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逃离与抗争是“五四”婚恋小说主要涉及的主题。对真爱的背弃与逃离,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屈服,与追求真爱的抗争:不自由勿宁死;忏悔的第三者;同性的爱恋,共同谱写了“五四”婚恋小说的乐章。  相似文献   

2.
逃离与抗争是"五四"婚恋小说主要涉及的主题.对真爱的背弃与逃离,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屈服,与追求真爱的抗争不自由勿宁死;忏悔的第三者;同性的爱恋,共同谱写了"五四"婚恋小说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性爱意识、女性意识是“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婚恋小说表现的主要心理内容。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家认识的不同,二者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刚刚起步的“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自然是成功的喜悦中伴随着失误的苦痛;而沿着“五四”时期留下的轨迹,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的新时期的婚恋小说,在超越历史的同时,也有偏差与迷失。  相似文献   

4.
无父时代的两难与内省--冯沅君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沅君小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父亲的缺失.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它是冯沅君对五四时代的艺术寓意概括.并对冯沅君小说中的爱情与母爱的冲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无父时代爱情的隔绝状态、逃离的现代性断裂;最后发掘出小说中蕴含着的现代性恐惧和反思主题.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发愤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之感情。2.范围的拓宽。不少作从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把它应用于小说创作中。3.“发愤”之作冲破“中和”思想,表现出与世抗争的精神。清代发愤说,对“五四”以后的新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婚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小说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同时 ,都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非女性主义文学对婚恋家庭也作出了绝然不同的文化阐释。研究婚恋文化 ,对我们理解并把握新时期文学 ,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青年作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很大。个性意识、女性意识、性爱意识纷纷萌芽、苏醒,开始深入作家的思想、灵魂,最终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们的婚恋小说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由于当时作家大半和社会处于矛盾对立,其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在表现现实上,多运用幻想夸张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形式上,多采用自传自述的形式,与作家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楷模,邓颖超关注着与妇女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婚恋观上,她主张妇女要敢于和旧的婚姻制度抗争,实现婚恋自主和婚恋自由;对于关系“终身幸福”的婚恋,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谨慎的态度;她的婚恋观引导我们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以“五四”女性文学的崛起为其标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创作特色:独立的女性意识;浓厚的自传色彩;强烈的主观抒情;阴柔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学风貌对当代女性文学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本文对“五四”女作家群小说创作进行综合考察,整体地分析“五四”女性文学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冰心和庐隐早期“问题小说”是“五四”问题小说创作中很有特色和影响的一个部分。她们的创作精神实质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本文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语言文字等方面入手,对两位女作家的早期“问题小说”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一直把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主题归结为勇气和死亡,这一归结使得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显得单薄、苍白,不足以说明海明威对世界文学所作的贡献。通过对海明威作品的整体分析,可把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主题归结为抗争。如此不仅能统摄海明威所有的作品,而且其主人翁的“硬汉”形象也清晰地显现出一条由单薄到丰富、而至完满的脉络,从而丰富了海明威创作的内涵。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历时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小说所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特征。文章认为“五四”作家对浪漫派文学的吸收一是它所特有的暴烈的反抗精神;二是它感伤、忧郁和孤独的情调;三是对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接受;四是浪漫主义传奇性特色。在艺术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感情的抒发,强调自我表现,体式上的散文化和诗化及现代派文学的影响等。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个人抒情小说和田园抒情小说及浪漫传奇小说都有了新发展。40年代以无名氏、徐评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可以算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最后一个余波。  相似文献   

15.
初中文学课本中所选的中国现代小说,反映了“五四”以来一直到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主要面貌。从“五四”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一般都入选了一些,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初中文学课本编选的中国现代小说,可分作两类:一类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如“果树园”、“分马”等;一类是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解构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提倡的“崇高”,而刘恒创作于90年代末的“新写实”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却一反这一路数,着力张扬了小市民与命运抗争的宝贵精神,使小说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和顽布的。“五四宪法”的命运始终与毛泽东本人密切相关。一方面,他对“五四宪法”的文本以及最初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科学立宪态度对“五四宪法”影响深远;而另一方面,毛泽东宪法观的固有局限及其蜕变又导致了“五四宪法”文本上的缺陷与实施中的困境,造成了它在当时的悲剧性命运。探究毛泽东对于“五四宪法”的影响.反思其成败得失,对于现时代中国的行宪与守宪,对于“宪政中国”这样一个国人期盼已久的百年夙愿的实现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小说婚恋叙事中,“第三者”意象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赋予的功能:帮助完成显在主题的完满叙事,“第三者”意象的象征结构在此发挥了“助手”或“反助手”的潜在运作机制,帮助完成或反衬选择主体的最终抉择。人性化的叙述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也使得小说呈现叙事的完满或裂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