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P2P负载平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现有的结构化P2P网络负载平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结构化对等网络中,应用移动代理技术实现负载平衡的方法,从而实现负载平衡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加,如果不采用负载平衡机制,移动自组网路由性能将急剧下降.为改善重负载网络的性能,首先结合自组网共享无线媒体通信的特点提出了节点流量负载评估方法;接着,提出了路径代价计算方案;最后设计了具有流量感知的负载平衡路由协议LBRT( Load Balancing Routing with Traffic- aware).仿真结果表明,与AODV协议相比,LBRT有效降低分组丢包率、端到端时延且具有较低的路由开销.  相似文献   

3.
服务器冗余技术在解决传统分布式环境的可用性和性能瓶颈问题的同时给系统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介绍了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服务器的构成原理及工作模型,重点讨论了它的冗余关系、基于移动代理的负载平衡模型及其性能分析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路由算法不能胜任解决网络不断增加的复杂性问题,通过自然生物群体证明的群体智能,在网络路由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研究启发,文中对群体智能算法在计算机网络路由和负载平衡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并比较了应用ACO算法解决路由和负载平衡问题的3个主流研究工作;讨论了群体智能路由算法的收敛停滞问题及其最新解决方法;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分布式系统的动态负载平衡,基于Multi—agent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式系统动态负载平衡算法.该算法采用接收者启动的策略,根据各主机的负载状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利用移动Agent动态迁移任务.文中研究了主机负载状态,提出了负载状态指标:(LC,LM),该指标反映了分布式测控系统中各主机的异构性特点.文中还详细介绍了Agent的功能、结构及通信,并且通过实例对Agent通信及如何创建移动Agent进行了说明.将所提算法应用于分布式测控系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减少网络传输、节省时间、提高系统效率和实现动态负载均衡.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预测的负载平衡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动态负载平衡算法,算法以本地负载信息为基础预测结点到达空闲状态的时间,并且在此之前发出任务请求,从而保证系统中各结点都处于忙碌状态,以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与系统整体性能。由于算法在实施负载平衡时不需要在各进程之间进行同步操作,而且各结点自主决定负载平衡参数,对系统中其他结点的信息要求少,因此负载平衡的开销较小。实验证明,该算法对于科学计算类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CORBA的可适应的负载平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ORBA的负载平衡,可以通过将客户的请求均衡地分配到一组服务器中,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在分析现有的几种负载平衡方案后,提出基于拦截器机制的可适应的负载平衡模型,并作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据访问引起的服务器负载平衡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负载平衡的算法也在不断地改进.文章基于分布式多媒体的热点数据访问所引起的典型负载问题.提出一种最佳的实时综合负载平衡模型和相关算法。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效用函数的网络负载平衡的用户关联策略,该策略联合考虑了基站的负载和用户的服务质量。将用户关联问题建模为网络级的加权效用最大化问题(一次负载平衡),通过松弛用户关联因子将所提的非线性混合整数优化问题转化为凸优化问题;然后利用凸优化工具CVX求解得到最优的用户关联因子,并基于最大概率法将用户与基站进行关联。为了解决由于一次负载平衡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基站过载的问题,提出了二次负载平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负载平衡策略有效地改善了系统性能,在保证用户最低数据速率的前提下使系统达到了负载平衡。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非均匀窗口蚁群行为的负载平衡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云计算环境下可能面临请求过载和较长响应时间的问题,在非均匀窗口蚁群行为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一种负载平衡算法。假设云环境下任何时候虚拟机都处于过载状态,即服务提供者不得不分配资源。根据该假设,对可利用的资源合理优化,优化过程中动态代理和静态代理同时进行,其中蚁群行为被用于负载平衡,通过加载资源到所有的虚拟机上来实现系统平衡。利用 CloudSim 仿真器模拟云计算环境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容错分簇的负载均衡感知(tolerant cluster-aware,TCLB)、基于博弈论的负载均衡算法(scheduling strategy on load balancing,SSLB)和基于蜜蜂行为的负载均衡算法(honey bee behavior inspired load balancing,HBB-LB)相比,提出的算法分别节省了37%,8%和4%的响应时间,最大完成时间也大幅度降低,整体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并行程序设计的五种模式中主从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负载均衡策略.该策略对移动agent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合理地分配各个结点的处理数据量,明显地减少了程序的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居民区配电装置额定容量不能满足大量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充放电接入退出随机性的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峰谷分时电价为背景,使电动汽车在负荷高峰时段向电网馈电、在负荷低谷时段充电以实现削峰填谷,并在充放电起始和结束时刻进行一定的随机性处理,使得负荷曲线更加平滑,避免总负荷瞬时突变.最后...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规模日益增大,SNMP网络管理模型已不能适应需要,必须提供一种新型的网络管理系统和管理策略,以提高网络管理的水平和可靠性。本文讨论了传统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主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与管理机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移动Agent的主动网络管理模型,分析了该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与管理机制,重点研究了系统结构、管理机制、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提出基于移动agent的任务负载均衡策略(MA—LBP).该策略使用移动agent技术替代传统的VS技术,并在异构P2P系统中考虑了任务迁移时的通信耗费,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同时,移动Agent的游走特性消除了原有的计算瓶颈,实现较好的任务均衡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许多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固定寻呼区域策略,用来降低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资源消耗和移动主机能量损耗问题.虽然该策略具体应用实施十分简单,但其性能往往不能达到最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重点介绍了4种改进移动寻呼策略,并对每种改进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改进寻呼策略与固定寻呼区域策略的各种性能作了深入的比较,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其适用范围,以便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河流输沙对海岸和大陆架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代海岸跨越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据统计,在沉降带海岸入海的河流,其输沙量占我国人海河流输沙总量的90%以上,而在隆起带沿岸入海者,其输入量不足10%。沉降带沿岸以潮坪沉积为主,并出现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层;隆起带沿岸主要为海滩砂砾质沉积及与之相伴生的风成沉积,只在大河细粒物质沿岸运移所及之处,才形成潮坪沉积,且第四纪沉积层较薄,原地沉积物呈斑块状分布。东海和南海所接受的河流输沙量较少,异地沉积虽占据相当的范围,但原地沉积分布较广,并构成连续的沉积带。大河输沙通过海洋因素的搬运而沉积于相邻的小河口内,并构成堆积体,这是通过海、河泥沙交换,河流沉积物影响海岸沉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沿岸尚未发现主要由大陆架直接来沙产生的河口海岸沉积体。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基础之上,结合先进的移动代理(Mobile 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MIDS.该模型能够将多种检测机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迷宫堰泄流能力及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迷宫堰的水力特性,并对影响其泄流能力的诸多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通过量纲分析法,给出了迷宫堰流量系数的计算公式,并与一些实际工程资料进行了验证。实际工程提供的资料与公式计算结果十分接近,说明本文提供的迷宫堰流量系数计算公式是可靠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迷宫堰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使用Mobile-C移动代理控制移动机器人的方法,详细介绍了Mobile-C的结构和报文格式,以及与Ch结合的优势.机器人通过Mobile-C移动代理的控制,可以在运行中动态地切换成新的算法,来处理意料之外的情况.文章最后用一个分布式应用的实验说明了Mobile-C移动代理控制机器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无声放电作用下碳烟氧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生成的碳烟污染物,通过对燃烧产物施加无声放电场作用而产生OH等含氧自由基,实验考察低温下碳烟的再燃烧去除效果,设计制作了环缝式无声放电反应器和高频电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