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忠 《安徽科技》2017,(12):21-22
<正>近年来,池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池州市积极推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相似文献   

2.
新浙江大学组建以来,学校坚持一手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交叉集成、会聚融合”,大力推动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一手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水平、强辐射”,针对区域特色经济与重大科技需求,创新发展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论述揭示了产学研结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意义,并将  相似文献   

4.
特约主编:临安市科技局局长项永忠主编观点:近年来,临安市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积极打造科技智慧临安,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年"、"成果转化年"、"科技与产业融合年"等活动,突出抓好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集聚工作,通过产学研活动、加速器建设、重视知识产权成果的确立等方式,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虽然已经取得了推动技术输出增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良好以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等成绩,但创新主体的目标定位有所差异,缺乏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高精尖综合型人才,而且中小企业很难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积极推动教育制度改革,重视创新主体的目标与动机差异,变革传统人才引进方式,同时要提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所需的适宜环境,因地制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自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来,滁州市以《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为指针,围绕企业、项目、园区"三个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滁州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一、滁州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1.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09,(2):29-29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嘉善县坚持以创新驱动,以抓环境、抓政策、抓平台、抓主体、抓合作为重点,迎难而上,破难而进,保稳促调求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抓环境优化,着力增强发展信心;抓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增加投入;抓平台建设,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抓主体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科技合作,大力引进科技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合肥市高新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分类指导"的发展理念,推动科技扶持资金由"直接投入"向"引导投入"转变,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目标,突出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推进园区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正>特约主编:桐乡市科技局局长卢爱驰主编观点:2014年,桐乡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探索具有桐乡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丁梅 《今日科技》2013,(2):19-20
近年来,定海区以建设"一院一站一岛一中心"为核心,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科技综合实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才创业服务平台、服务中介机构等,切实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淮北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发展主题,聚焦园区、产业、企业和项目,着力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加速科技改革创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抓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2014年,淮北市启动实施科技型、高新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企业活动,积极宣传创新型省份  相似文献   

13.
老墨  毛道伟 《广东科技》2011,20(3):35-36
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对应的管理处室是产学研结合处,该处室的职责范围涵盖:f1)牵头拟订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编制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项目并组织实施;(2)负责组织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3)组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4)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5)承担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和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杭州科技》2007,(1):54-55
总体思路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引进、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增长产业为重点,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名区、和谐城区"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江苏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创新资源融合力度不够、创新主体动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层次,促进创新省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构成的系统网络。其核心机构是企业,主要功能是组织科技攻关力量创新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因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主体缺位、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府职能发挥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是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因此,需要切实巩固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源与知识库的作用,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的基础服务设施,建立和优化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安庆科技》2009,(4):37-38
2009年10月15日,市政协副主席高开甲率领市政协16位委员深入到科技系统视察我市科技发展工作。 市科技局局长方争鸣围绕“拨亮闪光点、瞄准攻关点、发展增长点、立足基本点”工作思路,结合抓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等方面汇报了我市科技工作发展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打算。  相似文献   

18.
广西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更快向前发展,需要重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营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高支撑广西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9.
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地方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地方高校要注重处理好教育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与行业发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关系。通过强化社会服务,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科研资源整合,突出特色;加强制度创新,重点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等策略,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特约主编:建德市科技局局长王奕鑫主编观点:建德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抓住完善科技队伍这一关键,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为加快建德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企业到西北工业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近日,由建德市政府、市政协、市科技局领导、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一行11人组成的科技考察团,赴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及考察交流。考察团与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