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产生和形成的西柏坡精神是继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座革命精神的丰碑。西柏坡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怎样破解历史周期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深思和索解的难题。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奋斗,在探索历程上,从毛泽东民主新路的第一个答案到习近平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将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实践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之中。在经验启示上,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前后两个答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我革命答案更是对民主新路答案的承袭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重大的影响和贡献。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应该从辛亥革命开始;辛亥革命从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最为气势恢弘、最为威武雄壮、最为感天动地的28年".在这28年中,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共产党英烈,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为了红色中国--中国共产党英烈传略>一书具有收录的人物多、内容实、篇幅小、含量大等特点,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提出来的,是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出来的,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实践探索凝练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源于党的卓越贡献,源于党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全党增强历史自信的实践路径是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积极掌握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创造性学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身建设的新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自觉,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集大成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具有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入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里赓续和发展而来的历史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和创新而来的理论逻辑、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切实需求中生成而来的实践逻辑,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在对资产阶级革命了解的基础上,他转而走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时局缺乏正确认识,他最终离中国共产党而去,离马克思主义而去。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历届党代会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虽然有不同表述,但共同之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同中国的建党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于党的全部生活中,培育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和全面执政的历史中,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的组织原则,并坚持从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党内政治生活,保证了党在组织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从而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实施了坚强领导。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国际共运史、中国历史和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努力追寻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和为之奋斗的现实价值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具体情况和革命经验,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阐述了遵义会议之前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过程,以及遵义会议之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拓展。指出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过程中,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了"中国特色"几个闪光的大字。坚持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光辉的历史雄辩地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最基本的经验总结。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江西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形成过程。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展开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并不仅仅出于一种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发展前景的理论眼光和科学态度。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并且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情感上的普遍认同,既是红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征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所面临的时代处境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变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是中国革命、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解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巩固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革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中国政党关系发展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中国政党发展已经走过很长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已经经历了七十年的今天,在国际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认真研究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经验,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领导作用,揭示中国政党发展过程的本  相似文献   

17.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从历史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揭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历史教育的目的,李大钊认为在于树立进步的历史观与人生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毛泽东则认为在于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关于历史教育的内容,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融会贯通、比较、"古今中外法"、"理论联系实际"、自我教育等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第三册讲述的是从“五·四”运动到党的“十三大”召开的历史。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这一册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60年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极端危急的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厂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极其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拆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上成熟。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其基本精神,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二一年党成立的二年多时间里,中国早期马列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的探索过程中,他们先后按列宁建党学说提出了建党主张和建党原则,逐步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理论。在这期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蔡和森早期建党思想,也随之形成。它是我党在这段历史时期最光辉的理论成果之一。那么,蔡和森早期建党思想形成的标志、基本要点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