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动物会不会像人一样也得精神病?也许相当多的人觉得这是一个怪异的问题,因为动物不能与人相比,就算是会得精神病又怎么样?  相似文献   

2.
好莱坞影片《金刚》里的黑猩猩力大无比,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七种毫不起眼的动物才是真正的动物“金刚”, 假若没有它们,也许人类至今还与1万多年前的古人类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3.
晓静 《科学之友》2003,(11):35-35
“一夫一妻制”对人类来说也许是一种尊重、一种尊严,但对动物而言却是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纳保护区内,哺乳动物的婚配方式与他们的命运之间竟然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关系:那些忠贞不渝,奉行“一夫一妻”的动物却面临着更大的灭绝危险。这一发现可能会提醒动物学家们,在动物保护方面,如果从改变它们的“忠贞观”入手,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那些只有一个、最多几个伴侣的动物种类已经少得可怜,动  相似文献   

4.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类感知外界事物的重要器官。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眼睛,也许从表面看起来,动物的眼睛没有人类那样明亮,但其视觉却比人类更复杂。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面对水族缸里五彩缤纷的热带鱼类时,也许会觉得有些困惑──这些鱼儿为什么具有如此艳丽的色彩?这些颜色有什么作用?仅仅是为了漂亮,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在生物界里,动物们出于各种愿因,几乎具有了我们大脑所能想像、眼睛所能观察的所有色彩。这些色彩的出现,绝不是仅仅为了追求美丽,而是动物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发展起来的严肃的生存策略。那些色彩斑湖,在水族缸里看上去十分醒目的热带鱼类,在它们的老家——一热带浅海的珊瑚礁丛中,却恰恰难以被发现。鱼儿身上鲜艳的红、黄、蓝、白、黑等色彩,以各种条纹、斑块的方式组合…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2005,(8):48-48
也许在整个动物世界里,只有人类、猿和海豚才具有从镜子里辨别出自己的本领。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一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长尾猴,它们即使不能把在镜中的镜像看成是自己,但至少可以判断出在镜中的这个家伙是自己熟悉的同伴。雌的长尾猴面对镜中熟悉的面孔时,  相似文献   

7.
失去的肢体奇迹般地再生,长时间屏住呼吸而不会窒息,黑夜里的超强的夜视力,天生的抗辐射能力,无须睡眠……动物们所具备的超出想象的非凡能力令人类望尘莫及。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通过药物和奇妙的手术来提高自身的潜在能力?了解动物的超能力,可能对人类有一定的启发。也许有一天,你真的可以像蜘蛛侠和蝙蝠侠一样上天入地。  相似文献   

8.
动物热测定实验新方法五十岚道子著徐俊培译只要是活着的动物,均会产生热量。热是动物"做功"的结果。亦即体内营养物质燃烧(氧化反应)所得的能量,在"做功"过程中浪费掉的部分即以热放出。这里讲的动物的"功",包括肌肉运动、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高分子的合成、维...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情感     
动物语言 原本温顺可爱的小狗突然发起狂来将主人咬伤,类似这样的动物的反常行为令人们莫名其妙。其实动物也是有自己的语言和想法的。 “动物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并常常用肢体去表达。”世界知名动物行为学家柯丝蒂·塞克塞尔博士是这样看待动物的反常行为的。 狗是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想  相似文献   

10.
动物的冬眠,对人类健康有诸多启示。将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人类能像冬眠动物那样,长期不活动也不会生病。 2012年2月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旁苏托尼镇上第126届土拨鼠日(GroundhogDay)那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包括这个小镇上的5000人,约1万5千人聚集在这里,见证当地最著名的“天气预测员”土拨鼠“菲尔”的预测结果:今年冬季还将持续6个星期才会结束。  相似文献   

11.
在动物世界中,争斗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争斗原则:尽量避免流血事件,防止出现“你死我活”的场面。这是为什么?据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动物也会考虑后果。因为动物争斗时,败者必定会受伤甚至丧失生命,而胜者也有可能负伤。因此,胜者会尽量避免受伤,以免影响自己今后的正常行动,或感染其他病症。为此,动物在争斗时往往会“手下留情”。  相似文献   

12.
奇异的海绵     
世界上的动物可谓是千姿百态,但浑身都是孔的大概也只有海绵了。许多动物,包括各种鸟类、鱼类都有一个支撑和保护自身的"架子"——身体里的骨骼。但你也许会感到惊奇,许多家里常用的海绵,却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海洋动物的骨骼。海绵生活在海洋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都生活着海绵。海绵形状大小不一,大的有30多厘米厚,小的还不足3厘米。海绵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四处活动,它只是静静地依附在海底的岩石上。海绵遍身都是小孔,孔内有无数鞭状肢在持续不停地上下翕动着,它把海水从小孔中抽进,再由身体  相似文献   

13.
蓝冰 《科学》2008,60(1):28-28
2007年9月20日,上海科技馆“动物世界展”拉开了帷幕,本次展出共有来自全球五大洲110种、186件精美的珍稀动物标本。在2000平方米的展厅中利用先进的展示手段,从不同角度介绍动物形态学、动物行为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据悉,本次展出将持续两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探秘懒猴     
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原始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奇异的灵长目动物——懒猴。这种动物有着柔软灵活的躯体和像铅笔一样纤细的胳膊,乍一看,你还以为它是一只老鼠或松鼠。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的两只眼睛靠得非常近,还有它的手指甲和脚趾甲以及它的那个大脑袋都说明它更像是灵长类动物。确实,这种动物既不是某类动物的变种,也不是啮齿类动物,它的的确确是一种灵长类动物,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的丛猴和马达加斯加狐猴有亲缘关系。美国的灵长目动物学家奈克里斯,对懒猴进行了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5.
拥有30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美国史密森学会发布了一份地球上"本不该有生命迹象"的十大生命生存环境奇迹的排行榜单。在这些地方的极端环境条件中,人们都已经发现了微生物和动物。这也许意味着,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即Spiralia)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蜕皮类原口动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动物门类。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支系,即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纽形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星虫动物门组成的担轮动物(Trochozoa),由环口动物、内肛动物和苔藓动物门组成的群居虫类(Polyzoa),以及由许多小的动物门类组成的扁形动物(Platyzoa)。最近,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冠轮动物的形态和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群居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冠轮分支的化石记录几乎仍是空白。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新近收集的400多个瘤状杯形虫(Cotyledion tylodesLuoetHu,1999)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库中早期发现的这类疑难类化石可能代表一类具骨骼的干群内肛动物。研究表明这类生物身体呈高足杯形,由杯形萼部和圆柱形的固着柄组成,固着柄的末端具有盘状的吸盘,用以附着在其他生物的外骨骼或身体上。杯体内具有U形的消化道,两端分别洞开于口和肛门,均包围在由一圈可自由伸缩的柔韧触手组成的纤毛环内。然而与现生的假体腔内肛动物相比,瘤状杯形虫个体较大,身体高度可达8~56mm,身体表面覆盖一层疏松或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骨片。另外,化石观察表明瘤状杯形虫固着柄的中央具有杯体向后延伸的体腔,属于有体腔类动物。因此,现生内肛动物体腔的丧失可能是衍征(apomorphy),其微型的身体以及解剖和体壁的简化可能是动物小型化作用(miniaturization)的结果,或者是现生内肛动物群居附着生活的适应性演化有关。具骨骼干群内肛动物的发现对理解早期冠轮生物的系统演化和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虎,在中国尊称为“百兽之王”。可谓家喻户晓。自古以来,虎一直就是权力、力量、勇武。甚至是邪恶的象征。除了虚构的龙外。也许没有一种动物能像老虎那样。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今年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虎年,在回昧虎文化、虎民俗的同时,不妨从科学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一下老虎。说不定你的“虎头虎脑”会因此而“升级”不少呢!  相似文献   

18.
罗曼·迪亚兹(Roman Diaz)是来自乌拉圭的折纸艺术家。法国的折纸大师尼古拉斯·特里(Nicolas Terry)曾经评价他艺术修养极佳,作品透着一种罕见的美感。他认为罗曼是最杰出的折纸艺术家之一,特别是那种少有的、能成功地为作品添加生气的人,这也许是得益于他的兽医工作。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有这样的天分,他们既能够设计出所有折纸爱好者都喜欢的基本型,又能让作品有灵气。罗曼是一位兽医,他曾说过,不管他的工作中是和健康还是生病的动物打交道,他习惯于从那些动物的高度去观察他们,并且痴迷于将手指插入这些动物的皮毛中去抚摸它们,感受那皮骨之下的生命。一开始做动物折纸的时候,他认为不用像对待真的动物那样,为这些东西负责任,但是他错了。现在,  相似文献   

19.
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即Spiralia)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蜕皮类原口动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动物门类。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支系,即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纽形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星虫动物门组成的担轮动物(Trochozoa),由环口动物、内肛动物和苔藓动物门组成的群居虫类(Polyzoa),以及由许多小的动物门类组成的扁形动物(Platyzoa)。最近,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冠轮动物的形态和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群居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冠轮分支的化石记录几乎仍是空白。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新近收集的400多个瘤状杯形虫(Cotyledion tylodes Luo et Hu, 1999)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库中早期发现的这类疑难类化石可能代表一类具骨骼的干群内肛动物。研究表明这类生物身体呈高足杯形,由杯形萼部和圆柱形的固着柄组成,固着柄的末端具有盘状的吸盘,用以附着在其他生物的外骨骼或身体上。杯体内具有U型的消化道,两端分别洞开于口和肛门,均包围在由一圈可自由伸缩的柔韧触手组成的纤毛环内。然而与现生的假体腔内肛动物相比,瘤状杯形虫个体较大,身体高度可达8~56 mm,身体表面覆盖一层疏松或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骨片。另外,化石观察表明瘤状杯形虫固着柄的中央具有杯体向后延伸的体腔,属于有体腔类动物。因此,现生内肛动物体腔的丧失可能是衍征(apomorphy),其微型的身体以及解剖和体壁的简化可能是动物小型化作用(miniaturization)的结果,或者是现生内肛动物群居附着生活的适应性演化有关。具骨骼干群内肛动物的发现对理解早期冠轮生物的系统演化和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洋动物的色彩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早就知道,在动物世界中色彩的主要作用是警告、择偶和伪装。而在最近20年中,科学家又发现,色彩还是海洋动物彼此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