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4.
镇江六朝时期琴文化源流谈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琴是最具中国人文内涵的古老乐器。镇江的琴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六朝时期,卓越的琴人、著名的琴事与镇江有关,在中国琴史上开一代风气。主要表现为:礼乐教化思想与隐逸之风并存,共同促进琴文化的发展;琴学成就卓著,为六朝文学增添了优雅的光彩;对后世琴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汉在礼乐文化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郊祀体系。《汉书·礼乐志》和《乐府诗集》中保存下来的郊祀歌和宗庙乐即是汉代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在对汉代郊庙歌辞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汉郊庙歌辞虽然是以儒家面目出现在西汉礼乐体系中的,但却带有“非雅什”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了论述。最后对其文学特色进行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6.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审美心理都具有深刻影响。它至始至终包含了巫术礼乐、治国礼乐、儒家礼乐三个文化层面。当代礼乐的重构从巫术礼乐中汲取的是对信仰的坚贞,从治国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爱国精神的崇尚,从儒家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当代社会若能脚踏实地地将这三者内化于我们的思想和实践中去,复兴和传承礼乐精神将会大有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将会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古琴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到“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由此可见,古琴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已经超越了普通乐器的意义,而是古代每个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之器,亦是华夏千年文明的精神载体和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8.
儒、墨、道、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大支柱,但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之核心就是仁爱。本文旨在探讨仁爱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沿革,并思考继承与弘扬仁爱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 从字源看,“仁”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据考证,“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郭沫若:《十批判书》)仁字最先出现在《诗经·国风》里,《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齐风·卢令》载:“其人美且仁。”但其含义均是赞美“武士的男性气概”。(黄俊杰、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的文化之根不仅只源于独特的回教背景,作为由汉文化滋养起来的中国作家,中国儒家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极具本义色彩的“师”、“道”传统,更对张承志人格心理和文化角色的自我确认产生了本质的影响。他极力宣扬的神圣宗教价值理念,实则依旧是以“信”、“勇”、“仁”、“义”等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10.
从伯牙的学琴、演奏琴和寻求知音的音乐活动中,看到音乐中的“移情”、“致志”和“情感表现”的重要性,并和李斯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1.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了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  相似文献   

12.
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本文论述了高罗佩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法律、医学乃至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高罗佩的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琴道》、《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狄公案》、《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等,指出高罗佩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具有创造精神,因此得以在学术园地中建树了一座又一座瑰丽巍峨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满江红》琴歌鲜明地体现了汉语作为一种高度音乐化的语言对声乐曲的旋律发展具有一定指示性。通过对乐歌和琴歌两个不同版本的《满江红》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古曲琴歌《满江红》在声乐性、音乐性、文化性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化传承、深度审美能力的培育和表现等方面的教学及表演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有文明的历史,也有文化的历史。对于文明的历史,我们总是怀抱着一种时过境迁的感想,而文化的历史,作为一种精神传统,则与当下的存在经验及意义无法切割。作为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生存的文化传统是周人开创的,那么,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周文化和殷商文化究竟是何种关系。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论述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用“损益”来概括周人对殷商文化的继承、改造和发展,代表了一种较为全面的看法。但关键是周人在哪些方面又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策略作了“损益”,则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研究。逯宏先生的《周代殷商礼乐接受研究》借用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将殷商族群的礼乐活动视为“第一文本”,将周人文献记栽视为“第二文本”,借助新发现的材料对周人再造的“第二文本”予以重新审视,一方面还原了被周代文献扭曲了的殷商礼乐原貌,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周人的“期待视野”,探讨了殷商文化在周代的命运,从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殷周文化“损益”研究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是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  相似文献   

17.
《儒道释经典译注》简介张芳彦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修身养性”以申仁义,道家“修真炼性”以主无为,佛门“明心见性”以达。分别在不同历史阶段推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发展,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三者相推相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灿烂...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家钱穆曾对先秦哲学衍化展开详细考察,提出了一个与传统旧说迥异的钱氏先秦学术谱系:孔孟→庄→荀→老→《易》《庸》.孔孟儒家以德性人生观开启中国文化的人文转向;庄老道家的气化宇宙观对古代有神论宇宙观掊击无遗;荀子驳击诸家,重回孔子隆礼重德传统,却又陷于天人二分;战国晚期至秦汉间的新儒家创作《易传》《中庸》,其德性天人观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崇德广业”的思想精神,对中国文化应对吸纳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从而实现当代复兴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载的学思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始自《中庸》;遍读佛道;返求六经,归宿《易》学。儒家《中庸》的“性与天道”是张载一生学术求索的起点和方向,对道教与佛教的学习与思考则深化了张载的形上思辨,以《玄纲论》和《楞严经》为例可见这种影响。针对儒家的“知人不知天”和佛道的“知天不知人”的各自弱点,最后张载以《易》为宗,为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理想建构起一个形上本体和终极真理的依据,形成既“知天”也“知人”的理论体系,表现了他“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张红革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3):93-93,69
古琴大师伯牙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能力,他创作的《高山流水》分两曲。在《吕氏春秋·孝行览》中,讲述了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是听懂他的琴的"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者。旋律抒发了"志在流水"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