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银铸造、宝石镶嵌的“贵”书、超过500千克的“重”书、长3.42米的“大”书、比针眼还小的“小”书、能够“翻看”的电子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带您进入一个关于书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1933年,一部叫《失去的地平线》的书在英国出版发行。书中讲述了大千世界里有一个遥远的“世外桃园”,它叫“香格里拉”。这部书一下子跃居当时畅销书的榜首并荣获英国“霍桑登文学奖”。次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其搬上银幕,主题歌《这美丽的  相似文献   

3.
秦昭 《科学大观园》2009,(14):52-52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书,过去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皇历”。清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为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叫“时宪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邹承鲁在一个专题报告中,归纳了中国科学工作中现存的七大违规行为。这七大违规行为——一是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最近海外归来学者逐渐增加,伪造国外学历的情况时有发现。有人伪造根本不存在的大学的博士学位,或把一些在国外并没有合法地位的学校的所谓“博士”学位作为自我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5,(13):37-38
手稿中含铁元素,实验室用同步辐射光解读羊皮书——一份写有祈祷文的古老羊皮书,最早抄的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伟大著作。这是一个在2000年的时间跨度里,“阿基米德羊皮书”如何流传至今的故事。2005年5月,“古老与现代”在美国斯坦福同步辐射实验室里碰撞。实验室里直线加  相似文献   

6.
<正>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存在,是“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编码。如果将每个人的基因组都看作一本书,书中的篇章词句就是大大小小的基因片段,它们讲述着生命体从出生、生长发育到死亡的所有故事。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没有忽视我们今天称为“原子时代”的二十世纪初,并作为科学和技术巨大革命变革的基础的物理学所经历的过程。大家知道在新物理学开始时期对于物质概念发展的哲学分析,列宁已在他的名著“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实现了。继这书写作之后,列宁一直注意着新物理学的问题,这点在他的“哲学笔记”一书中便可以看出来,他的基本论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同新物理学的哲学结论和概括紧密联系着的,同时他在纲领性的论文“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间关系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家山汉墓出土《算数书》中“以最材方”、“以方材最”两问是《算数书》校勘工作的难点之一。文章在分析前人校勘得失的基础上,采其所长,根据古人误认二问互逆、脱简等方面的情况,对二问文字进行了新的校勘。  相似文献   

9.
1.希望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书后除了有汉语拼音的中文索引外,再加一个按汉字笔画编排的中文索引(像以前出版的英中植物学名词汇编所附的索引那样很好用)。2.尽快按名词书所收的词条,写出一本对名词有解释的书来对读者更有用(即“植物名词辞典”)。3.以前出的名词书(16开大本)还有些名词未收入,应补充。4.有些植物形态名词中国的植物学书(含教科书)中有,而且专门使用,可是查不到英文相应的词,不知是何原因?是中国人造的词还是未查到外国的相应词?例1:十字花科的果实为角果。此词英文中没有,只有“长角果”(silique)和“短角果”(silicle)之词。例2:萝摩科的雄蕊5根花丝合生成筒状,包在雌蕊之外,特名“合蕊冠”,但无相应的英文词(也许没查到)。例3:禾本科的花有“外稃”、“内稃”的英文名,无“稃片”的英文名。5.现用的名词书16开本的太大不好携带,以后是否出32开的携带方便。6.现用名词书中有一个词hypanthium中文名为“托管”,不太确切。从字面上看似为“花托管”,此字确实难译。一些书上名为“萼管”(不是花萼之管),实是指“杯状花托”或“萼片、花瓣、雄蕊花丝三结合的部分”(皆在蔷薇科中)。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新开辟“共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专栏,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这不仅是因为本人曾深受因文章被人抄窃而带来的懊恼,更是因为近年来的不良学风着实令人咋舌、忧虑。在此仅举两例,可窥全貌:(1)有一本名曰“丑陋的学术人”的书(署名为“东方善霸”,陕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和采访,实话实说,曝光了近年来学术界所发生的各种丑陋现象,并声明,“本书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皆非虚构,如果读者在书中发现了某些似曾相识的真人真事,那绝不是巧合!”。读罢,既在吃惊中大饱“眼福”,…  相似文献   

11.
马赫主义者曾把他们的哲学称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哲学”,“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最新的自然科学的实证论”波格丹诺夫在“感觉的分析一书的俄译本序言里就这样说过。显然,马赫主义者是想利用“最新的”自然科学理论,来为其唯心主义作注脚,来为其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际间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社会各阶层学习和使用外语日广,特别是英语更为普遍。为了便于广大知识界的学习,我国近二十年来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对照的各种科技词汇,词典或辞典等工具书,尤以英汉对照者为多,估计有四、五十种之多,这对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向纵横方向发展,各专门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如电子学几乎和每门学科有关,计量学也不例外。因此近年出版的各种科技的专业词汇书所搜集名词术语的内容和范围日益增加,这类工具书有越出越厚之势。这样往往使一个英语科技名词术语能从几本或十多本词汇书中查到,而且常常译名不统一,使读者难以选择。例如:“metrology”一词有译成基本度量学,〔基本〕度量衡学,度量衡学,度量衡制,计量制和计量学等6种译法。“Izod impact test”中的“Izod”有译成“埃左”,“艾泽”,“伊兆特”,“艾卓德”,“伊佐德”,“艾氏”和“爱氏”等7种译法,使读者无所适从。我最近从编写有关计量测试的专业词汇书中体会到,在确定英文科技名词术语的译名时,应考虑下列五个特性。一、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把外文科技名词的含义准确而又严格地译成中文名词。如“metrology”这个词原意是指“关于测量的知识领域”,因此将它译成“计量学”,显然比“基本度量学”,“度量衡学”和“度量衡制”等更确切,科学性更好。又如“Kilogram”这个质量的主单位过去被译成“公斤”,现在则按照该词的词头“kilo”(千)和词身“gram”(克)译成“千克”,则更直观,科学性更强。至于声学中的感觉噪声的单位“noy”,现在有译成“呐”和“纳”的。我以为“纳”现已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词头“nano”(纳诺)的符号,为了避免混乱,“noy”以译成“呐”更为严格。虽则在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规定淘汰“哩”,“呎”,“吋”,“”和“”,“”,“”和“”等所造的计量单位用字,但未提及“呐”,而且“呐”在我国并非新造的字。二、习惯性这里所谓习惯性就是对某一科技名词术语的习惯译法,人们习惯了,往往不愿轻易更改。我以为一个译名若用惯了而又不会引起混乱,就不一定去改它。例如“pressure”原来译成“压力”,后来有人认为科学性欠佳,主张改译为“压强”。但“强”比“力”写起来麻烦多了,也可说后面提到的“使用性”差多了,但我以为译成“压力”并不致造成很大混乱,故仍主张维持习惯的译法。但习惯并不是永远不能改的,遇到必要时仍以废除习惯译名为宜。如长度的主单位“meter”过去习惯译名为“公尺”,“metric system”过去习惯译名是“公制”。195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规定我国采用公制。但该制度中的“公分”“公厘”既为长度的导出单位,又是质量的导出单位,这样在使用中容易造成混乱。因此近一、二十年来科技界、计量部门主张用“米”代替“公尺”,用“米制”代替“公制”二字,这样科学性更强,或者说科学性战胜习惯性了。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命令”中更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这个更改。三、使用性这里所说的使用性好,就是指一个译名易懂、易记、易写。若能使一个科技译名具有三“易”特性,则它就会有生命力。如把一些带外国人姓名的科技名词按拼音直译则显得繁锁。过去曾把“Avogadro number”和“Brinell hardness”直译成“阿佛伽德罗数”和“布里涅耳氏硬度”,但若译成“阿氏数”和“布氏硬度”则会大大提高译名的使用性。当然简化了有时也可能出现混乱。我主张在适当场合,尽量使外国姓名“氏”化。如我国现已常用的一些译名“摄氏度”,“华氏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肖氏硬度”,“麦氏真空计”和“莫氏锥度”等等。再如“resolution”一词,现有词汇书中,有译成“分辨能力”,“分辨本领”,“分辨率”和“分辨力”的。从科学性讲以前二个译名为好,但从使用性来看,则四个译名除前二字“分辨”均相同外,显然“力”比“率”,“能力”比“本领”易写且省时多了。所以我主张把“resolution”一词译成“分辨力”。四、对应性所谓对应性是指从外文名词译成中文或从中文名词再译成外文时的对应译法。一个外文名词有时可能有多个含义,我主张每个含义最好只有一个中文的对应译名,这样既便于使用又利于由中文反译成对应的外文名词。但目前我国已出版的一些词汇书中,往往有的外文名词的一个含义被译成多个中文译名,让读者选择。如物理学中的“noise level”、有的词汇书把它译成噪声〔干扰,杂音〕电平,噪声级,噪声水平,噪音级等。我主张单译成噪声级就可以了,因为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误差理论中的“Standard deviation”现有译成“标准偏差”和“标准差”的。从对应性看,我认为译成前者为妥。因“标准差”在译成外文时,容易误译为“standard difference”。又如“strain gauge”有译成“变形测定器”“伸长计”,“张力计”,“应变片”和“应变仪”等的,从对应性看,我以为译成“应变仪”较妥。五、发展性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名词术语也常会发生变化,个别老的会变得不合适而被废除,新的又被创造出来。如计量学单位的词头,过去曾用过“milli-micro”和“micro-micro”(曾被译作毫微和微微),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分别用“nano-”(译作纳诺)和“peco-”(译作皮可)来代替。而“micron”(符号为μ)原译为微米,但因后来将“micro”(符号也为μ)作为单位词头使用,所以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废除“micron”的使用,而微米的英文改用“micrometer”(符号为μm),符号“μ”代表“micro”作词头使用。可是我国在七十年代,或甚至八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词汇书中,还列入“micron”(译作微米),“milli micro”(译作毫微)和“micro-micro”(译作微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已被废除使用的名词术语,我以为在新编或再版的词汇书中,可以不列入,或要列入时也应注明“已废”二字。上面提出的五个特性可供大家在编写或修订词汇书时参考。当然在确定一个外文名词术语的译名时,有时可能多考虑一点科学性或习惯性,而有时又可能多考虑一些使用性或对应性,这就要具体分析了。总之,要使译名定得确切,使读者乐于采用而使它有生命力,就要多多衡量上述五个特性。由于目前已有大量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各种外文和中文对照的词汇(包括辞典、词典)书的出版发行,而科技名词的译名的统一工作没有跟上,因而已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希望国家加强对这方面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加速制订各种学科专门名词术语(包括各种外文对照的)的国家标准或部门标准,作为编写各种专业或综合性词汇书的参考。同时还希望新编或修订上述词汇书时,多多参考其它有关专业词汇书的较确切的译法,而不应仅仅搜集各种词汇书中现有的各种译法,加以综合而成。以上所写一点体会,一定不够全面或有错误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最早将西医中“神经”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兼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1857年,合信在《西医略论》一书中多次提到神经,只是他不用“神经”来指称,他用了“气筋”和“脑气筋”这两……  相似文献   

14.
数学界盼望了几年的一部书“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及意义”已由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的科学普及出版社已经组织翻译力量,不久读者将会看到中文译本,现在先将这部书的全貌及其若干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1.全书分三卷共二十章,第一卷共四章是关于数学的一般观点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其中第一章是“数学概观”。第二、三、四章分别叙述了近代数学的预备知识“分析”“解折几何”“代数方程论”这三章是为了后两卷  相似文献   

15.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即将到来的春节,回家或旅行的路上如有一书做伴,那真可谓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日前,2017年度“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揭晓,10种科普图书入选,不妨挑两本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志书地图绘制准则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地方志书中的雕版刊印或手摹地图,本文命之为“志书地图”,在中国古代地区国占有很大的比例,除极少数外,都不采用“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法则,而是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某些绘画法则,形成了绘制志书地图的“经营位置”准则。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培根的“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读解为“知识就是权力”,如同读解为“知识就是力量”一样,它也就立刻获得了对于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现状的强大解释力。如果再加上福柯的视角,则更可以将这一理解引向深入,甚至于打开历史的纵深。也就是说对于培根、福柯们表述为西方现代性的知识权力,对于我们而言却同时是关于前现代与现代的双重描述。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走向政治权力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即权力现象的一个注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是它的结果。在这里,学术与教育自身既没有构成直接目的,也没有构成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的朋友和至交,他们大都智力聪慧,事事有所为。之所以有这样的才智和作为,皆因为他们爱读书善学习。一位年长的朋友常念及“书是一味良药,常饮用便能提神安心,让人永葆无恙。”后来,我在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说苑》中找到了依据。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痛者也。”他指出,不读书学习的人,其五官脏器患有疾患——是瞎子、聋子。书是知识的载体,读书学习是增长理性知识的必然途径。古代哲人教诲世人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墨子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况语)。…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9,(13):45-45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在读者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书中对“中国式孤独”的深刻描述激发了许多共鸣: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而这正是“中国式孤独”的体现。专家指出,要摆脱“中国式孤独”,最关键的是要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开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讨论,十分重要,十分及时。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强调“突出政治”、“政治挂帅”、“为政治服务”。现在虽然有的口号不那么提了,事实上,这种思想已经极为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有点学历的阶层里有一部分人已经达到“高级不自觉”的状态。所谓“高级不自觉”,就如同学习骑自行车,初学时总是着实小心地掌握平衡与方向;当十分娴熟以后,对掌握平衡与方向,就变成了“高级的不自觉”状态。我们之中有些人,不论处理什么事情,要想强调事情的重要性,就可以不必动脑思考地提到“政治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