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特别是汉魏六朝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叫做乐府,从殷代的瞽宗,周代的大司乐,秦代的乐府来说,乐府是一个音乐官署的名称,而且按刘勰在《心雕龙.乐府》篇里所说的内容来看,“乐府”是专指那些入乐的诗歌。在本篇里,刘勰关于乐府的含义,起源,从汉代庙堂乐府的特点到三国魏晋乐府的特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涉及到乐府总体的特征,即东与辞的关系,雅咏与新声,协律与不入乐,把乐府作为一种独立产体论述的原因,等等。所以说,刘勰的《乐府》篇是一篇乐府体的学史。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辽南鼓乐对于辽南地区民间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从汉魏时期直到当代。由于近年来多元音乐文化进入国内,辽南鼓乐开始被人们渐渐忽略,以至于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本论文通过三部分对如何继承和保护辽南鼓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思考和建议,力求使辽南鼓乐这一音乐文化能够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坐、立二部伎"是唐代文化的产物,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坐、立部伎"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或一种音乐制度大约产生于隋代,完备于唐玄宗时期.唐代"坐、立部伎"属于"燕乐"乐种,到唐德宗时期,"坐、立部伎"走向衰退."坐、立部伎"与多部乐之间是并列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是逐步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很可能按乐种分布和按坐、立分布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4.
纳西古乐神话是在丽江致力发展旅游业的社会形势和宣科先生的鼎立宣传形成的。在由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纳西古乐与曾经是纳西人生活一部分的丽江古乐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纳西古乐神话只是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中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宣传结果。我们必须把作为商品的纳西古乐与原生的音乐相区别,不能让前者以后者的名义妨害了后者的生存。为此,必须整合市场、政府和民众三方面力量,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抓住音乐教学中的“乐”,做到美中求乐、动中寻乐、苦中作乐、寓教于乐;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趣味”,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高尚情操;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先进的创新动力、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6.
唐代教坊是我国古代音乐历史上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经历了盛唐时期的繁荣,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它是研究唐代燕乐的重要线索,一直以来,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在教坊设立、编制、所用乐器及曲目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笔者试图从论文研究的角度出发,将搜集到的近30年来的论文作一篇综述,以期更加全面的了解唐代教坊音乐。此外,将论文中涉及到的关于唐代教坊的古籍和现代书籍稍作梳理,以便大家更加方便的研究唐代教坊。  相似文献   

7.
庄子审美程式的现代解读甘建民“大音希声”是老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庄子在《天运》篇中,对“大音希声”这一哲学命题作了充满创造精神的美学阐释,庄子通过黄帝的一段关于音乐的谈话,设计了一个由“乐之末”通向“至乐”的审美程式。蒋孔阳先生认为.黄帝的这...  相似文献   

8.
张琳 《吉安师专学报》2005,26(2):115-117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抓住音乐教学中的“乐”,做到美中求乐、动中寻乐、苦中作乐、寓教于乐;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趣味”,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高尚情操;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先进的创新动力、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9.
陶瓷乐器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研制出了近一个民乐队编制的瓷系列乐器。为了大力培养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让瓷乐走进音乐课堂,不仅能弘扬民族音乐,而且还能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器乐教学刚刚起步,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关于瓷乐教学,更是音乐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必须千方百计的克服困难,创造性的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工作,从而提高瓷都青少年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10.
浅谈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正如孔子所说"乐,其可知也."如何"知乐"?音乐欣赏教学则是通向"知乐"的桥梁.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自战国秦汉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然而,对于孔子的乐制思想、音乐理论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的专论还罕见。这不仅对于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有所欠缺,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不个而的。木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和政治思想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意在抛砖,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卓越的音乐评论家。唐代辉煌的音乐成就,给了白居易作诗评乐的灵感。他写下了许多自然流丽、感人至深的评乐诗篇,其内容涉及到歌曲、器乐(弹拔、吹奏)、舞蹈等方面。根据白居易的评乐诗,对诗人的音乐思想进行了浅显的认识和总结。读者若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而受益,则是作者写此文之所望。  相似文献   

14.
史载陶渊明"性不解音",其实陶渊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是不拘泥于具体的曲调、音符,而只寻音乐的真谛的.他去掉琴的弦、徵,手抚素琴,独与宇宙精神相往来,追求的正是"乐之至"的"无乐之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的政治统治架构中,音乐与政治关系密切.《秦王破阵乐》突出反映了唐代宫廷音乐兴衰受政治影响的情况.以史料为基础,以《秦王破阵乐》为例,研究唐代宫廷音乐兴衰与政治变化关系,以期达到保护和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17.
当今法国社会称青年人为“拉普的一代”,因为法国15岁至20岁的年轻人的娱乐兴趣由喜欢摇滚乐和崩克乐转变为喜欢“拉普乐”。这反映了他们顽强地表现自我存在的思想倾向。“拉普”一词是英文Rap的译音,意为“重敲”或“嘭嘭敲打”。Rap作为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自由而坦率地交谈”或“聊天”之意。至于“拉普乐”,从音乐表现上来看没有多大的特别处,  相似文献   

18.
朱志红 《科技信息》2010,(19):331-331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量、音调、及其他音乐元素的音乐艺术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喜、怒、哀、乐的真挚的情感。它会影响学生的表现,也影响了学生的能力的音乐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较低的认知的初级阶段期间强迫孩子节奏较快增长,但也是最敏感的日子,他们会全神贯注的听音乐的节奏和对旋律意识记忆,再通  相似文献   

19.
平派鼓吹乐是山东省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乐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着重对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这种民间乐种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代起,音乐的教育作用就受到高度重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将"礼、乐"并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乐"位居第二,成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可见音乐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