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小麦“三合一”拌种技术,是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探索小麦高产途径中,根据本地土壤养份状况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性研究出的一项小麦增产新技术。它综合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微肥和增产菌的优点,又加入辛硫磷等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具有用工少,投资小,见效大的特点。这项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后,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增产效果。它的推广应用使我县小麦产量打破了1984年以来的徘徊局面,连续几年超历史最高水平,荣获省夏粮生产先进县。从而使我县小麦产量水平由低产水平发展到中产向高产的过渡阶段。目前这项技术已被我县农民普遍采用。1991年全县种麦  相似文献   

2.
<正> 稻茬麦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害虫主要有蚜虫、牯虫等。在优化品种布局、合理栽培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只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一般就能达到控制病、虫发生及危害的目的。一、麦田病害的防治 1、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稻茬麦区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仅信阳地区1985年发病面积达316.15万亩,损失小麦8500万公斤。因此,抓好赤霉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其农业防治措施有:健全麦田沟系,降低田间湿度;选用高产、耐病品种,消灭菌源,改善田间环境条件等。药剂防治的方法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即80%以上麦穗抽出定长时,  相似文献   

3.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李国恒李俊秀李绍伟康宇静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小麦“一优双高”的精神,1992—1995年对本市区25万亩小麦进行了开发示范,通过对多项小麦增产技术的综合开发,实现了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益。万亩开发区单产稳定...  相似文献   

4.
<正>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病害有20多种,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一些病毒病等,此外,近年来黑穗病和纹枯病也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由于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而又简便可行的方法,对控制小麦锈病和土传花叶病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在1966年以前小麦条锈病曾大面积流行达4~5次,每次损失达5~10亿公斤,因此成为抗病育种的主要对  相似文献   

5.
<正> 1990年,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秆黑粉病等主要病害在我省大流行。其发生范围之大、程度之重为建国40年来所少有,虽经防治,仍造成较大损失,致使前期生长良好的小麦没能达到预期产量水平。据初步估算,仅因病害减产的小麦就在9亿公斤以上。因此,有必要认真回顾、分析去年的麦病发生情况和流行原因,探讨今后防治对策,以获得理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是我省夏粮生产能否迈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前提。一、1990年发生情况,就全省而言,小麦病害属于中度偏重至大流行年,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范围广、面积大、来势猛,危害重,南部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6.
<正>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不能取代的、有生命的基本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增产措施,搞好种子工作,可以直接促进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因此,种子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解放以来,我省种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是粮食生产有大幅度的增长。小麦我省是小麦的主产省,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因此,解决好小麦优良品种问题,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解放初期,家  相似文献   

7.
<正> 过去,我们对冬小麦浇封冻水是当作一项增产措施来抓的。近几年来,在冬小麦的高产栽培中,仍沿袭这一措施。后来发现这一措施带来减产后果。这时,有的就提出把浇封冻水的时间往前移,变封冻水为分蘖盘根水。实践证明,这样作实得其反。我们从1977年进行了试验,从连续三年来各点试验结果和调查分析看,都说明了冬前灌水抑制了冬小麦冬前的正常发育,造成最后产量下降。高产冬小麦冬前各时期灌水对小麦地上部分的影响 1975年以来,不少队反映冬灌使小麦减产了。我们于1977年进行了冬前灌水试验,结果见表一:  相似文献   

8.
孙天文 《河南科技》1992,(5):4-5,28
<正>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7200多万亩,总产170亿公斤左右。病虫危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我省小麦病虫种类多、发生时间长、危害重,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约30多种,主要有10大病虫害,即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黑穗病类,地下虫、吸浆虫、麦蚜虫、麦蜘蛛、粘虫等;轻发生年发生面积1亿亩次左右,一般发生年1.5亿亩次,可损失产量1-2成,严重发生年2亿多亩次,产量损失4-5成,部分地方甚至造成绝收。综合分析20年来小麦病虫发生情况,清楚地看出,病虫发生程度的轻重,是随着小麦产量的变  相似文献   

9.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1987年在我市的文曲乡汤庄村首次发现,经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鉴定确认为小麦黄花叶病。1990年全市已蔓延到临近的城郊,张村等5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面积达1.1万亩,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可达50%以上。近年来,我们通过试验和研究,已初步掌握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观介绍如下: 一、病害症状 1.麦黄花叶病是禾谷类多特菌侵染所致,由病土,病根茬,病麦糠和病场土传播的。在小麦播种以后到返青以前,感病麦苗外表显示症状,2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0.
<正> 小麦、花生是兰考县传统的优势作物,搞好小麦、花生双高产研究及开发,是本县科技兴农的突破口。1990年以来,我们在十万亩开发区,引入“四个三结合”(即农科院、农业院校农季相结合;领导、科技人员、农民相结合;技术、物资,资金相结合;责、权,奖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采用“上(县)、中(乡)、下(村)相结合:“点、片、面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实施路线,深化研究了小麦,花生双高产的新技术领域和增产潜力,着重一系列先进技术、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果树等农作物虫草害的防治中,使用弥雾机喷药具有工效高,防治效果好等优点。但由于使用弥雾机喷药用水量少,药液浓度高,机器周围形成高浓度、颗粒极小的药雾,如果操作不当,往往造成局部地段用药过量,使作物遭受药害。因此,必须正确使用才能提高喷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重义 《河南科技》1991,(8):12-12,3
<正> 所谓超高产栽培技术是针对小麦生产系统,利用综合农艺措施,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潜力和自然潜力,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达到高额丰产之目的。我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小麦高产规律和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科研成果对指导小麦生产和发展栽培学科起到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欲提高小麦总产,除大力促进中低产麦田的均衡增产外,如何突破高产地区现有小麦高产水平,实现高产再高产,是当前值得探讨和  相似文献   

13.
偃师市召开小麦高产研究开发动员大会1996年8月20日,偃师市委、市政府在偃师宾馆召开了“偃师市小麦高产研究开发动员大会”,对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偃师市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及万亩试验区,10万亩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布署。偃师市小麦...  相似文献   

14.
春季麦田化作除技术信阳地区植保植检站石鸿文随着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的变化,我省麦田草害连年严重,早期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全省麦田草害面积约2500—3000万亩,年损失产量6—8亿公斤。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化学除草技术,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一项极为重...  相似文献   

15.
<正> 小麦品种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培育新品种的种质基础。为了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必须广泛搜集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鉴定、研究并加以改良和利用,使原始材料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及抗逆抗病能力,以期提高丰产潜力和籽粒品质的改善等。为了提供小麦高产优质育种的迫切需要的抗源和优异材料,我们从1975—1986年对来自国内外的1300余份亲本材料,累计达4000—5000份次,进行了抗病性、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85年在我省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86和1987年发病面积一千万亩左右。小麦赤霉病为气候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已跨过长江,越过黄河,并逐渐向北扩展。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还没有免疫品种,也缺乏抗病品种,化学农药乃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手段。1986年我们选用15种杀菌剂、在全省多点试验,从中选出8种杀菌剂在1987年再次进行研究,以找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药剂和施药技术以指导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病虫害的多发期,抓好防治工作是夺取小麦高产、提高品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芹菜软腐病     
晓凡 《河南科技》2004,(2):18-18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病虫害的多发期,抓好防治工作是夺取小麦高产、提高品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病虫害的多发期,抓好防治工作是夺取小麦高产、提高品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吕国 《河南科技》1991,(3):19-19
<正> 夏大豆病虫草鼠害种类很多,在我省发生广,危害重的主要有:蛴螬、蚜虫、豆天蛾、造桥虫、孢囊线虫病、豆杆黑潜蝇、豆荚螟、食心虫、病毒病、恶性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它们此起彼伏,交错重叠,咬根、吃叶、蛀茎、霉荚、食粒、危害大豆生长的全过程,暴发年份,造成大面积减产失收,一般年份损失产量10-20%,并使品质变劣,降低食用价值,影响出口创汇。因此.搞好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是保证夏大豆高产稳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