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了衰老型上海四膜虫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其大核经无丝分裂,成为近似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传给前、后仔虫.小核的有无与大核的分裂机制无关.分裂前期其旧口器在新口器发生时被逐渐吸收,只剩下一些痕迹.在新口器分化趋于完全时也开始重建,最后恢复正常形态.新口器位于分裂沟后,且和旧口器在细胞的同侧,分裂末期成为后仔虫的口纤毛器,旧口器经过重组成为前仔虫的口纤毛器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 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它在无性分裂时期形态发生的全过程。观察了前仔虫口围带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亲代的口围带进行比较,认为前仔虫口围带是经过重建的。从口器、大核等的情况反映出寡毛双眉虫与游仆虫、盾纤虫以及尾刺虫在进化上的关系。并认为前、后仔虫形成后仍继续恢复其典型的纤毛模式。  相似文献   

3.
应用荧光紫衫醇(FLUTAX)标记异毛类纤毛虫美国赭纤虫(Blepharisma americanum)纤毛器微管胞器,结果显示:细胞形态发生中,后仔虫口器微管在皮层口围带后第一列体纤毛位置发生,前仔虫口器微管在老口围带位置形成;新的体纤毛在各个老体纤毛列中部两纤毛基体之间发生,此后新、老体纤毛共同组成为新仔虫的体纤毛...  相似文献   

4.
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时期上海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形态发生中,纤毛原基按口原基,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触毛原基的顺序先后在皮层内发生和分化,皮层相应位置也按序形成纤毛原基生长发育的空间.纤毛原基长纤毛时,其上方皮层表面裂开,伴同着新口围带逐渐外露,或新棘毛沿皮层裂口形成的沟槽迁移和定位.皮层表面突起中,唇和第二条脊经历生长发育和分裂的过程,被分配到前、后仔虫中,其中脊向仔细胞传递的这种现象是特殊的.所得结果表明,游仆虫的老口围带纤毛结构发生更新后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并且前仔虫波动膜也可能是更新后产生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5.
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时期上海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形态发生中,纤毛原基按口原基,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触毛原基的顺序先后在皮层内发生和分化,皮层相应位置也按序形成纤毛原基生长发育的空间。纤毛原基长纤毛时,其上方皮层表面裂开,伴同着新口围带逐渐外露,或新棘毛沿皮层裂口形成的沟槽迁移和定位。皮层表面突起中,唇和第二条脊经历生长发育和分裂的过程,被分配到前、后仔虫中,其中脊向仔细胞传递的这种现象是特殊的。所得结果表明,游仆虫的老口围带纤毛结构发生更新后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并且前仔虫波动膜也可能是更新后产生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6.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中每根背触毛的纤毛单元由含纤毛杆的基体和无纤毛杆的裸毛基体组成;形态发生中前仔虫的口围带是由老口围带部分更新而来,并且后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此外,将本种纤毛虫与以前报道的Allotricha curdsi(漠河株系)和Pleurotricha curds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腹毛目纤毛虫口皮层和口围带小膜的组成可能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口皮层和口纤毛器的结构可作为分类标准依据之一;形态发生中不同种类的纤毛虫其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可能是在皮层内不同的深度和皮层表面不同的位置启动的;并且,口纤毛结构的起源对纤毛虫的系统学及分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贻贝棘尾虫腹皮层纤毛器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术观察到,贻贝棘尾虫无性分裂过程中,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表膜产生孔洞,于小孔内伸出纤毛芽,组成新纤毛器的原基区;老口围带后1/3部分发生更新,前2/3部分的小膜无明显变化,此后两者共同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缘棘毛前端和中部的棘毛瓦解位置产生,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基体是在表膜下发生的,前仔虫口围带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并且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老纤毛结构对新结构的形成不但具有物质贡献,并可能具有定位或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细胞学染色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闪瞬目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实验第一次发现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周期中伴随着后仔虫口器发生过程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后仔虫口器的“移位”现象。本文从该虫的口器特点及口原基发生特点上,解释了这种“移位”现象。闪瞬目虫的口器“移位”运动分两步进行:当后仔虫的口原基发育到三片口小膜和一片波动膜基本分化成形以后,口原基先由纵向排列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到近似水平的位置(约90°旋转),再由水平位置逆时针旋转到倾斜位置(约60°旋转)。从而保证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后期前、后仔虫的口器在纵轴位置和倾斜角度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观察银白前口虫Frontonia leucas Ehrenberg切割去除口器的再生过程,发现靠近口后缝的纤毛条索对带核的无口器断片再生口器起重要作用。银白前口虫在口器再生过程中与皮膜上老纤毛结构相关,在口后缝前部的左边若干纤毛条索从产生新基体开始至分化成咽膜和口洼,最后与口后缝右边恢复的前庭毛基索组成新口器。  相似文献   

10.
观察银白前口虫 Frontonia leucas Ehrenberg切割去除口器的再生过程,发现靠近口后缝的纤毛条索对带核的无口器断片再生口器起重要作用。银白前口虫在口器再生过程中与皮膜上老纤毛结构相关,在口后缝前部的左边若干纤毛条索从产生新基体开始至分化成咽膜和口洼,最后与口后缝右边恢复的前庭毛基索组成新口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左缘棘毛及基部的前纵维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背触毛及基部的玫瑰花环附属微管等;非纤毛器皮层微管包括背腹面的细小网格状微管,背面的斜向微管层及贯穿于细胞纵长的纵微管层等.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被前仔虫继承,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老纤毛器基部微管退化,并且老棘毛及其附属微管可能具有定位和定向作用,但未见直接的物质联系.所得结果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建构的多样性、细胞皮层微管的分化及其细胞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宽口虫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口虫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额腹横棘毛基各5例,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 ̄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细胞学染色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闪瞬目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实验第一次发现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周期中伴随着后仔虫口器发生过程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后仔虫口器的“移位”现象。本文从该虫的口器特点及口原基发生特点上,解释了这种“移位”现象。闪瞬目虫的口器“移位”运动分两步进行:当后仔虫的口原基发育到三片口小膜和一片波动膜基本分化成形以后,口原基先由纵向排列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到近似水平的位置(约 90°旋转),再由水平位置过时针旋转到倾斜位置(约60°旋转)。从而保证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后期前、后仔虫的口器在纵轴位置和倾斜角度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核器演化的详细过程类似于其他游仆虫,随机抽取100个E.charon,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先列进行统计,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并与E.Patella进行了详细比较,作者认为E.charon应独立为一个种。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相似文献   

18.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 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 5、 4根,背触毛 12列,大核倒“ C”形,小核球形 .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  相似文献   

19.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的“移动”及基体与“基体托架”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敏捷瘦体虫(Yrosomoida agiliformis FOISSNER,1982)无性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敏捷瘦体虫(Urosomodia agiliformis FOISSNER,1982)为小型腹毛目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初步研究,指出该虫形态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带的下方,后演化为后仔虫的口围带。在前仔虫,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完全保留并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后一组棘毛原基,后形成前棘毛场,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前后仔虫的8: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