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以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明水-绥化地区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研究。按其发育特点将该区反转构造划分为上逆下正型、上下皆逆型、下断上褶型及上下皆正型四种构造样式。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认为明水-绥化地区的反转构造丰富了构造样式,提供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圈闭,改善了储层的发育及物性。同时,该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反转构造主要指伸展盆地中地堑、半地堑系统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它一般经历拉张断陷、稳定坳陷及挤压反转3个演化阶段,构造反转形成的各种褶皱背斜构造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之上,生运储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其复杂性及重要性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与反转构造相关的大量文献的调研及对中非B走滑拉分盆地反转构造样式的研究,对反转构造概念的演变、类型的划分、识别、反转率的计算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反转构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反转构造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以断层和褶皱对反转构造的影响和控制作为依据;鉴别反转构造应在区域构造事件、上下构造层褶皱变形特征、断层性质及活动历史等多方面分析基础上进行;利用挤压反转后的断裂和褶皱变形特征可以定性描述构造反转程度,划分为轻微反转、中等反转、强烈反转等,而反转率的计算能够比较好地定量描述反转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综述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反转构造圈闭类型与油气聚集和负压气藏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5.
含油气盆地反转构造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反转构造是当前世界石油地质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是指在地史发展过程中 ,不同时期各种构造作用在一个地质体上的联合、叠加的构造面貌 ,有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 2种基本类型 .近十多年来许多石油地质学家从几何学、运动学及成因机制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 ,在识别、分类、成因机制及与油气运聚关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但仍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 .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为 :1反转构造的分类问题 ;2负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问题 ;3反转构造在造山带、盆山耦合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4反转构造的定量研究及成因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在腾二末期由张性应力场转变为压性应力场,为反转构造的形成创造了应力条件。不同凹陷或地区因地质背景不同,受力机制不同,形成的反转构造特征各异。对于二连盆地而言,形成于赛汉中期以前,反转程度较强烈,有主力烃源层阿尔善组地层卷入变形的反转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豫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油气勘探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构造样式,通过构造样式对本区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进行探讨。方法通过野外调研、地震剖面勘探及区域构造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厘定出4种主要构造样式,即挤压构造、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和垂直构造;与现今勘探结果对比,构造样式与研究区油气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本区油气勘探应注重于伸展构造和挤压构造发育的区块。  相似文献   

8.
辽河盆地反转期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河盆地目前发现7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正反转构造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2大类。因受力方式的不同,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分为挤压倾滑型和压扭型2亚类,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分为压扭得合型和挤压倾滑复合型2亚类。这些反转构造均经历了裂陷-坳陷-反转的3个发展阶段。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平面上由于受力方式和力的大小差异,各个带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强度因此不同。正反转构造直接覆于凹陷之上,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9.
乌石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石凹陷是一个受南北两条控凹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7号断层控制东洼,南断北超,6号断层控制西洼,北断南超,东西洼之间是以堑背斜来转换两洼之间地势差的构造转换带.乌石凹陷发育两种具叠加特征的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包括古新世长流期伸展,始新世流沙港期强伸展和渐新世涠洲期弱伸展,有半地堑型、堑垒型、...  相似文献   

10.
车古201潜山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潜山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内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车古201潜山是济阳坳陷内较为典型的断块型潜山,深入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不但对了解其油气成藏过程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认识断块型潜山的成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构造期:加里东-华力西潜山雏形期,潜山呈现出低幅度背斜构造的形态,初具雏形;印支逆断期,逆断层的出现控制了潜山地层的沉积和剥蚀;燕山隆升块断期,由于埕南大断裂的生成,以及埕宁隆起的影响,虽然整个济阳坳陷处于拉张作用的背景下,但车古201潜山处于强烈隆升阶段;最后为喜山潜山定型期.由于潜山形成的多期性以及岩溶作用的影响,使车古201潜山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在平面上叠合连片的层状油藏.  相似文献   

11.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性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的构造—岩性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基岩风化壳油气藏。徐家围子断陷两期构造运动进而形成了正反转构造,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及纵向疏导通道。沙河子组共经历了3次生排烃高峰,第一次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没有聚集成藏,后两次在其他成藏要素的配合下,最终得以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2.
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复杂的断裂系统一直是制约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内断裂体系 的期次、组合方式、成因及演化的系统分析,认为凹陷东区的演化经历了3 个阶段、形成3 套断裂系统:即古新 世-早始新世的弱裂陷、始新世中晚期的强裂陷以及渐新世的走滑弱伸展3 个阶段。3 套断裂系统:断开长流 组-流三段(T100-T86)的早期断裂体系、断开流二段-涠洲组(T83-T60)的晚期断裂体系以及断开整个古近系地层 的(T100-T60)继承性断裂体系,并识别出伸展构造、走滑及反转等构造样式。同时分析了断裂体系对烃源岩的展布、 沉积体系的充填演化、圈闭的形成、分布以及油气的运聚等方面的控制作用,从各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上分析认为中 央隆起带和北部掀斜断块是有利的勘探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与地质研究等具有一 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埕岛复杂油气田的油气运聚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油气藏地球化学参数和指标,对坦岛复杂油气的油气聚集,运移系统进行了研究,按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集空间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斜坡带和CB30潜山带三大类油气聚集系统,按油气源,运称途径等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油气运移系统,即埕北凹陷-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沙南(中)凹陷-斜坡带和渤中,桩东凹陷-GB30构造带,最终归纳出单凹陷-它源-断裂带式,单凹陷-它源(自源)-斜坡带式和双凹陷-它源-断裂带式三种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延长组沉积特征及储集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油气运聚成藏特点及受控因素,指出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基本具备,在本区特低渗储层发育的整体背景下,寻找孔渗性相对好的油气富集带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根据露头、岩心、薄片观察、成像测井、声发射实验、包裹体测温、原油族组成、原油组分碳同位素分析等技术,在分析裂缝分布特征和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形成期次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及其溶蚀孔洞的孔隙度平均为2.25%,渗透率为40×10-3 μm2左右,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三叠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主要分两期形成,分别为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三叠系储层油源为古近系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其生烃高峰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时期(晚期裂缝形成时期),而造成三叠系砂岩致密的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主要在新生代以前完成。油气生成时期与喜马拉雅期有效裂缝的形成时间匹配良好,而与基质孔隙的发育匹配关系较差,从而造成研究区裂缝含油,砂岩的基质孔隙基本不含油。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研究贝中次凹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贝中次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中次凹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各构造层的切割关系及运动学特征,以T22为界将贝中次凹发育的断裂划分为上、下两个断裂系统,进一步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4种断裂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在上部断裂系统中发育了由于泥岩密度反转作用所形成的非构造成因的断裂密集带,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地运移通道。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17.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成藏期研究是油气藏乃至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是通过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属于间接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近年来,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技术方法的改进,为油气成藏期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流体历史分析方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定年、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定年、成藏门限分析等。本文阐述了成藏期研究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讨论了成藏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拐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成藏条件认识模糊的问题,以钻测井、地震、微观测试分析为手段,对百口泉组油藏的烃源岩、储层、盖层、运移条件以及圈闭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拐斜坡区百口泉组油藏存在多套烃源岩为其供烃,以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为主;存在物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同百三段发育的大套泥岩形成的盖层相互匹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