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水平代表一个国家自主进出空间的能力,体现一个国家利用空间和发展空间技术的能力,维护国家的空间安全和空间利益,也是综合国力的象征。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是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提高安全可靠性、缩短转场准备时间的理想运输工具,是未来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运输系统从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技术性能更先进、能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对于满足中国未来空间开发和降低发射成本等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外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情况,围绕传统运载火箭构型重复使用、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和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3种技术途径,分析了中国重复使用技术发展思路和路线。  相似文献   

2.
科普中国     
正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试验九号卫星发射成功3月12日1时5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改进研制而成,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不少于7吨。本次发射的试验九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2次飞行。  相似文献   

3.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敏感器件部针对航天海洋领域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器的特殊应用需求,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的NTC热敏电阻产品在国家重要航天海洋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在航天领域,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卫星、嫦娥探月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等;在海洋领域,应用于国产XBT仪、国产CTD仪等海洋环境监测仪表的研制,为国家建设航天海洋强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7,(12)
今年8月20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3B,成功地把菲律宾"马部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第十一颗外国卫星,同时这也表明长征系列火箭具备了能把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身价。随着航天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大,世界各航天大国在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商用运载火箭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研制火箭的国家和厂商越来越多,火箭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系列化、多样化和大型化已成为各国运载火箭发展的共同模式,而在火箭技术成熟和具有竞争力之后,逐渐民营化、商业化和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3、2、1""点火!"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6月25日晚,"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长征七号"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需求、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而研制的。它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是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6.
视觉     
<正>10月17日23时2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了圆满成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5次航天飞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各种航天卫星、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将大量进入太空,人类活动也将从空中扩大到近地空间、远地空间以至整个地月空间。在新的世纪里,太空争夺将日趋激烈,为了满足太空争夺的军事需要,一种与陆、海、空并列的新军种——天军,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作战部队之一。  相似文献   

8.
严酷的事实表明,世界军事航天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人们有理由担心:核阴影尚未散去,天战的利剑又将高悬,大力发展军事航天,夺取和保持太空优势地位,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造新星军用卫星系统直接支援部队作战当前美、俄等军事航天大国所使用的卫星系统都是冷战时期设计的。海湾  相似文献   

9.
科技珍闻     
《科技潮》2006,(11)
中国航天提出未来五年主要任务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10月12日发布的《二○○六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的十二项主要任务。这十二项主要任务分别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  相似文献   

10.
国际战略形势正在缓和。但是,缓和仅仅是军事对峙下的缓和,战争的危险并未消除。我们仅从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讨论一下它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影响。第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既增大了战争的危险性,又成为战争的制约因素。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军事技术突飞猛进。从制成原子弹到生产氢弹和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弹,核武器的运载手段则实现了制导化、小型化、发射能源固体化。近年以来,各种非核战略武器也相继走向成熟,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军用卫星、新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战略 C3I 系统与战略预警系统等已先后投入使用。这些核与非核战略武器系统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国运载火箭型谱规划,提出了运载火箭体系定位、火箭划代和规模划分,明确了运载火箭型谱规划的重点是第3代和第3.5代中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以及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分析了运载火箭技术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明确了运载火箭的动力配套、火箭构型、发射成本、运载能力、载荷包络和发射容量等。针对技术需求和发展需求,提出了第3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共7型火箭、第3.5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共6型火箭、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型谱共2型火箭。同时提出了第2代、第3代、第3.5代和第4代运载火箭型谱之间的演进策略以及更新换代策略,即第2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30年前后,第3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35年前后,第3.5代和第4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45年前后,最终完成对第2代和第3代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2.
“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成员最多,改型最快的运载火箭系列,改型已达40多次。它由美国科麦道公司研制生产,是在“雷神”中程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航天运载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向“弹性和分散”军事空间体系转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美国内外部环境和空间安全观的转变,美国军事航天发展战略出现了重大调整,从注重提升卫星系统功能向注重强对抗条件下如何提升体系的防护能力、保障体系功能转变。本文通过论述美国空间安全观的变化、美国军事航天分散体系转型战略的目的意图、转型途径,从顶层规划、体系评价指标和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方面,对军事航天转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阶段转型战略在美国军用通信、导弹预警、侦察、气象、导航等领域的初步实施情况及其方式和难度。  相似文献   

14.
孙彦平 《科技潮》2004,(11):14-15
现代科学技术让那些曾经笨重的机器变得越来越轻巧,卫星的研制工作也是如此。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通信卫星变得越来越小巧玲珑。科学家预测,纳米卫星将引发一场新的空间技术的革命。纳米卫星的由来在航天发展史上,由于受运载能力及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研制的卫星都采用小卫星方  相似文献   

15.
地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航天任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产生了将互联网扩展到空间、建立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的强烈需求,并提供了实现的技术可能性。探讨了我国航天任务中存在的不同卫星天地协议不统一、航天任务数据不能共享、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分析了对未来任务的需求,阐述了建设我国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外航天互联网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的总体目标、组成、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初步构想;分析了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发展步骤建议。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现状和差距;提出了增强我国进入空间能力的五个发展方向,即改进现役运载火箭、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发展快速机动发射小型运载火箭、具备载人登月及深空运输能力、探索重复使用运输技术。  相似文献   

17.
海军舰载卫星应用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凌 《科技资讯》2009,(36):1-1
本文通过对卫星航天侦查原理和现在可用卫星类型的介绍,分析了舰载卫星应用系统军事的需求,引出卫星遥感资源应用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16年11月3日20:4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图1)。长征五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中国目前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一枚大型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9.
2月8日,航天人为1994新春佳节献厚礼的活动进入倒计时,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即将进行首次试验,"实践四号"空间探测卫星和模拟卫星将跃上太空。  相似文献   

20.
郭子祺 《科技潮》2006,(4):14-16
空间信息技术包含了卫星通信、航天航空遥感、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专业领域,是当前人类快速获取大区域地球动态和定位信息的惟一手段。空间信息科学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借助航天、航空对地观测平台人类开始实现对地球不间断的观测,通过信息处理快速再现和客观的反映地球表层的状况、现象、过程及其空间的分布和定位,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