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都市发展过程中的"乡下人进城"现象,在古典小说原有写作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主题的扩展,增加了对"乡下人进城"后文化价值体系崩塌和心灵迷失堕落过程的记叙,揭露都市文化的畸形与病态,并为"乡下人进城"这一行为赋予城乡文明冲突的内涵,开创了近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千千万万“乡下人进城”,也使得乡下人“进城”成为围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跨时代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陈奂生上城》和21世纪初的网络短片《顺利进城》的文本比较,试图跨越三十年的时空界限,来呈现、观照和反思这三十年来,前后两代“乡下人”/农民工“进城”形象的些许变迁和变异。  相似文献   

3.
文学对“乡下人进城”问题的探索,从上世纪20年代王任叔所作的《疲惫者》,到本世纪陈应松2000年创作的《夜深沉》一直持续不断,通过对这两个文本解读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百年的历程中关于“乡下人进城”这一主题书写的某种呼应关系,即关于乡下人进城后命运的不断探索,以及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城的灯》中的冯家昌是20世纪以来中国“乡下人进城”大潮流中一个具有十分典型化意义的人物形象代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恶”,既是他个人性格和独特生活经历的产物,也是整个人类内在精神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电影与空间的互动催生了电影地理学。在电影地理学的观照下,发现除了“故乡”汾阳和个别都市,山城重庆在贾樟柯的多部电影或广告片中反复出现。经由贾樟柯的创作,现实重庆与电影重庆双向互动,并呈现出别样的地域审美与电影诗学。重庆的空间单位、空间重合体、省略或组合的总体空间分别通过深化、扩展、增强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叙事,从而使重庆依山傍水立体的空间得以影像呈现。重庆独特的定调音、信号音、标志音构筑了贾樟柯电影的听觉叙事,使得重庆的音景得以艺术再现。重庆对国家工程、社会暴力、务工潮的时代见证激发贾樟柯电影的再叙事,从而完成其现实观照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丰乳肥臀》是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一次有效清理。莫言依凭源自民间的独特关照方式,通过文本的价值系统的自我颠覆,还原了存在和生活的真实。而这种消解、颠覆和还原,与文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也是创作主体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处理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深度报道是网络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提升竞争力、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其叙事策略体现出有别于传统深度报道的鲜明特征。文章将网络深度报道的叙事策略归结为:全感官式叙事、开放式叙事、模块化叙事和生产性叙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网络深度报道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9.
“新笔记小说”是80年代初以来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萌生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它一面世,立刻受文坛瞩目。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韧,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在叙事风格上,崇尚淡泊静雅,留有空白,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城市绿化中“大树进城”愈演愈烈的趋势,分析了其利与弊,提出了提高“大树进城”成活率,达到理想绿化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叙事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功能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恒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4):51-52,56
叙事作为当代叙事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表明着“故事”作为一种经过主体“重新结构”并作用于一个特殊交流环境过程中产物的主体性品质。在电影艺术中,“故事”的被讲述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得以完成。本文主要探讨电影艺术中,叙事声音在积极影响观众对影像的诠释,创造画面重心的流转,加深影像的生命与厚度等叙事纬度上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影片《三峡好人》讲述了在三峡拆迁的真实历史影像中两个虚构的故事,采用独特而新颖的表现方法与叙事视角,纪录了三峡拆迁过程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追求.文章从叙事结构、主题阐释、电影语言、结尾叙事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影片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万箭穿心》自上映以来,以其悲剧叙事赢得了观众及学术界的良好赞誉,影片揭示了物质繁荣后的爱情危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生存之痛,商品社会所带来的亲情冷漠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说《占有》在现在叙事的基础上,又交叉叙述了人类远古时代和维多利亚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且包含了诗歌、童话、书信、日记等题材各异的文本。三个不同时期的叙事加上题材各异的文本,形成互文映照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田汉的五幕话剧《秋声赋》结构精巧,插入众多音乐与重视地域空间的转换是其突出的叙事特点。音乐较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情感,同时还承担了参与组织戏剧结构的功能。转换的地域空间不仅承载了作者不同的情感体认,同时还具有明确题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阿袁小说以华丽的文笔、独特的选材、细腻的心理描写强势闯入读者视野,并获多项大奖,其小说风格有古典之美,有张爱玲小说的味道,属于学院派作家的谱系。本文以叙事学原理来分析阿袁小说的视角、结构、话语和风格等。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多采用全知叙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小说传统来看,仍受"说书"的影响;从创作主体来看,和大多数作者的创作思想相一致;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得到读者对象的认同。这种模式既有其优长,也有缺陷,关键在于作者如何运用。古代小说中少有的其它叙事模式,孕育了向现代小说转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的对话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重大思想主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出走——返回”的模式“还乡”叙事,具有深厚而特别的文化意蕴,是对中西文化对话与互审的表象诠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还乡”叙事留存着历史各个进程中新旧思想不同板块对撞进发的思想火花,记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的艰难持久而又不断深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创伤理论视角来看,美国南方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智血》通过剖析主人公黑兹尔在对宗教信仰与反信仰中挣扎,最终以其特有的方式皈依基督的历程,揭示出家庭创伤、宗教创伤和战争创伤等创伤记忆在人物救赎和皈依过程中的影响,探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中所蕴涵的宗教思考和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20.
《西湖主》故事自诞生以来,历经文人的诠释、民间的理解,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因而具有了较为普遍性的叙事心态。这些心态伴随着人在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困惑与逆境而产生。应对人生失意的彷徨与挣扎,面对不公现实的内心焦虑,在礼与欲之间的左右为难,这些生存困境是世世代代的人们总会遇到的难题。西湖主故事作为研究叙事心态的个案,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