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在哲学方面,他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在逻辑学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在伦理学方面,他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就是这样一位影响了不知多少代人的大哲学家,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两道考题。第一道考题是这样的: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即把你们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自己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人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做不到…  相似文献   

2.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余秋雨先生“珠玉在先”的感叹,令我也不禁惴惴;西湖那么小,写的人却如此多,“雷同”二字恐怕难避。虽则如此,余秋雨先生还是选择了西湖,因为“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识,我避不了它。”而我也最终选择了这个题目,因为这个湖和我太亲太近,我无法躲避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柯云路,据说还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因此,他应该称得上是“科学家”了。又因为他出版了《柯云路新疾病学》,我想称他为“医学家”也是不会错的。我这个人就有点不信邪——你信,我不信。对于柯云路先生的许多著作拿来读一读,就会发现,他的所谓“破译”,不过是伪科学而已。说得不客气些,柯云路在科学的殿堂内,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伪科学的鼓吹者。别的不说,就说他的新疾病学。尽管他写了洋洋十几万字,归根到底他总结为一句话叫:“你想病,你就生病”,或者叫“疾病都可以归结为潜意识制造的”。这是一个十…  相似文献   

4.
幽默三则     
你认识比尔吗警察拦住了一辆违章行驶的小轿车并取出罚款单。司机傲慢地对警察说:“先生,在你提笔之前,我想,你应该知道,我认识市长怀特先生,他是我爸爸的朋友。”警察没有理他,掏出笔埋头在罚款单上写着。司机又说:“我还认识警察局长约翰逊先生,他也是我朋友的爸爸。”警察继续写着。“你还应该知道,我认识……”警察一边把罚款单递给他,一边礼貌地打断了他的话:“请你告诉我,先生,你认识比尔吗?”“哦,比尔?不认识。我干嘛要认识他?”“我想,你也应该认识一下——比尔。他就是站在你面前给你递罚款单的人。”(王同翠)算命算命先生:你这个…  相似文献   

5.
初识建一先生是在书中。他在《自然物质的变化》这本书中对“恐龙灭绝、古猿变人、生命演化规律、大陆漂移假说、通古斯大爆炸、地球冰期说、宇宙黑洞”等17个生物学、物理与天文学、地球科学方面的自然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曾就科普创作的一些问题与建一先生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对建一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罗谢尔·普尔(Rochelle Poole):学生通常没有什么办法去保护自己不受滥用职权的导师的伤害当我的野外考察进行到第四天时,我偶然听到我的博导在诋毁某人。他讲的是荷兰语,或许因为我是美国人,他认为我根本听不懂,就说"zij"(荷兰  相似文献   

7.
以前对手艺人的称呼一律都叫“师傅”。姓张叫“张师傅”,姓李叫“李师傅”,姓什么就叫什么师傅。可历史上北京玉器行的人却都互称“先生”。这也成了一条行规。磨玉的到哪个作坊去“耍手艺”(打工),掌柜的和作坊里的徒弟都得称他“先生”.张先生,李先生的叫着,并且得说是“请”来的先生。如果叫对方一句“师傅”那就等于骂他了,他非跟你急了不可。  相似文献   

8.
同根异命     
(一) 研究所里,人都到齐了,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惟一相同的是“繁忙”——忙得不可开交。人很多,却没有多大的声音——墙上的声音除杂器显然是被改进过了,效果不错。我走到凯茜身边,轻声问道:“怎么样了?”“一切顺利,先生。”她也像别人一样,忙。忙得顾不上抬头,只是开了口。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奇迹     
今年2月11日,于光远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记病中的丹萍”一文,读后感慨万千。舟萍,即张舟萍先生,一位68岁的老知识分子。光远先生专门为他写这样一篇文章,无非证明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舟萍的同情和关爱。8月17日,我与编辑部的小夏去他家看他。老人身患骨癌、已瘦得不成样子,但眼神却仍然坚毅。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可以大书特书。连医生都说他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期限,可现在已经过了五年,20个“三个月”过去了,舟萍先生还是活在世上。这是生命的奇迹。他告诉我:“我要活到ZI世纪,成为跨世纪的人。”这是一位多么可敬…  相似文献   

10.
“你学书法呢?看看你写得怎么样?” 学生拿出作业来——几张行书大字。 “哎呀!写得不错!学了多长时间啦?” “一年多!” “你是从头学得吗?” “……”!学生茫然地看着来宾,不知所措。 “怎么!你不是从头学的?开始学书法,应该从楷书”学起嘛!怎么能先学‘行书’呢?” 上面的几句对话,是我的书法学员每次遇到的真实记录。还有不少学校,开展书法比赛活动,每次都要参赛者必须书写楷体,其他的书体一律不允许。这是怎么回事呢?参赛者茫然,书法指导老师也觉得可笑。 凡是有点中国文化知识的人都清楚,中国汉字的书写,自古至今有六大书体——大篆(甲古文)、小篆  相似文献   

11.
曾以使故乡声名显赫的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先生而自豪的金溪人没有想到,800多年后的今天,一位曾靠给人家挑水而读完中学的青年人,正以自己的实力和拼搏精神,突破着力学领域一个又一个难关而名声日隆…… “泉水来了。”“泉水来了。”当年给人家挑水时听到的亲切呼唤,至今仍深深地刻在郑泉水的记忆中。“从我能挑水开始,我就靠每天挑水和假期做苦力,力争自食其力了。”  相似文献   

12.
《科学24小时》2020,(9):50-51
<正>程程两三岁时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词汇量巨大,熟背唐诗三百首,宛如天才。可随着年龄增长,小时候"能言会道"的他开始不善于和他人交流,说话缺乏逻辑,有时甚至对父母老师的指令也置若罔闻……小冰自己也有些苦恼,她总被妈妈数落"不懂事",因为她从来不知该在何时与人打招呼,也看不懂妈妈对自己的暗示;她总是无法融入同学的交谈,听不懂他们的幽默,甚至觉察不到别人在嘲笑自己……  相似文献   

13.
沈昌受审了     
报载沈昌因偷税漏税受审 ,这是 2 0 0 1年 7月的事。我看到这个消息 ,心中有说不出的味道。沈昌何其人也 ?“人体科技”的发明者 ,一位大红大紫的“奇人”。沈昌 ,江苏启东市聚阳乡人 ,他的祖父是阴阳先生 ,祖母和母亲皆为巫婆。从小接受巫教的沈昌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但一日却自称无师自通 ,具备了“特功”。他的特功 ,既非气功 ,又非特异功能 ,而是所谓的意识调控 ,即“信息”。沈昌说 :信息无所不能 ,只要用信息一调控 ,一个人的先天功能就会发生作用 ,治病。自己有了病无需去医院看病 ,只要默念一声“请请师父” ,然后再说一声“没病”…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中华,离不开振兴教育.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躬耕教坛60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数学人才.他在“略论数学人才的培养”这篇文章里明确指出,今天中国的数学,绝不可偏重纯粹数学的研究,而要注意联系实际,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他认为,在经济建设中培养的专门人才,成长快、贡献大,而且能促进他们的理论研究,多出成果.“我们培养人才,目的就是要学生超过老师.”苏先生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愧为一代师表.  相似文献   

15.
文科生也能当医生 一般,如果在学校的数学成绩不好,高考时就会填报文科志愿;而仅仅语文成绩不好,就一定会选理工科,而不报文科。但是,纵览周围社会,却有不少人并非如此。那么,是这种单纯的分类错了吗? 是的。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有多重智能,而且各个学科对智能的要求也往往是复数的。比如,学建筑设计,不仅需要“逻辑·数学智能”,也需要“空间智能”;学医,虽然“逻辑·数学智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他知智能”似乎更为重要。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要拘泥于文科、理工科,而应该首先想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然后再做决定。  相似文献   

16.
星期四清晨,当日班医生罗森塔尔一跨进杰拉德先生的病房,就见一位30开外的男子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他双眼紧闭,全然没有动静,他的两条胳膊弯弯的放在身子两侧。当医生掀起他的被单时,却看到他的双脚从脚踝处呈交叉状,这也许是护士替他穿住院服时这么摆的吧。 他看来非常平静,完全沉入熟睡,使人怀疑这样的昏迷是在开玩笑。罗森塔尔医生轻轻拍拍他的胳膊,小声呼唤他。 “杰拉德先生。”没有一点动静。 “杰拉德先生!”这次罗森塔尔用肘轻轻推他。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们是某中学学生。我们班上有个绰号“款”的男生,经常在课后吸烟,还被朋友接到校外喝酒,且时常喝得酩酊大醉。他常对同学宣称说,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否则将来走上社会会不适应,而且他的父母就是这样鼓励他的。我们同学与他父亲接触后了解到,他父亲是个识字不多的商人,很有钱,也确实不反对儿子吸烟、酗酒。由于“款”的影响,这种风气现在在班级里很“流行”。不少同学很担心,但不知道对“款”和他父亲的行为法律有无规定给予禁止。请问:未成年人吸烟、酗酒,父母要不要管?学生:陈列、江南等陈列、江南等同学:…  相似文献   

18.
能将爱好与谋生结合起来的人是幸运的。但多数情况下.很难将二者捏合在一起,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却也要走过曲折艰难的历程—— 孙文瑞从未想过自己的命运会与马紧密相连。买马、养马,甚至连建马场都是为了玩。用自己亲手培育的名马参加200多部影视剧中的“演出”,使他也成为举世公认的影视马王,更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相似文献   

19.
艾萨克·阿西莫夫郁达夫曾盛赞房龙的笔“有这样一种魔力” ,“干燥无味的科学知识 ,经他那么的一写 ,无论大人小孩 ,读他书的人 ,都觉得娓娓忘倦了。”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风格与房龙殊异 ,但它们却同样令人娓娓忘倦。例如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 ,西方国家中对“人体冷冻学”的兴趣日见其增。阿西莫夫在其《科学指南》中对此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 ,然后坦陈了他本人的态度 :“实际上 ,把人体完整地冷冻起来 ,即使完全可能使他们复活 ,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论是通过人体冷冻法 ,或是……几乎没有人不乐意接受长生不死” ;但是 ,“如果地球…  相似文献   

20.
冈子 《科学之友》2007,(8A):24-25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 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