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名好比影片的向导,其翻译对于影片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探讨英语片名的美感功能,通过对译语的审美再创造,充分挖掘英语电影片名的译语美,追求意境美和时代美,给观众以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王伶伶 《科技信息》2009,(32):159-159,161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片名的翻译历来受到译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并结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来恰当解读影片的创作意图,从而达到有效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译作之美既与原文即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有关,同时也与译者即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条件有关,只有两者处于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中,翻译作为审美再现过程中才能具有审美效果。本文运用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基本构想,对《江雪》多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从美学表象要素,如语言、音韵以及非表象要素,如形象、意境的角度分析各个英译本的利弊得失,又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条件分析在实现审美再现的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从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角度提出翻译美学标准的相对性,每个译本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电影片名翻译应充分体现电影片名具备的信息、文化、广告、关学四个方面的特点。德国Vermeer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这为片名翻译中译者灵活多变的译法及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片名翻译必须要符合译语的语言风格,尊重利用译语文化,以观众的感受和习惯为中心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5.
电影片名具有信息传递、审美艺术和商业价值功能。本文从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出发考察了从外国电影进入国内的早期、中期直至当代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时期我国电影片名翻译的价值取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四个原则,即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及获利原则,准确的信息是片名翻译中的首要原则。我们得尽力去理解字里行间的内涵,因此,了解原语的文化是丛要的,译者必须坚持“信”、“达”、“雅”的准则,尽量使片名生动、有趣、简洁,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感受到译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翻译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混乱、不规范的现象。从许渊冲先生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论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并就其不规范的翻译现状对译者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名片,是电影宣传最有力的广告,片名翻译的好坏决定了其在市场推广中的成败.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指出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实现其促销目的,即吸引观众看电影.译者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采用音译、直译、意泽和创译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和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魏萌 《当代地方科技》2010,(19):175-175
电影片名翻译是电影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性语言翻译的特点和规律。在翻译电影片名的过程中,如何既充分调动译者主体性,又符合电影翻译的需要,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影片名的翻译优劣对于其传播有直接影响。电影是介绍和交流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而电影名作为影片的眼睛,它的翻译又是重中之重。文化语境在片名的翻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等翻译策略都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同时,片名的语言结构和商业性也应与文化语境顺应。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及商业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摄像构图”角度对王维诗作《辛夷坞》重新解读,避开以画论诗的局限性,探讨王维的创作构思和技术处理所达到的意象聚焦、以动衬静、色彩音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探究不同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展现原诗审美意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加工审美体验,才能成为原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李丹 《科技信息》2013,(6):518-518,520
受到时代、传统、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翻译意图和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再创作,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对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视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和审美取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以电影片名翻译实例为论证,提出要使外语片名的翻译达到体现异域文化和符合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在翻译中就应合理地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很多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被视作是对"忠实"原则的颠覆。从操纵学派的"三要素"理论来看,在片名翻译中,译者被套上了三重枷锁,片名翻译出现创造性叛逆有一定的必然性。文章论述了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三要素对片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广告文本的翻译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以宣传商品、说服顾客、刺激消费为目的。翻译美学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信息,来探讨和研究语际转换的具体过程中的美学问题,帮助译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中文广告语翻译的内涵美主要包括意蕴美、文化美和个性美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灵魂在于诗歌的审美韵味及其艺术形式,即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与意美。传达出原诗的审美韵味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显著,依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把握两种语言各自之美,将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之中也就成了诗歌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英诗汉译实例,旨在探讨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译入语言的优势,运用翻译补偿手段,将原诗的音美、意美以及形美移植到译作当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的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它侧重的是一种过程研究,而不是结果层次上的研究。《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语义具有描述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译者心理活动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不同译者的译文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翻译心理学对我们的翻译对比研究,尤其是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李丽 《科技信息》2009,(30):I0125-I0125
在跨文化交际中,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观众对于国外电影的第一接触就是电影的片名,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电影引进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以及基本翻译方法以求达到片名的翻译更好地揭示电影主题,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