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萍 《科技与经济》2008,21(3):45-46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结构调整,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是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必然选择.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的目的一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要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提高整体创新效率.南京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国家创新体系宏观构造和创新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基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问题后,科技工作应当更加注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条件支撑,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进一步提高科技竞争力。根据对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我国科技发展国际比较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表示,此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他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万钢表示,本轮改革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他明确提出,要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强  顾新 《科技与经济》2010,23(4):34-37
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是四川省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建设有利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四川省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科技强企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亟待提高,从公司科技面临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架构及机制建设,为甘肃电力科技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应的两套科技体系要实现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亟需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科研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突破和探索。对近年来呈现出较强的创新竞争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特征和在跨越创新障碍方面优越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两大科技体系融合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和已有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以军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性质的协同创新平台为核心,打造由企业群、园区、投融资和政策体系等构成的创新生态,形成“平台+环境”的两大科技体系融合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着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但其在科技供给和推广方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适用型技术较缺乏、推广体系不健全、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调整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的思路和方向: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突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重点服务对象,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当前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性因素。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当前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据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性、公益性、综合性以及周期长的特点,把国际社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功的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建立以农业科研中心、农业科技试验站和农业科技推广站3个子系统为基本结构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韩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措施。在借鉴韩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应当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10年。从科技思想、改革实践、创新成效等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历程和成就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创新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促进中国在资源投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创新活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迈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展望了促进中国尽快成为全球创新强国和世界科创中心的目标,并提出了5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又一次升华,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新的科技发展观,必须大力缩小科技发展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确立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观,并着力解决科技发展内部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本文提出了影响科技创新的十一个主要因素,引用相关数据和实例加以论证。然后运用建模的方法,根据国家可调控程度和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上述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矛盾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改革和系统创新 ,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两大要素。中国的科技体系经改革形成了新的体制框架和运作机制 ,但尚未构成一个竞争性的体系。我国科技体制应形成“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 ,以有限的增量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 ,使科技真正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与政府服务理念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两不”和“四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 ,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理性力量。本文依据浙江省宁波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实践 ,分析了宁波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提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服务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融合绝对值指标和平均值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最新的2014—2017年数据,使用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CRITIC)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评价,识别出各地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研究发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RD人员和经费、RD项目活跃度、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影响各地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静态"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一般,地区间差异较大,"很强"和"较强"的地区只有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依存,强弱格局比较稳定,短期内难以改变。研究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后,结合重要影响因素,给出提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研机构的转制,应用型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分析研究类型入手,界定了应用型科研机构及其技术创新的内涵,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应用型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具体的实例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中观层次技术预见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区技术预见将是地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强调新形势对地区科技管理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 ,分析了技术预见、科技规划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 ,界定了中观层次技术预见与国家技术预见、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重点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技术预见如何服务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 ,目的是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与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订研究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技普及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进程的加速 ,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快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主旨的科技普及 ,其重要性日益加强。本文以系统思维方式对科普的内涵进行了详尽诠释与说明 ,力图为人们形成科学的科普观念参与实践 ,提高科普质量 ,提供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席卷而来,我国人口发展却面临着增长率下降和老龄化趋势等严峻问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性认识人口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机制,并探索其协同助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路。基于相关文献,本研究构建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型:人口发展从人口素质、规模、结构、流动性等多维度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科技创新则通过生命科学改变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通过交通和信息技术促进动态化分布,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影响就业结构。针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这一模型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思路:适度鼓励生育,缓解老龄化压力;市场化引导人口流动与聚集;发展银色经济,通过消费升级和素质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创新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多元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