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武汉是武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臭氧污染日趋加重.为探究武汉市臭氧浓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以该市21个环境监测站点2016年至2018年臭氧观测数据及环境协变量数据为基础,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该区域臭氧浓度时空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夏半年臭氧平均浓度高于冬半年,而且6月和9月出现两个峰值,年变化呈"M"型;武汉市主城区臭氧浓度普遍低于远城区,并且逐渐形成远城区浓度高主城区浓度低的环状包围结构;气温、边界层高度、总云量、地表压强与臭氧分布有较强影响,因为环境变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臭氧浓度亦表现出年际周期性.夏季是武汉臭氧污染高发期,更应加强监管注意防护,尤其是远城区浓度高且污染高发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天津市臭氧污染越来越严重。与平流层臭氧保护人类与环境的作用不同,对流层大气中臭氧浓度如果过高会造成一系列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影响。针对臭氧污染情况,选取天津市2013年与2014年4个监测点位的臭氧、氮氧化物和PM2.5的常规小时监测数据,开展臭氧浓度对比以及臭氧时空变化分析和臭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浓度有增加的趋势;臭氧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市中心的臭氧浓度比郊区低;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PM2.5呈现典型的负相关关系;臭氧浓度与温度成正相关,与湿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ECMWF 195709~200208共45a的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月平均资料,详细分析了亚印太交汇区(AIPO)低纬地带上空平流层、对流层各层次上臭氧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区域上空对流层、平流层及臭氧总量大尺度特征均显著,纬度带分布特征明显;②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各个季节变化趋势相反,平流层臭氧和臭氧总量各个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同一层次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趋势与其他3个季节变化趋势相反;③区域上空20~3hPa是臭氧浓度的高值区,50~30hPa臭氧平均变化幅度最大;④对流层臭氧距平变化在整个高度上较为一致,正、负距平随季节绕赤道做南、北半球摆动,且存在季节性突变;⑤赤道上空有明显从平流层上层随季节逐渐往较低层传播的臭氧正负距平现象.  相似文献   

4.
分析2016年福建省环境监测部门获得的臭氧(O3)观测数据,探讨福建省臭氧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臭氧浓度呈现夏季(6~8月)最高、秋季(9~11月)最低、春季(3~5月)大于冬季(12~2月)的显著季节变化特征,臭氧月均值变化曲线为双峰型,一般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6月;臭氧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峰值一般出现在14:00~16:00。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福建省沿海地区臭氧浓度要普遍高于内陆地区,臭氧浓度受臭氧前体物及气象因素(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武汉市环保局的污染物小时均值数据,统计武汉市22个监测点臭氧浓度,分析臭氧浓度及污染状况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016—2020年武汉地区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年际变化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年内变化上呈现冬季低、夏季高的特点;在臭氧浓度月均值变化中多呈现不规则的“M”状双峰型变化趋势,少数呈倒“V”状的单峰型,还有极少数的多峰型;臭氧浓度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市中心到远城区依次降低.出现空间异质性是主城区臭氧前体污染物排放源集中,再加上夏季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臭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臭氧总量差,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低层大气臭氧分布有南北差异,南部臭氧含量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7.
东亚低纬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9~1992年和1997~2008年2个时间段(分别称为Ⅰ期和Ⅱ期)的TOMS臭氧总量月平均网格资料,对东亚低纬地区大气臭氧的分布变化和纬度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Ⅱ期较Ⅰ期区域大气臭氧浓度水平整体降低;区域臭氧浓度普遍低于同纬度其它区域,受地形和环流影响显著;②Ⅰ期和Ⅱ期区域平均及纬带平均臭氧浓度均表现为不同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南北有别,近赤道纬带和较高纬带有异;③Ⅰ期和Ⅱ期区域平均臭氧浓度时间序列除典型的年变化周期外,还有略低于QBO振荡的1.3~2.3a主周期,而区域赤道纬度带臭氧浓度QBO振荡却特别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该1.3~2.3a主周期呈现区域南北半球部分的跷跷板式强弱振荡.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压放电装置模拟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电场区,研究电压、空气温度、气体流速等因素对臭氧产生浓度的影响,对工业除尘装置中的臭氧浓度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电场区和工业电袋复合除尘器内臭氧浓度很低,最高不超过0.001mg·L-1.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 臭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化学和动力输送作用影响控制。光化学作用对臭氧分布的影响在边界层和平流层中上层非常明显。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呈正梯度变化, 受气温、辐射、水汽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边界层臭氧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在26 km以上的平流层中上层, 光化学作用使得夏季平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最高, 冬季反之。动力输送过程对于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低层10~17 km高度影响显著,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使得春季该层臭氧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全国大部分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污染,为了解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近期兰州新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与其它气态污染物和气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参数中,环境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高度正相关,环境湿度、大气压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其它气态污染物中,氮氧化物浓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与臭氧浓度基本无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实验设计了一种新式小型臭氧发生装置,该装置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产生臭氧.研究了电极结构、气体流量、放电时间、放电电压、各电极的电流电压峰值、是否添加氧气等与产生臭氧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电间隙为2.0 mm,有效长度为500 mm的同心圆柱体电极的放电效果最好;串联相同电极的放电效果好于并联电极的放电效果;在电压一定时,臭氧产量随空气量的增加而减少;当放电气体中加入氧气时,臭氧的浓度明显地增高;随着放电时间的增加,臭氧的浓度会略微下降,最后趋于一个常值;臭氧的产量与电极的电流峰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与电压峰值的变化相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5-2018年莆田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对莆田市近地面臭氧的污染特征和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天数、臭氧超标天数、臭氧年均值等逐年增加。臭氧月均浓度呈现明显的"M"型,春末和夏秋季高、冬季低,臭氧超标主要出现在4-10月。臭氧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型",7时左右达到谷值,14时左右达到峰值,昼间臭氧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增加,也存在臭氧浓度夜间持续升高的情况。莆田市臭氧污染的主要类型是光化学反应型、本地积累型、区域输送型和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型等,臭氧污染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污染过程并非是受单一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 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 2009 年11 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 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 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 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三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 μL/m3), 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 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三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 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三角的中部和西部, 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 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三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 但珠三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控制珠三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郑建兴  黄惠青 《海峡科学》2011,(10):61-64,82
该文主要对泉州市区2006年~2010年功能区噪声、区域噪声及交通噪声进行定期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出泉州市区整体噪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泉州市区声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噪声污染源一是社会生活噪声,其次是交通噪声污染源,并根据泉州市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依据紫外光度法臭氧浓度的测量原理,臭氧对254 nm波长的紫外光有特征吸收,而这种吸收特性恰恰又与臭氧的浓度之间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根据朗伯-比耳定律,通过检测紫外光强的变化情况,即可测量得到臭氧浓度值。通过将单光路和双光路2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2种方案均可实现对臭氧浓度的测量,并归纳了2种方案的优缺点,为臭氧浓度测量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几年来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同样趋势;而降水、湿度的影响刚好与气温相反;大风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也会成为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因素。这可能与大风对引起近地面臭氧产生的前体物的搬运作用以及雾内湍流将高层臭氧向下的输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区非甲烷有机化合物( NMOCs) 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大气中非甲烷有机化合物( NMOCs) 总体现状、组成特点和不同物种臭氧产生潜力, 以便在臭氧产生对 NMOCs 敏感的区域制定有效的臭氧控制政策, 对上海市区徐家汇从 2005年11月6 日到2007年8月10日进行了每日24 小时NMOCs 采样。数据分析表明, 上海市区 NMOCs 的日平均浓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大约在 50nL/L, 主要由烷烃类、烯烃类和芳香烃类组成。反应活性和浓度水平都较高的芳香烃类对臭氧光化学产生的贡献占主导性地位。甲苯、二甲苯、乙基苯、丁烯和丙烯是臭氧产生潜力最大的几个物种。上海市区大气中的NMOCs以人为排放为主, 主要来自城市机动车尾气、建筑材料和有机溶剂的挥发以及南部金山化工区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
臭氧对空气中IBV冠状病毒的杀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强氧化剂臭氧O3对空气中的冠状病毒进行杀灭试验。经不同臭氧浓度、湿度、温度处理灭活的冠状病毒于10日龄鸡胚培养一代,进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在高于20.3mg/m^3,作用时间超过15min时就可将病毒完全杀灭。湿度和温度对臭氧的杀毒效果也有显著影响,即湿度越大灭活效果越好,温度越高杀毒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布洛芬和对氯硝基苯两种单苯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对象,考察臭氧对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结果发现,臭氧接触20 min,两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且臭氧对对氯硝基苯的去除比布洛芬高10个百分点.目标物浓度和臭氧浓度均对控制污染物有显著影响,ppb级污染物更利于去除;而臭氧浓度从0.6 mg/L提升至1.3 mg/L,布洛芬和对氯硝基苯去除率分别提升22和40个百分点.本研究将为臭氧有效控制水中单苯环有机污染物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净化室内空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臭氧,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降低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净化空气时产生的臭氧浓度,设计了一种多通道介质阻挡放电空气净化装置,并对其放电特性、产生的臭氧浓度以及对甲醛的净化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放电间隙为2.0mm时臭氧的浓度达到最大值(0.55mg/m3),随着反应器放电小单元组数的增多,臭氧浓度及击穿电压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甲醛的净化效率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当输入电压为90V,甲醛初始质量浓度为0.15 mg/m3时,其净化效率达到了97.8%.这种把放电区分成多个小结构单元的空气净化装置,具有对甲醛净化效率高、产生臭氧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