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略论《神曲》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的二重性特点是研究但丁及其《神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两大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二重性正是但丁生活的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生活矛盾的反映 ,也是作者世界观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但丁和鲁迅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但在世界文坛上却都是享有盛名的大师级的作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动机及其功能;但丁的《神曲》与鲁迅的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的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强烈的伦理关注是但丁诗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但丁把他的《神曲》看作道德哲学,说明他从本质论上强调诗歌的伦理价值;他的诗歌形象,无论是地狱的怪诞恐怖还是天堂的和谐崇高都体现为一种诉诸道德价值的审美论,他的诗歌批评思想也表现出一种伦理评价的意识。因此可以认为但丁的诗学是一种伦理的诗学。  相似文献   

4.
但丁的新时代精神体现在对维吉尔、贝雅特丽齐、上帝和意大利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上。从作品分析人手,阐述了但丁思想中对理性的尊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意大利民族国家意识自觉的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十九世纪美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几个主要人物名字含义的分析,探讨霍桑名因人定,名如其人的创作思想,充分肯定了霍桑匠心独运的严谨创作态度和以深刻寓意表达主题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但丁的思想不仅有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影响,还有新时代的痕迹,深刻地反映了西欧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思想文化变化。从中世纪晚期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角度探讨但丁思想的内容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对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批评文字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但丁和莎士比亚这两位西方文学界中最伟大的作家,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认为两人的作品在意象特征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思想基础存在深层次差异。透过这些评论,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不难发现他个人更心仪体系型的但丁。  相似文献   

8.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历来的读者和评论家有着众说纷纭的解读.本文作者认为<红字>中的最大矛盾是对霍桑对人性的讴歌与他的"原罪"思想之间的冲突.一方面,霍桑受到超验主义中"生命热情"的感染;另一方面,由于家族和文化的熏陶,霍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清教的教义与人性的矛盾冲突,正是霍桑思想矛盾的实质根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但丁《新生》所谓“清新之体”的艺术特色,评价了但丁在作品中经常阐释自我的现象,并指出但丁自己强调诗歌的朴素自然,更注重诗歌的寓义;本文认为《新生》的寓义主要体现为基督教文化的神秘性与前基督教文化的哲理性的融合,它象征着新旧交替时代人类向往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终结者,同时又是文艺复兴的开启者,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文艺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海丝特主人公不同性格的分析,以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相似文献   

12.
Du Feng Wang qingping 《科技信息》2009,(24):I0144-I0144,I0146
"The Scarlet Letter" is Hawthorne's realist representative. In his masterpiece the Scarlet letter, Hawthorne tells us that all human beings are combination of goodness and evil. As human nature changes between goodness and evil, the science mastered by human beings may bring happiness or pains.  相似文献   

13.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简洁 《科技信息》2010,(27):I0121-I0122,I0089
《红字》,一部关于爱情、清教、复仇的美国经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巨作。小说的主题是"罪恶"。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净化"心灵的历程。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努力,主人公改变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甚至将原来耻辱的、表示"通奸"的标志"A"字,变成了德行的象征,赢得人们的尊敬。在他的小说中,霍桑让各人物自由自在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这些人物又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用最生动的形式演绎了人世的种种,于是形成了他文学手法最显著的写作特征,即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与共鸣。在此小说中,不同事物也有着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霍桑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具体表现。也正是由于对此象征手法的运用,《红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之一。《红字》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桑在世界文学殿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The Scarlet Letter"is Hawthorne's realist representative.In his masterpiece the Scarlet letter,Hawthorne tells us that all human beings are combination of goodness and evil.As human nature changes between goodness and evil,the science mastered by human beings may bring happiness or pains.  相似文献   

16.
《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誉满全球,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无处不在,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性格,使压迫下的真、善、美更加动人。本文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的人名寓意以及景物寓意等方面入手,研究《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7.
宗教意识下孤独心灵的抗争--评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思想矛盾,精神忧郁孤独的心理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而晦涩难懂的象征手法相结合,使其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略显不足,本文力求从霍桑的人生经历,宗教意识及人性观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胎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通过对《红字》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的分析,以探讨作家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又矛盾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9.
张伶俐 《科技信息》2010,(25):176-177
身为加尔文教派一员的霍桑深受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并以祖先们对贵格会教徒的迫害为耻,这些经历通常使霍桑的作品中带有罪恶感的基调。《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就清晰的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作者虽然认为人生而有罪,但并不相信罪恶的不可饶恕性。他鼓励人们通过善行来解除自己的罪恶。霍桑深信善举不仅能弥补罪恶,更能净化心灵,甚至可以是堕落的罪者转变为令人敬仰的凡间天使。《红字》女主人公海斯特正是这样形象的一个很好例证。霍桑通过对《红字》中主人公心理矛盾产生及化解的刻画和他们形象转变的描述,成功的完成了小说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刘君莉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58-59,78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