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力的高低对师范生未来的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通过改编,形成了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问卷,对国内几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方向的师范生进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TPACK构成上,数学师范生复合元素知识缺乏,处于较低水平;在TPACK各维度知识的关系上,复合元素知识和单一维度知识成正相关;在单一维度知识——技术知识(TK)上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其它维度的知识均无性别上的差异;数学师范生TPACK水平在不同院校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依托式外语教学(CBI)的教学理念,探究了基于MOOC和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基于CBI教学理念构建和实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语言教学与国际物流学科知识教学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国际物流学科的知识与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  相似文献   

3.
近阶段国家出台多项重要文件中均提到要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从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深入、课后反思反馈三阶段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了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素养,变革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创新性打通教与学两方面全新的交流传播方式,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特色,运用新时代创新式教学思维和设计理念,促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内涵式发展和职业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深化基础教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了许昌学院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详细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下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如下策略:改善培养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需将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进行融合设计.以"发展经济学"课程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调查分析等方法,提出"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两大平台,将思政资源、专业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时也为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混合式教学作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改革教学模式及提高学生成绩有积极作用,但如何应用于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背景下,通过现状分析、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根据混合式教学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构建了“线上UMU平台、线下信息技术实验室”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对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9,(3):108-111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智慧教学这一理念也应时代发展而产生。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型学科教学知识能力(TPACK)。TPACK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的一种新型能力。培养和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TPACK能力是实现智慧教学的关键。英语教师的TPACK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调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体系、改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完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几方面入手。同时,在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TPACK能力后,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高校英语教师TPACK能力的提高本身也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为提升高职师范生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三初中数学试卷和相关课程,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包含数学学科知识模块、教学知识模块、教学实践模块等,为高职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师范生上岗能力的强弱。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微课教学训练,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统一,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并结合本校的的实施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反思现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在研究性课程目标下,为改进职业中学语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对职业中学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整合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四个课例设计和实践,在语文教学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方面获得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为语文学科与专业课程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经验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背景下,根据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内容特点与学生层次,对部分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由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模块、课堂翻转教学模块与课后延伸学习模块构成。阐述了设计理念,分模块呈现设计细节。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该课程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常规线下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其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针对数学师范生的特点,合理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TPACK和"混合式"教学理念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法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文构建了基于TPACK的混合式翻译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证探索,发现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值得进一步在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旨在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采用混合式教育模式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以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全课程育人的作用,突出思政元素在知识育人过程中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的传统教学受到新的挑战。首先,总结了经过3年的实践教学,应用智慧教学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数学专业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传统教学转变成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模式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历程;然后,对SPOC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究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围绕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教学资源开发和学习环境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多元评价实施4个方面进行改造,由最初的线下传统课程建设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省级一流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POC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具有可回溯性、线上资源丰富、课程容量大、关注个性化差异、实践练习落地等优势,但在交流沟通上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高职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与实践将信息化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阐述教学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教学平台使用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等6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促进作用,将多个方面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教—学—演—练”一体化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目前专业教学模式村财的问题,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从专业课程一体化整合、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教—学—演—练"一体化职业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缝链接,大大加速了学员职业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级精品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事业而形成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从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设计”课程如何建设混合式金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出现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混合式教学要求老师们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灌输理论"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教学改革的探索,建立适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设计以典型项目检测的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网络教学设计,区别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将教学传递(即媒体)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学习行为的设计整合在一起,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