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熵权法对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GIS技术,探讨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对应关系;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关联分析,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呈现全局性显著的相似区域间"趋同"的集聚特征;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划分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5年黄陵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点提出了重构思路。结果表明:黄陵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先增后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乡村聚落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分布对地势、河流、道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人口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政策调控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布局影响日渐增强;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应基于各类居民点的客观条件和功能进行整体规划,散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零星居民点应关注生态移民,保留居民点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居民点应强化其联系和服务城乡的枢纽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及2018年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1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特征,经济发展水平高和低的地市分别在空间上集聚;2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整体空间差异先缩小后增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显著区域——东莞,LL显著区域:梅州、揭阳、潮州;4预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差异将进一步增大;5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河南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利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定量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各地市之间乡村旅游点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市域范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多核心带动式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政策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利用河南省2000-2012年的经济数据,采用平均指数分析法,分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业人口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河南省各地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差异现象较明显;由于自然禀赋不同,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各地市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的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根据各地市的发展现状,确定经济增长的四种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的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分段函数模型-熵值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测度了2010—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并结合河南省PPP项目库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①河南省各地市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城镇化综合质量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豫西、北区域;城镇化质量内部结构失衡现象明显.②河南省现有PPP项目存在泡沫化现象,即数量多、金额大、投资领域广,但项目落地率和开工率低.③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低的城市支撑不足,尤其是濮阳、鹤壁、信阳和开封市,项目数量和资金少.④河南省PPP项目对城镇化质量"短板"领域的支撑不足,过于重视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2000年~2011年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山西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0年~2011年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的年际变化较大,入境游客数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由2000年的集中趋于分散、均匀,地级市之间相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及高级别景点数量、空间距离及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模型),对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市的DEA相对有效性;同时运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各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中有7个地市DEA有效,占总地市的39%,其余11个地市均处于DEA无效状态;各地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要素配置效率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Malmquist指数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其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间人口短距离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河南省流动人口有回流转向且部分地市出现人口收缩的背景下,将县(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选取全国人口普查中的流入人口数据,采用人口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河南省流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省内跨县流入人口占比越来越高.(2)河南省流入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拓展;人口流入集聚特征渐现,呈现向郑州市区集中的态势.(3)影响总人口流入与省内跨县人口流入的因素较为一致,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最为突出;2000年居民生活水平最为突出;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近;跨省流入人口流动目的较为单一,以经济因素为主.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演化的“缩影”,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河南省及类似地区乃至全国流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优化及引导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福建历代名人数量、影响领域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并探讨其成因.研究发现:福建名人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时间上,不同时期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影响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丰富起来.空间上,东南部沿海地带名人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名人籍贯的地理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南沿海集中,并向少数地市集聚的趋势.各地域范围内人才类型分布也有很大的差距,政治类名人最多.福建历代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类型探讨专业村的时空演变并分别解析其核心驱动因素,对于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两次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最近邻分析、空间扫描统计量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08-2017年河南省不同类型专业村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类型专业村数量皆有上升,农业型专业村增速最快.(2)各类型专业村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分布方向皆表现出由“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转变的趋势;农业型、工业型专业村平均分布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向西北方向移动.(3)各类型专业村空间集聚特性显著,但不同类型专业村集聚区域变化各异.(4)各类型专业村镇空间分布受村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强于村域环境,强于能人因素.其中市场需求、地形特征和地理区位始终是影响农业型专业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市场需求是始终影响工业型、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空间分布的最核心要素.(5)从同一驱动因素对不同类型专业村的响应来看,能人因素对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的解释力强于农业型、工业型专业村.综合来看,2008年工业型专业村对村内、村外环境的响应程度强于其余类型专业村,2017年则转变为服务及其他型专业村对其响应最...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共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好转,并呈现地区差异;但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性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自治区15个地州市2000—2015年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总体规模上,新疆地区作为整体,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协调关系,但各地州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地理集中度来看,经济集中度在新疆不同地区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经济聚集度在大部分地区低于人口聚集度;从空间关联性看,Moran指数由2000年的-0.268 3上升为2015年的0.753 2,说明在这2个时间断面上该地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这种特征从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到正相关关系,从空间分散到空间聚集转变.新疆内部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地州市数量不断减少,即各地州市人口与经济的地域差异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6.
简子菡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0,38(3):476-484
基于镇域尺度通过获取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数据信息,利用空间分析法、核密度估算法,从四个时间节点分析疫情的空间演化、空间集聚、输入与扩散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空演化看,时间维度上2月10日以前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迅速攀升,2月10日后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值得一说的是,前期单日新增病例呈波动上升,至2月3日达到峰值,之后呈波动式递减.从空间维度看,"南重北轻"、"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凸出,与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呈相反的特征.②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病例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呈现"五核"的集聚格局,东南部地区集聚现象出现较为迟缓且集聚程度较低.③从性别与结构特征来看,男性患者占据总病例数的55%,女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年龄结构中,主要为中年人,占比达50%;其次为青年人,占比为38%;老年、少年和童年人群患病相对较少.④从输入与扩散的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中以输入型为主,占据病例总数的52%,扩散型病例占据病例总数的34%,剩余14%为其他感染类型.从空间上看,输入型病例的分布与河南省病例空间分布格局高度一致,由于输入型病例基数较大,扩散型病例的分布仍然以信阳、南阳两地为主,但相比之下集聚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美丽乡村数量及空间布局迅速变化.基于Voronoi图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3-2017年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域尺度美丽乡村数量趋于均衡化;省域尺度及区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模式均具有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特征,但转变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区域之间空间分布模式的呈现趋同性特征;河南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北移动,不同研究断面移动方向与速度不同;美丽乡村的分布呈现空间收缩,方向性减弱、分布轴线向正南-正北方向接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运用ESDA和自相关指数方法,结合山东省十七城市2004-2013年人口和GDP数据,探索山东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化规律,分析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山东省十七地市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差异性,说明山东各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剧,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度减弱,山东沿海区域与内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内陆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不同步.山东省应该采取适当措施,缩小经济空间分布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时空路径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经济地理学研究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相互分离的问题.采用时空路径的研究方法,选取1978年至2015年间9个年份的湖南省人均GDP以及各地市人均GDP作为基础数据对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以邵阳、娄底、怀化等为代表的地市经济总量虽然保持增长但其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部分发达地市与欠发达地市的经济时空路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鲜有交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异问题日趋突显.各地市经济在发展水平和时空路径分布上的差异显示出湖南省部分地市经济出现"组团式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域61个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地区差异及来源,将空间马尔科夫链与空间杜宾模型相结合,探讨地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俱乐部趋同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随着时间演变呈上升趋势,但上游和中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高于上中游、省会城市高于周边城市”的特征;造成地区差异的来源中,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且正在扩大.(2)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佐证了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邻域环境等级的提高对低水平俱乐部拉动不明显,对中低水平俱乐部具有促进作用.考虑空间因素后,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马太效应、阶段性特征.(3)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水平是重要驱动力,政府干预具有关键作用,创新是核心要素,会通过“示范效应”带来的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