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它促使社会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换。然而,严复又认为传统道德对国民具有教化作用,这是国家保持“国性”的关键,它使严复陷入了自相矛盾,也是他国民性改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出于对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认识局限,学界对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状况的研究出现盲区,而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面临不同的现代化的任务,国民性改造的范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历史考察,对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的范式转换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应重视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化运动时期国民经济改造思潮的形成,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深刻的思想化渊源。概括起来,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二、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三、西方化的输入与西方化的冲突,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立足点,并揭示其历史意义,认为启蒙思想家批判陈旧的国民性,呼吁国民思想的更新,力图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时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旧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巫绍勋 《河池师专学报》1998,18(3):49-52,56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国民性"的制造与改造--对"国民性"的双重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百年以前鲁迅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进而达到由"立人"到"立国"的主张,至今依然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鲁迅毕其一生奋力去改造的"国民性",我们习惯于认为那是旧时代的问题,似乎新时代已然没有这个问题了。最近六十年,国人的精神面貌确已发生巨变,自然与鲁迅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毋庸讳言,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准下降、人性良知丧失、物欲私心膨胀等等,又已发展成为新的隐患,严重阻碍科学发展与国家现代化。故而,人性的改造与重塑,即"改造国民性",始终是事关国家民族兴亡的根本问题。"改造国民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中。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最初形成与发展有着明显的思想理论上的渊源,分别表现为:国内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影响、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日本的国民性思潮对鲁迅早期人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可以改善社会环境,为国民性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了教育改造国民性功能的发挥,认识到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及其制约因素,有利于构建理想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莉 《科技信息》2010,(4):150-150
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民众的主奴根性、狭隘散漫、自欺欺人、愚昧迷信等国民性的弱点,并且剖析了封建文化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他既研究中国人的丑陋面,又清醒地看到了光明面,他呼唤民众精神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独立人格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刘惠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8):114-117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觉醒与反应。在当时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军国民教育虽被各种势力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对当时社会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于增进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国民性的转变产生过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产生的最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全面而深刻地改造国民性成为这一运动的主要精神特征。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方面全面地抨击窒息人类生命力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一方面在不自觉中亲身践行着封建礼教下的旧婚约,他们的婚姻都是吃人礼教下的血淋淋的祭品。这种二律背反的特殊组合决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命运悲剧,而是新旧交替时期传统文化在倡导新文化的巨人心中的外在彰显,他们在围城内外的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与其自身思想的矛盾和悖谬,在一个侧面证实了国民心态的惰性和中国国民性改造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很多成果。《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是陈丛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本书将十九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时期的思想家时代,梳理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内涵,回溯了十三至十九世纪间的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伦理学的视角,重点阐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群体人格特征等内容,拓展了伦理学研究视角和领域,在经史合一、伦理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15.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一直非常强调通过心理改造加强道德建设。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人心,以巩固自己在广东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亦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现状的深沉忧虑,并力图加以改观,为民族复兴奠定良好的民众心理基础。陈济棠当年对社会病态心理的分析和针砭,至今亦仍有值得我们惕厉的内容。本文还将陈济棠的心理改造主张与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进行了比较,以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陈氏的心理改造主张。  相似文献   

16.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境下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仅积淀了深厚的道德底蕴,呈现出社会主义道德特质,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以实现中国梦为价值追求,彰显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显然,志愿精神已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6,(3):72-77
作为实用主义者的杜威,在批判和改造传统哲学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彻底性。在这个过程中,情境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杜威在情境的基础上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其次,杜威通过情境主义的方法对哲学进行重构;最后,杜威的情境主义是一种弱化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通过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用和平方式消灭了资产阶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赎买理论;通过强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城市改造并不是把传统建筑抽象成符号、类型等简单地黏附在当代文化的表面,即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传统之所以要继承,就是因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继承传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在实践(历史)文脉与空间(环境)文脉上具有既是当代的又是具有城市和地方个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