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以来,影响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最大的理论因素,莫过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目前,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文关怀的多层面、多维度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已不能完全满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诉求,中国社会固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都必须真正把握中国问题的实质来发掘。因此,转变民族思维方式,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此探寻并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这一理论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与实践需要,又符合中国人认知习惯、思维定式以及文化心理状况,更能真切地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意识形态斗争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衡量标准和内在要求,分析了其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原因,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创新传播路径、加强党的建设、建设强大网军、强化外宣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意识形态斗争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体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由群众掌握再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而要想使这一过程能更好的进行,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整肃与重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上,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方面,针对群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经过执政党与民众共同努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普及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样与一元统一、内容与形式结合等方面的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理论建构要注重"三个贴近"、制度安排要注重规约、惯例和秩序、教育宣传方式要注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7.
网络大众化的迅猛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又带来了严峻挑战。正确处理网络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牢牢抓住契机,积极迎接挑战,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理论接受与创新的大众化、实践运用与创造的大众化,利益诉求与实现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理论创新的结合、理论实践与实践创造的结合和利益诉求与利益实现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具有典型性。民主革命时期,在创立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捍卫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托创业教育,从建设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社团活动、占领创业网络舆论阵地等方面努力,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笔者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思想入手,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在新世纪重新学习和审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大力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首先必须要解决"用什么"、"怎么样"和"向谁"来进行大众化的三个最基本问题。为此,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刻把握。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不是一个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交织、发展和完善的互动过程。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其内涵界定,还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宣传网络平台的科学构建,是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如何将丰富而多变的平台要素积极协调起来,既平台要素围绕主题各尽所能、各施所长,规避相互间无谓的竞争和抵消,又使它们紧密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宣传网络平台"1+1〉2"的整体性功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大众化理论的形成过程;是理论大众化的普及过程;也是人民大众的践行过程。要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共产党人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普及过程中要注意其效用性,要在坚持理论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使其通俗化,要把显性宣传教育与隐性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要把青少年作为宣传教育重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共同的实践主体,社区组织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了在社会历史实践层面上的辩证结合。社区组织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主旨上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终极目标上高度一致,社区组织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实需要上紧密契合,社区组织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活动中辩证统一。社区组织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之间的互动机制包括:知识分子进入基层社区组织,行政领导定期进行社区交流,发掘群众资源丰富社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小品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相连,小品以其独特的内容、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广泛的受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小品中,需要实现宣传主体的转化、内容的转化和方式的转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激发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坚持科学立场、融入现实生活、亲近人民大众是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维向度.在这一思维向度的指引下,艾思奇把源干异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拉到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并通过本土化的通俗语言,让抽象的理论走进了普通的民众,深刻地影响和教育了一大批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维向度,为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