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近代歌谣从礼教观念,婚姻模式等方面展现了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地位、角色和心理,描写了裹脚、畸形婚姻、媳妇难做等具体细节,全面凸显出近代女性婚姻的"生活相"。处于新旧交替的近代社会,民间传统仍根深蒂固,社会仍以男性为主,对女性歧视,性别压迫仍没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2.
理辞是贵州省黔东南境内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一种诗歌文学形式,它以歌的艺术魅力来感动人心而求得纠纷的解决。理辞中的婚姻理辞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透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窥见婚姻理辞中的女性有着和男性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应的权力。她们主体意识觉醒,有独立的人格,坚持两性和谐相处。当出现婚姻纠纷时,充分行使婚姻自主的权力,通过理老向男方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解除婚姻关系重新追求幸福生活。这是苗族社会尊重女性并赋予其相对平等地位的文化观念与苗族女性的重要地位两者共同影响下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3.
唐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歌谣.从现存资料来看,唐代歌谣可分为四类:一是政治谶语类歌谣;二是各地百姓对当地地方官进行褒贬的歌谣;三是大众舆论对社会上显赫人物的言行进行评价的歌谣,四是其余一些零散的歌谣.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来看,各类歌谣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歌谣对唐代社会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是认识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 ,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 ,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 ,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相似文献   

5.
金寨县莲花山民间歌谣资源丰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客观上又较好地保存了这些民间歌谣,为我们调查研究皖西大别山民间歌谣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在对莲花山民间歌谣进行了长期的调查、记录、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将莲花山苦情歌谣、红色歌谣、爱情歌谣、结婚喜曲子和儿童歌谣的调查研究情况呈献于读者诸君,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佤族的性别角色主要通过包括性别化的劳动分工、习俗和游艺活动在内的传统文化来构建。劳动分工是明确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第一步;包括节庆、祭祀、婚姻和禁忌等在内的习俗确立了男性作为领导者和女性作为附属者的性别角色;游艺活动则塑造了男性以力量为主、女性以安静为主的性格气质。上述传统文化方式将佤族男性生活定位于公共领域,同时将女性生活定位于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7.
从歌谣观念到歌谣的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事物的定义是对该事物本质特征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关于事物的观念则是指该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范围,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定义是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任何科学的入门,都是由对其定义的认识开始的。定义是该学科理论体系的精髓和基础,它是在对该学科对象的观念进行扬弃、升华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建立《歌谣学》,首先要创造关于歌谣的定义,而歌谣定义的创造又要由对歌谣观念的探讨入手。  相似文献   

8.
婚家欣喜,贺热烈。贺婚的内容在传统学形式——民间歌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出现了不少专为祝贺婚姻的歌作。仅在焦作地区就流传着数十首有关婚嫁的民歌民谣,通过分析这些歌作,我们可以看到焦作传统婚俗化的真实面貌和浓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巴渠人的祖先-巴人,"勇健好歌舞",在古代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战歌舞<巴渝舞>及民歌<下里巴人>、<竹枝词>.劳动先于艺术.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最古老的歌谣.各类"劳动号子"、"薅草锣鼓"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歌,以嘹亮而富有地方风情的歌声震撼着巴渠山河.这些歌谣是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忠实记录和创造历史的最好证明,也是构成巴渠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歌谣繁衍盛行的国家。可以说,自有文明以来,就有了歌谣的创作和流传。对于歌谣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目的。顾颉刚先生曾说:“研究歌谣不单在歌谣的本身,歌谣以上有戏剧、乐歌、故事,歌谣以下有方音、方言、谚语、谜语,造成歌谣的背景的有风俗、地文、生计、交通诸项。”事实上,从歌谣中还可以研究许多东西,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可以说,歌谣中的世界是很广大的,可供研究者涉足的领域是很多的。本文就是想从歌谣中所反映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内容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1.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思想宣传、政治动员、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红色歌谣运动中,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创作并传播了大量红色歌谣,使革命意识形态搭乘歌谣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渗入基层社会,融入乡村生活,从而宣传了革命,动员了群众,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苏区社会。  相似文献   

12.
川陕苏区曾经产生过大量惊天动地、气贯长虹、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歌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它生动地记录了那一段光耀史册的巨大社会变革;率真地讴歌了民众对党和苏维埃政府的热爱之情;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这些歌谣是革命的思想内容和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谣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的时政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评价与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三峡是南北文化的结合部,是巴楚文化的交结带,三峡民歌则是两种文化撞击的结晶。三峡民歌渊源焰火,并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其爱情歌谣感情真挚,热烈奔放,泼辣大胆,而其劳动歌谣悲苦辛酸,怆楚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瑶族甲子歌     
瑶族甲子歌是一种民间歌谣,其特点主要是以天干地支和五行为作诗起兴的首句。这种歌谣是一种瑶族情歌,它用汉文书写成篇;流传已久,深受瑶族人民的喜爱。由于瑶族甲子歌在形式上独具一格,内容上深刻地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它在瑶歌史上是一束鲜艳的花朵。瑶族甲子歌的来由和发展问题究竟怎样?现在还待深入研究。据朱白清在《中国歌瑶》中的说法,包括瑶歌在内的“西南民族的歌谣”“有理由相信竹枝词实是这类山歌的远祖”。  相似文献   

15.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歌谣时调,还亲自动手拟作歌谣时调。冯梦龙的这些文学活动对他本人的散曲创作和曲学观念造成了不小影响,使其散曲作品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陇东红色歌谣之所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不仅因为陇东红色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而且因为陇东红色歌谣接通了劳动人民潜藏的集体无意识,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陇东红色歌谣在进行革命主题诉求的同时,也保存了特定的方言土语、民俗风情、民族宗教等文化学资料,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价值。正是在文化学的意义上,才能解释陇东红色歌谣的魅力,否则,可能得到一种一般化、简单化、肤浅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歌谣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记忆,是反映一个民旋社会历史演变的活化石,要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足迹和社会生活,歌谣是最好的标本。白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但白族歌谣研究却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到现在为止,收集整理多,理论研究少;社会学研究多,立体研究少。有鉴于此,大理学院与日本亚洲民族文化学会于2006年8月20日至24日在云南省大理州共同举办“中日白族歌谣文化学术研讨会”,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国内外学界同仁的研究目光,共同关注以歌谣为代表的白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是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后天建构的一套制度安排,是代代相传的社会期待的建构。女性性别的建构背后藏匿着对于女性的权力限制,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凝视使女性性别的建构得以完成并持续。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对男性凝视的抗争中出现了"男色消费"与女性凝视现象。但女性凝视是一种戏谑化的对抗,如何在抵抗、拆解父权制建构的具有限制性的性别秩序之后,提供一个有别于父权逻辑的新编码与架构,以发挥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验及真正的女性力量,依旧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9.
白族歌谣是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民族旅游逐渐走向市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挖掘白族歌谣文化的旅游功能,发挥它在旅游景观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白族歌谣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易》又名《易》或《易经》历来被推崇备至,奉为“群经之首”。它是一部研究“天人之学”的哲理著作,但从它的卦爻辞中保存着许多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闪烁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这里仅从《周易》卦爻辞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歌谣进行操索,不难发现它在义学艺术上的价值。《周易》卦爻辞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歌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以下一些特色:《周易》卦交辞中有些对古代抢婚习俗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抢婚”是父系氏族社会里的一种特色的婚姻礼仪,名叫“掠夺婚”,它虽然是采用劫夺的方式来实现婚配,但男女青年大婚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