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艳华 《科技信息》2010,(10):I0137-I0137
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先秦时期先后孕育了灿烂的东夷文化和齐文化。其中,前者作为上古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源头;后者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心理软支撑。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当代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能避免其因空心化而迷失方向。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深入把握中华文化的柔性思维和生态伦理意蕴,并以此形塑当代生态文化价值理念,推进生态文化理论的构建;实践中,注重将承载传统生态智慧的人文历史传承融贯于城镇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创作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的生态文化作品,使传统生态价值理念物化于现代人的生活场域,夯实当代生态文化培育的传统根脉。  相似文献   

3.
潘红 《科技咨询导报》2007,(33):249-249
作为农村公共文化的设施,县级公共图书馆承载着建设新农村的历史重任,本文通过调整,对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活跃乡村、生动乡村、崭新乡村、文明乡村、富裕乡村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跑酷文化的对抗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结合文明进程、体育化和规训与惩罚理论,对跑酷文化的文明规训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跑酷具有对抗环境、对抗传统和关注自我三个典型的对抗性文化特征;侵犯城市公共空间是跑酷文化备受诟病的核心;跑酷文化的文明规训集中在消解侵犯城市公共空间,规训的方法是提供多种可被监控的实践空间。通过文明规训,跑酷文化已开始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乡村特色的关键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核心作用,但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乡村传统文化遭到质疑和冲击。剖析国内外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适应策略发现,驾驭变化已成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永恒特征,它在不断地变化中能滋生新的智慧,不落后,不僵化,不单调。乡村传统文化具有培养农民文化自觉,实现乡村德治的功能;发展特色文化商品,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功能;蕴含生态智慧,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曲阜乡村延续了旧有的文化传统,存在于乡村文化中的仍是援礼于法、融法于俗的浑然天成的礼俗秩序。1949—1978年的30年间,一系列国家建构的制度性变革和组织重构深刻地影响着曲阜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但由于生成现代文化的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因而曲阜乡村文化传统特别是其价值层面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曲阜乡村文化从器物层面到观念层面都开始面临着全新的转型。曲阜乡村文化百年流变的启示是:乡村文化的转型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乡村文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文化的各级层面“均衡”着力;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文化转型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乡土农耕文明、历史地域特色的空间载体,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与生态价值的中国传统社会活化石和博物馆。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因此传统村落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抓手,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保护原则和保护思路,并以甘肃省为例,从产业、文化、环境、社会四个方面,分别就三种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明是由自然生态和区位条件所孕育的历史文化及其当代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公共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区域文化整体。山西省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应从文旅结合、新型城市化、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以及传统戏曲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研培”计划等诸多工程或计划中获得助力,依靠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之间的互动,获取非遗的核心技艺与价值观念,围绕技能的各类拓展资源合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在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方式上为传统文化实现新的突破,充分发挥其资源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让黄河文化融入当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单县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单县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孝”“贤”“和”三个文化层面上。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弘扬善文化,应通过发挥“孝”的正能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贤”的活力,带动乡村走向共同富裕;弘扬“和”的理念,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辉煌的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并能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国建筑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时间的纵、横轴上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了分析,认真思考了建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地理环境的影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近代乡村文化的都市迁移造成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形成了近代中国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大碰撞,大融汇的愈演愈烈,历史文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历史文化作为逝去岁月的珍稀遗存,作为人类社会的宝贵积淀,作为国家民族的独特智慧;它的内源创新能力。继承教化功能,发展再生机制,社会濡染效应和资源经济价值是其它任何社会现象根本无法比拟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字从未湮灭、传统从未中断、文明从未易帜,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演进,而人类的文明也经历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探讨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科学界的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乡风文明建设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治理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性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及村村间不平衡诸多难题.为此需要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硬件条件建设等方面探寻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紧密联系,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许多旅游开发常常忽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等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恶性互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采取加强乡村居民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展现要具有根基和生命力,实行乡村连片开发等措施来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海涉藏地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探索非遗产业发展道路,是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青海涉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财富,反映不同时期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等,随着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青海涉藏地区人民不断优化其运行模式。研究发现:青海涉藏地区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非遗文化产业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生态理念,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挥非遗传承人带头作用,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乡村文化自信;提供多种增收途径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等。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创新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限制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数字化平台帮助宣传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以及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三议     
(1)文化的定义经一百多年的讨论,已有基本的共识,即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历史延续性,是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知识价值的精神咸果的总和。(2)中华民族之所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赖于她的悠久文化,其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得到光大,其糟粕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得到扬弃。(3)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份。中华文化历次与境外文化的交流和融汇,都经过了汉民族化过程而后加以吸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