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一直是中国人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中国特殊的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市场机制和社会转型的影响,近年来宗教的过度世俗化、世俗化现象加剧,它对国人信仰体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为了更好地建构国民信仰体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需要在"合而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合理抑制宗教过度世俗化现象,建设新型的信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宗教蛊惑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蛊惑即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欲望的神圣化。新时期文学文本中的宗教蛊惑倾向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因为它神合了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本质特征 ,骨子里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考虑。宗教蛊惑在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发生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以往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减弱、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勃兴、人的精神世界暂时“空场”、启蒙主义半途而废等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宗教蛊惑与宗教观念意识不是一回事。对于人的精神提升来说 ,宗教蛊惑只能是帮倒忙 ,其合法性有待证明。  相似文献   

3.
历史发展的潮流与千年古教发生撞击,绝非历史迁就宗教,而停止发展,必定是宗教适应历史,以求生存。科学昌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历史潮流。这股潮流必然与千年古教——犹太教发生撞击。在撞击中,绝非历史迁就宗教,而停止发展,必定是宗教适应历史,以求生存。犹太教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符合人世现实的改革,这就是犹太教的世俗化。然而,几乎与世俗化同步产生的是那些不识时务对抗世俗化的极端正统主义者。他们要求原封不动地  相似文献   

4.
张波 《科技信息》2007,(31):115
宗教的世俗化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尤加显著,现代性下的宗教发展既要对社会世俗力量做出回应,自己本身又要成为影响社会的一股力量,由此宗教与社会生活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这反映在改革开放下的中国社会也是如此。中国的宗教发展要受到两股世俗力量的影响——政策框架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中国的宗教发展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韩梅  李玉 《科技信息》2011,(15):415-415
宗教与艺术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是现代艺术家已不是简单地以世俗化的眼光去表现宗教题材,而是试图将世俗生活宗教化。他们的图式生成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悟性和艺术直觉特征,但同样反映出当代艺术家的焦虑。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世俗化和理想的幻灭——《阿拉比》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比》虽然描述的是一个貌似简单的青春萌动故事,却反映了当时爱尔兰、甚至整个现代社会宗教信仰逐渐世俗化、宗教势力逐渐衰微的现象。并且,小说通过少年的挫折经历,反映了普通人在压抑的现实环境中理想幻灭的必然结局,从而更进一步折射出当时弥漫在整个爱尔兰的瘫痪气氛,人际关系的疏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浅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纷繁复杂、流派众多 ,它们遍及美国城乡的各个角落 ,影响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左右美国大众的生活。本文着重分析当代美国社会宗教的两大现象——宗教多元化、世俗化及其成因 ,以便更好地认识当今美国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历史发展的潮流与千年古教发生撞击,绝非历史迁就宗教,而停止发展,必定是宗教适应历史,以求生存。犹太教世俗化进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嬗变过程。但是每当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刻,世俗化就会有大的进步。在犹太教史上,有过三次大的世俗化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商代宗教的信仰体系中,上帝崇拜是作为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所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现实主义色彩,它所具备的宗教领域的兼容性,是与统收取民心的精神羁縻以及现实世俗政治的相一致的,商人的祖先崇拜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同时,商代的宗教会演祀活动具有一定的礼治作用,其目的在于维护人伦社会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0.
吴晓楠 《科技资讯》2010,(35):240-240
缠枝婴戏图浮雕是宗教在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久融合,由原本的外来宗教向汉化佛教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石刻艺术作品。宋代,佛教世俗化景象进入非常成熟的时期,不管是宗教理念或教义,还是宗教艺术的表现,都渗透着世俗化的元素。本文通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宗教,先后在各地举办教会医疗、育耍、赈济等多项慈善事业,并获得了较大发展.最初的教会慈善机构一般都为便利传教而设,因此带有浓厚的宗教与殖民色彩;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基督教在华的生根,教会慈善事业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趋向世俗化.客观而论,其对近代中国社会也有较明显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宗教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众多旅游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深入发掘宗教文化旅游的内涵和丰富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式,不断提升宗教文化旅游的品质,能使这类旅游产品更好地服务大众和服务社会,使古老的宗教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割礼"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文化习俗,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许多民族和宗教中早已存在。伊斯兰教产生后将其收编并进行了文化重塑,而回族割礼则是因于宗教信仰将这一文化习俗继承和发扬,并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点。但随着宗教世俗化和现代生活多元化的推进,回族割礼已被严重异化。  相似文献   

14.
宗教美术在隋唐时期作为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得到巨大发展,到了宋代又因为政治社会生活的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这主要表现在美术题材的世俗化上,本文就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结果以及在艺术上的表现等诸多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对这一艺术类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历时最为久远、分布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人类文化现象之一,即在当代日益高涨的世俗文化潮流中,宗教仍然是文化的普遍属性和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异常活跃的领域。人类文明的各个部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科学理沦,从政治经济到文学艺术,从伦理道德到社会习俗;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共同素质,无论是个人的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它们都同宗教有着初为浑然一体,后为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英国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劳德·阿克顿说:“宗教是历史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呈多元化、世俗化趋势,宗教冲突明显增多。这种趋势对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略述藏传佛教寺院体育及藏族民间体育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不仅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与宗教的联系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在原始人们进行的生产、竞技和狩猎等活动中,都有明显的宗教成分,而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体育活动又成为歌颂、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一种主要形式。进入古代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祭祀中的体育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古希腊为祭祀主神宙斯举行  相似文献   

19.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对上帝和神灵的信奉与膜拜,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进入近代,传统宗教衰微,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科学的发展对宗教的消解。俄国与美国都是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它们的宗教信仰仍然存在,这说明在现代社会,科学与宗教并非绝对对立而不能相容。我们要全球性的呼吁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而且这个“人文”中应该包括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