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艇产业以其显著的综合效益及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客观科学的理论研究对于推动游艇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借鉴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城市游艇产业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城市游艇产业生态位适宜度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城市游艇产业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定量分析的生态位适宜度数学模型,探讨为城市游艇产业的发展与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培育与提升高校生态位适宜度,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借鉴自然系统的生态位理论,以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校生态位适宜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高校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十六所综合性大学的计算和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模型可以为高校进行合理评价与决策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段七零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8,34(1):117-121
以实证研究方式,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完善了城市生态位适宜度的测算指标体系,简化了测算模型,增强了可操作性.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测算出13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健康与教育、城市吸引力以及综合共6类生态位适宜度,研究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并运用SPSS分析了它们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生态位适宜度总体上呈现南部优于北部,沿海优于内陆,两端优于中间;南通、盐城、泰州之间以及镇江与扬州之间的生态位适宜度高度相似,应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适宜度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笔者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逆生态”问题,从主城区资源消耗与支撑、主城区环境状况与污染负荷、主城区效率效益、主城区社会保障及福利和市域生态支撑5个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推理与模式识别的方法构建了城市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扬州市1997—2007年的城市生态适宜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7年扬州市城市生态适宜度为0437~0634,处在一般和良好之间,且适宜度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生态位适宜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生态位理论进展中各种生态位定义的内涵,从生物种对n维资源谱利用方面发展Huthcinson等人的工作,提出定义种的生态位适度是该种的最适资源位与表征其生境条件的现实资源位之间的贴近度,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沙区植物种的生态位适宜度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种的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与模拟方法是对生态位理论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以沙区植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种的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模式和测算公式,以及年际内水分适宜度过程模拟方法。依据试验结果进行了有关计算分析与数据模拟,模拟结果具有很高精确,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该结果为沙区人工林的营建提供了定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的深化和方法的发展。本文建立了半干旱区作物生态位适宜度的理论模式和计测公式,并依据大田试验结果,对不同环境资源条件下作物各生长期中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它与作物产量间的理论公式,分析了限制因子及诸种人工调节措施的效果,为农田作物生长系统的资源因子匹配和作物生境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2020年我国121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面板数据,测度分析生态位适宜度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测度结果显示,高新区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发展空间较大.横向对比发现,高新区之间创新效率差异较大,且没有明显下降趋势;纵向比较发现,各高新区综合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2016—2020年我国高新区生态位适宜度平均水平为0.51,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3)高新区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效率的整体影响效果显著为正,通过创新主体、资源以及环境的合理配置提升了高新区的创新效率.(4)高新区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其小于0.546时,影响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9.
赵奥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7,19(2):119-123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区域,自上世纪新中国建立以来,产业结构一直处于重化工行业压倒性发展态势,并且在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发展目标指引下,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长久以来,畸形化的产业结构与生态保护认知盲区,使得辽宁经济发展福祉被生态环境负荷逐渐侵蚀掉,从而造成整个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将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模型应用于辽宁省生态环境负荷的适宜度研究,通过适宜度水平的测度,准确把握辽宁省1995~2014年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从产业结构、公众认知和技术创新等角度,提出提升辽宁省生态环境负荷适宜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区作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水肥调控试验结果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半干旱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扩展了Hutchinson的n维超的生态位概念,给出了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定义,即定义生态位适宜度为生物种的现实资源位与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度。并利用几何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作物生态位适宜的一种新模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规划环评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协调性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探索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规划环评在城市规划中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育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0):64-68
近年来城市的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的主要要素,且房地产的大面积建设,对城市形态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房地产还迅速地向市郊发展,从而引伸出住宅郊区化的问题。政府、社会与房地产行业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研究对此提出一定的见解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潍坊市中心城区服务业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年度增长速度为20%左右,但发展中存在若干问题,对此,应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加大服务业市场改革的力度,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产生时就与产业密切相关,在进一步发展中却出现了城市与产业的隔离与分离,解决不好可能再现城市破产,因此,“产城融合”是“城市社会”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与大问题。“产城融合”发展是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产业与城市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现代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应当从“城市新区与新区产业”、“城市整体与城市产业体系”、“城市与区域产业”等3个层面渐次展开;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以人为本”和“系统经营”观念,在更宽的市场背景中去寻求和选择城市产业发展内容。如此,才能实现城市产业体系优化,推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平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等级规模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职能类型结构3个方面对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南平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特点及不足。提出了城镇体系结构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即强化中心城市。确立“一轴两翼,梯度推进”的发展模式,提高城镇的专业化程度等.为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自然系统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普遍滞后,现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分析绿地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中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粗略地点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对策,尝试构建了使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顺利进行的内外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成都市区域内各区(市县)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协会、街道(镇)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针对目前我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成都市统筹城乡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旨在优化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机构职能、科学健身方法、健康生活理念、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建议,为政府决策或同行学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住宅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住宅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和因果关系分析,将城市住宅系统划分为土地供应、住宅供应、住宅需求和住宅价格4个子系统,通过各层次要素的反馈关系,建立城市住宅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通过模型有效性验证后,对近期南京市住宅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通过政策调控参数实验了政策变化对住宅市场发展的影响。从长远趋势来看,系统总的发展都将趋于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自组织能力;针对目前房价上升过快的现实,从系统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①拆迁补给需求迫切;②城市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量大;③外来人口的购房需求上升;④在预期收益的刺激下,单位面积土地出让价格大幅上升.面对短期内住宅供给小于住宅需求的客观实际,根据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推动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作用,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架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