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风格的形式标记理论,以词语标记为例,从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的翻译入手,分析《红与黑》三个汉译本词汇层面的风格翻译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若能成功使用词语标记,可以较好地保持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从音系、句法、词语、章法和修辞标记等角度分析葛散文翻译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并从翻译风格论分析其重现原文风格的翻译策略,即对应式风格转换、重建式风格转换和淡化式风格转换,以期为国内散文翻译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把握原文言语的语体标记和修辞标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实现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的等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原文语体风格的处理、原文理解和词汇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性以及句章翻译的灵活性及其衔接与连贯三个方面对唐代著名散文《师说》的两种英译本做了对比研究 ,并提出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要比谢百魁的更地道、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骆驼祥子》的英译确立了老舍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其后的三英译本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海外读者对老舍作品的关注。四译本翻译风格各异,表明译者风格是原文作者写作风格与译者翻译特点结合的产物。四译本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译作是King译本。  相似文献   

6.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从英汉散文语篇结构形式、文体风格以及语言特征等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国散文家奥立弗的《民族偏见》的两篇中译文一金衡山(1995)和杨自伍(1996)进行评析。研究发现,这两篇中译文在文体风格上与原文存在较大“偏离”,且有几处不符合逻辑推理和汉语表达习惯。从而阐明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语篇的结构和连贯性,使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与原文对等。  相似文献   

8.
甘彩虹 《科技信息》2008,(13):237-238
本文简要地介绍完标记理论后,综述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情况,重点分析目前该理论在文学风格翻译中的发展,现在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文学风格标记要素的提出,本文尝试理清这些要素的关系,提出标记理论在文学风格翻译上运用尚待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并尝试对风格标记量化提出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考虑到语篇的语境和风格才能再现原文风貌。在人称代词的翻译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以《赫兹列散文精选》(潘文国译)为例从语篇语境与风格的角度分析英汉人称代词的差异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伟丽  刘凤 《科技信息》2010,(30):I0171-I0171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红楼梦》第28回节选的原文和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大家的译文,尝试性的对两人的翻译风格进行初步总结,目的在为英语翻译初学者树立自己的翻译风格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风格不仅体现在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语言特征上,也体现在人物话语/思想的表现方式上。小说中人物话语/思想表达方式的处理方法不同,产生的主题意义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加强文学文体学意识,充分认识到不同话语/思想形式所表达出的特定效果,并在译语语言表达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原语风格标记,将原文的风格忠实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的角度入手,结合刘宓庆先生的形式标记理论,评析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大家对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语言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与补语叠合的有标记主位是陈述句中标记性最强的主位,文学作品采用该主位能体现出作者的行文风格。以《简.爱》为例,对照观察了《简.爱》的五种汉语译本,选取四个典型句例,发现五位译者都未能在翻译中再现该行文风格,从而指出翻译应该利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才能很好地再现原著的行文风格。  相似文献   

14.
诗歌在任何国家都被认识是思维的最高表达形式,有其特定的语表达形式和语言特征。因此,诗歌的翻译不仅在语意上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美感。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出了新的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三美理论,并从三美角度对唐诗《江雪》的四种英译本做出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晨婕 《科技信息》2010,(36):132-133
本文试从散文风格传递的角度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进行评述。在承认各家译作均为佳作的前提下,从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即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三方面出发窥视各家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16.
用功能文体学构建出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一个模式和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证明此模式应用于风格翻译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理论上,功能文体学的文体观非常全面(风格是前景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突出的功能当中;篇章是风格分析的单位等等),这有利于文学作品翻译者获得对原文风格更为充分的识别和理解,并通过在译文中做到功能对等而达到完美的风格对等。因此功能文体学是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的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理论基础,并能为风格分析和翻译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模式。三个例子是对理论分析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论风格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论文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可译性.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作者的独特个性通过一定形式的自然表现.这些表现形式在两种语言中是有对等面可循的,即该表现形式所需表达的效果--深层含义.正是因为任何语言的深层含义是对等的,因此风格是可译的.交际翻译是风格可译性的一大理论支持,它侧重于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尽可能接近于原著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信息.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了几种翻译风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呢?本文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强调译者应理解原作,尽量使用原文结构,在翻译活动中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房明远 《科技资讯》2008,(8):189-189
当代散文,以简短精悍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文情并茂的语言,把情感美、哲理美、自然美、意境美等融合起来,抒写心态性灵,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体验,用以陶冶性情,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文学样式。本文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努力的使散文翻译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杨宪益及霍克斯先生的《红楼梦》英译本为参照对象,探讨汉英翻译中常见的几种变通和补偿手段,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寻求文学作品翻译中美而忠实地再现原作风格的途径。主题词:文学翻译.;原文风格;变通;补偿;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