛋白.该蛋白质序列有丝氨酸磷酸化位点(Ser)9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Thr)6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Tyr)4个.通过分析获得黄花蒿ATP合成酶完整的c DNA序列,该氨基酸序列不存在信号肽,无跨膜现象、非分泌型蛋白,为黄花蒿ATP合成酶实验室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三种半灌木差不嘎蒿、乌丹蒿与白沙蒿的构型特征及粗糙元密集度.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枝条的长度随枝级的变小逐渐变短.乌丹蒿减小幅度最为明显,一级枝条的长度显著短于另两个种,且总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为最小,而白沙蒿各级枝条分枝角度较大,枝条的生长能更充分地利用资源空间.以粗糙元密集度(Lc)来分析三种植物的固沙效应,研究区的白沙蒿Lc值明显为高,差不嘎蒿与乌丹蒿接近.反映出飞播到科尔沁沙地西部的白沙蒿有着很好的种群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种子园嫁接植株的分枝与结实特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五一林场马尾松种子园嫁接植株分枝与结实特性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1)每年侧枝数在无性系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但年度间差异显著;同一年份侧枝侧枝断面积和两个性状在无性系间具显著差异,不同年度间差异极显著;(2)无性系球果以单果簇,二果簇,三果簇为主,可集中分布在树冠的上部,中部,下部或较均匀分布;(3)某一轮侧 球果产量与该轮侧枝总数无显著相关,但与该轮侧枝断面积和密切相关;单一侧枝的球果产  相似文献   

9.
对美洲黑杨×欧美杨F1代13个无性系及亲本1-69杨的一级分枝特性,生长,干形指标分层次进行系统研究。生长和一级分枝特性在无性系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上层分枝较直立,中下层分枝趋于平展;上,中层分枝较短,较少;下层分枝较长,较多; 上,中层小枝和而下层小枝浓密的尖塔形分枝结构是美洲黑杨×欧美杨F1无性系的理想冠型。综合生长,干形及一级分枝特性可将该批无性系统归为三类。  相似文献   

10.
以青稞和豌豆的幼苗为试验材料,评价不同质量浓度青刺尖油枯挥发物对其生长的影响,并研究其化感作用;测定青刺尖油枯气态挥发物对豌豆、青稞幼苗的IC50值;最后,用GC-MS分析测定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的青刺尖油枯挥发物对两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且作用效果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对豌豆幼苗的生长,各浓度在1~16 d每日间断处理,都显示抑制效果显著(P≤0.05),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2.88和1.44 g/cm3质量浓度处理的抑制效果与黄花蒿一样,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呈升高的趋势,豌豆幼苗的IC50值为0.752μg/mL.青稞幼苗的生长,各浓度在1~16 d每日间断处理,0.18和0.36 g/cm3质量浓度抑制效果显著(P≤0.05),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减弱;0.72、1.44和2.88 g/cm3质量浓度促进效果显著(P≤0.05),且随质量浓度的增加,促进效果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青稞...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青蒿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指导广西青蒿(Artemisia annua L.)种植,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影响广西青蒿素(artemisinin)含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建立了青蒿素含量-气象要素数学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与广西青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的17个气象要素,作为区划指标,对广西进行青蒿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划分出四级适宜区.可知广西西部和东北部的山区是最适宜青蒿生长的区域,青蒿苗期和花期时的气象要素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花期时处于光照强度较高、温度相对较低、降水量较小区域内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本文为广西青蒿种植适宜区域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类似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花蒿、狼毒根及茎叶、棘豆和茵陈蒿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成虫的生物活性以狼毒茎叶较高,其校正防效达到64.5%。对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生物活性以黄花蒿、狼毒根和狼毒茎叶的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2.05%、68.9%和66.95%。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阜新新邱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在本研究区域内,猪毛菜(Artemisia scopari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最强的。与伴生物种的重叠值也是很高的。但并没有出现明确的关系。(2)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与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se),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a)与早熟禾(Poa annua)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最高,说明它们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高,能充分的利用资源。(3)猪毛菜(Artemisia scopari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a)同属于菊科草本植物,对环境的生存条件比较相似,所以它们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这些结论有助于了解生态恢复中的种群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花蒿精油和野艾蒿精油;按照9种体积比将甲酸乙酯分别与以上两种精油混配,测定其对玉米象成虫的熏蒸作用.结果表明:在处理温度为25℃,熏蒸时间为36 h条件下,野艾蒿精油和黄花蒿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4.42 μL/L和50.63 μL/L,前者熏蒸活性明显高于后者;而甲酸乙酯与黄花蒿精油混配的熏蒸效果却优于野艾蒿精油,在体积比为1∶18时,产生了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黄花蒿植物凝血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黄花蒿植物进行浸提;采用凝血板法、试管法、血浆复钙时间测定法检测浸提物凝血药效;采用碱溶酸沉淀法及低温法对正丁醇浸提物的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性质;采用理化显色反应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并利用TLC显色反应对萜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植物凝血药效部位为正丁醇浸提物,正丁醇浸提物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均有显著的凝血药效,正丁醇浸提物主要化学组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说明黄花蒿植物凝血药效部位为正丁醇浸提物,其化学组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措施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黄花在型93004号作材料,进行播种量,种植密度,营养条件,采收期及留种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蒿施用鸡粪或混合肥作基肥作基以种子繁殖,于3月上撒播种量每公倾播种量为900g-1500g,留苗密度为15cm*15cm,在苗期和生长盛各追肥1次可提高花花蒿产量和青蒿纱产量;黄花蒿以初蕾期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绿洲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绿洲稳定性的本质含义是绿洲系统或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绿洲的稳定性指标就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即绿洲规模与绿洲需水量之间的一种定量关系维护绿洲稳定性是项系统工程,主要措施是建立有效防护林体系,保护恢复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处理好生态用水与绿洲开发建设用水的关系,保护耕地和有效防治绿洲土地退化,寻求高效开发、集约经营、协调发展的模式,搞好稳定性系统设计,加强绿洲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8.
Ecosystem degradation is a common and cardi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arid zones. The change in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s the basic cause responsible for such a problem. The study on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 zones has become a forefront and focus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earch. Recent studies on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 zones show that the primary vegetation pattern and its eco-hydrological effect are of the most stable state of the ecosystem in arid zones. Special water absorption ways of plants in arid zones and the hydraulic lift and reverse hydraulic lift functions of some plants are the key mechanism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in arid zones. In the case of water shortage, ensuring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nd maintaining proper ecological ground- water table are the prerequisite to keep healthful opera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arid zones. The paper reviews some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 zone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critical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ptimal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nd saturate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nd discusses their determination methods. It also emphasizes that the studies on natural vegetation pattern and eco-hydrological effect, on plants with hydraulic lift function, on water sources for plant absorption, on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and ecological groundwater table for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pattern suitable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establishment of vegetation in different arid zon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