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2,27(18):1119-1119
1,2,2,6,6-五甲基哌啶醇(PMP)作为光稳定剂受到人们广泛关注.N-氧化-1,2,2,6,6-五甲基哌啶醇(PMPO)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确定对探明PMP的光稳机理起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合成并确定了这种新化合物PMPO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李士谔 《科学通报》1957,2(7):210-210
在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时,我们曾综合了一些 N-磷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并进行了一些细菌利用这类化合物的研究,本文报告这些实验的结果。将 N-磷酸-DL-苯丙氨酸(PPA)及其甲酯(PPM)分别加于不含苯丙氨酸(PA)的基础培养基中,保温(37°)24小时,用比浊法测定细菌生长速  相似文献   

3.
金国章 《科学通报》1959,4(16):529-529
我国出产的蘿芙木(Rauwolfia verticillata(Lour.)Baill.)已有过化学和药理的报导。刘铸晉等从广西蘿芙木全硷中获得一种生物硷,称之为山馬蹄硷(samatine),它是一种季胺类型的强硷。根据其化学結构和药理的关系,作者研究了它的外周作用,特別是对N-胆硷反应系統的作用,以期闡明全硷的一些作用机制。材料和试验山馬蹄硷(C_(20)H_(25)O_3N_2Cl)盐酸盐易溶于水,是刘铸晋等从广西蘿芙木根部經离子交換剂(zeo-Karb226)获得的結晶品。猫用乙醚或氯醛醣麻醉,从靜脉注射山馬蹄硷3  相似文献   

4.
汪猷 《科学通报》1955,(11):81-81
一橘黴素的一般化学结构橘黴素是一种有抗生作用的黄色有机酸,是橘黴菌(Penicillium citrinum)、加拿大麹菌(Aspergillus candidus)和其他几种黴菌的代谢产物,也出现在澳洲野百合(Crotalaria crispata)的叶内。最初由英人雷斯屈克等在1931年发现,曾作了化学结构的研究。由酸性水解、鹼融降解、氧化等反应获得的结果,雷斯屈克和罗宾生等提出了橘黴素的结构式如Ⅰ。  相似文献   

5.
王守道 《科学通报》1979,24(24):1115-1115
双稠呲咯啶类化合物野百合碱和吊裙草碱的晶体结构已经测定。亚硫酰野百合碱是野百合碱经人工半合成而得的一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高忠理 《科学通报》1988,33(18):1388-1388
深入研究涉及NAD(P)H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对于了解这类辅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机制有重要意义。文献[1]曾报道一些模型化合物与有机底物之间的反应按一步氢负离子迁移机理进行。新近报道NAD(P)H模型化合物可按涉及电子转移的多步机理还原某些有机底物,但有争论。电子转移过程在热反应中的可能性也有异议。本文首次以稳定的自由基正离子作为探针,为后一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郭灿城 《科学通报》1993,38(2):125-125
μ-氧代双核金属卟啉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能模拟细胞色素p-450在温和条件下催化亚碘酰苯对惰性碳氢键的单充氧化反应,因而对它们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稳定的μ-氧代双铁(III)卟啉和μ-氧代双铬(III)卟啉已被合成,人们一直期望能获得具有类似结构的μ-氧代双锰(III)卟啉。Groves等人在-50℃由TPPMn~(III)Cl与PhlO反应得到了高价双锰卟啉化合物[C1Mn~(IV)TPP(OIPh)]_2O,这类高价双锰卟啉在室温下不稳定,迅速分解为单锰(III)卟啉。关于稳定的μ-氧代双锰(III)卟啉,至今还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8.
王守道 《科学通报》1981,26(10):603-603
1—乙烯基杂氮硅三环[CH_2CHSi(OCH_2CH_2)_3N]是含有五价键的有机硅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研究已有报道。本文使用作者编制的X射线直接法(GC-79)程序系统测定了该化合物的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全部计算工作是在国产TQ-16型计算机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陈为道 《科学通报》1982,27(22):1370-1370
本文通过对N-n-烷基咔唑系列化合物的色谱分离中,利用保留值规律确认N-甲基咔唑的性能上与整个系列有异常,这并非为其属同系物中最低组分所造成的。其后又从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推测到N-甲基咔唑的偶极矩及/或分子极化度较之整个系列化合物的理论值呈正偏离,正偏离的原因就是与其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这些结果与焦瑞杰等在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内对咔唑系列化合物所作光吸收结果,以及与徐广智叫等人从核磁共振波谱对这类化合物所得的结论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0.
大环穴状结构化合物是杂多化合物中的一类新型结构.目前发现具有此类结构的化合物共有4个,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NH_4)_17Na[NaSb_9W_(21)O_(86)]·14H_2O(代号HPA-23,以下简记为NaSb_9W_(21)).在80年代初曾作为首例抗艾滋病药物应用于临床,虽然后来因一些副作用而使临床使用受到限制,但作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在多酸化合物的药物化学研究史上仍是一个重要的化合物.我们曾对杂多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抗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筛选,发现某些杂多蓝配合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及较高的活性.杂多蓝是杂多酸(盐)还原后得到的混合价态配合物,迄今为止,有关Keggin结构杂多蓝合成及性质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大环穴状结构杂多化合物杂多蓝的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采用控制电位电解法合成了穴状结构阴离子NaSb_9W_(21)O_(86)~(18)的六电子、十电子杂多蓝,并采  相似文献   

11.
卫矛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永强 《科学通报》1992,37(3):266-266
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是卫矛科植物(Celastraceae)的主要化学成分。由于卫矛科植物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农用杀虫植物,因而这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文献[6,7]报道了从小白沙藤(Celastrus gemmatus Loes.)中分得的三个倍半萜,它们的结构经红外、核磁、质谱和X-晶体衍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  相似文献   

12.
陈邦华 《科学通报》1989,34(15):1173-1173
可逆性胆硷酯酶抑制剂(简称可逆性抑制剂)可与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发生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暂时受到抑制,以后酶活性又可恢复。临床上广泛利用这类药的特点来治疗青光眼、重症肌无力,或用于有机磷农药及神经性毒剂中毒的防治;近年来还用于麻醉催醒、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及治疗老年性健忘症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  相似文献   

13.
董润安 《科学通报》1997,42(22):2402-2405
光敏化氧化反应是指光敏剂在光作用下氧化底物的过程,它是近年来兴起的光动力学疗法的基础。酞菁化合物与卟啉结构相似,在近红外区(600~700 nm)有很强的吸收,无毒,光与热稳定性好,是很好的敏化剂,某些酞菁能选择性地滞留在肿瘤组织中,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能力,磺化铝酞菁在水溶液中不聚集,是有应用前景的光动力试剂。磺化酞菁类染料对L-色氨酸的氧化主要是~1O_2反应,但与短肽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自行合成的磺化铝酞菁研究了它与甘氨酰-L-色氨酸的光敏化氧化动力学,并对其反应机制进行了推断。  相似文献   

14.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4,29(22):1373-1373
人们知道,硝基芴酮是类强电子受体化合物,可与咔唑等电子给体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具光导性而用于静电复印和感光胶片研究中。我们曾对这类作为电子受体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做了系统的研究,包括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了硝基芴酮与N-乙基咔唑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电荷转移量(p)。但是共轭π体系作为给体的硝基芴酮电荷转移复合物至今未有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合成了不同硝基芴酮与芴的电荷转移复合物。本文报道这类电荷转移复合物的XPS研究,实验结果不但明确表明复合物的形成,同时,按照Grobman等对TTF-TCNQ的XPS研究中所建议的相对面积法求算了这种共轭π体系的电荷转移量(p)。因而本术是体现共轭π体系电子电荷转移的明显例证。  相似文献   

15.
二(2-羟基苯乙酮肟)-铜(Ⅱ)的分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康靖 《科学通报》1985,30(4):266-266
羟肟类化合物萃取铜与电极工艺相结合是近十年来溶剂萃取应用的重大进展。2-HO-5-C_9H_(19)-C_6H_3C(NOH)CH_3(SME-529)是对铜有较高选择性的萃取剂。这类化合物的萃取机理虽有报道,但其萃合物的晶体结构尚未见记载。研究这类羟肟络合物的分子结构对进一步确定萃取机理及研制高效萃取剂均有重要意义。我们以邻羟基苯乙酮肟为模型化合物,并由它制得二(2-羟基苯乙酮肟)-铜(Ⅱ)[Cu(C_8H_8NO_2)_2]。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这个萃合物晶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SiO_2为柱的层状钛铌酸盐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文华 《科学通报》1993,38(14):1295-1295
一系列以八面体骨架结构为基础的层状钛酸盐、钛铌酸盐和铌酸盐能被有机胺撑开形成层柱化合物。这类材料在分离、吸附、传导和催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层间的有机物不耐高温,这类材料的应用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带。 TiO_2和Nb_2O_5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但与其它金属氧化  相似文献   

17.
牛景扬  王敬平   《科学通报》1996,41(4):328-331
近年来,有关杂多酸的均相和异相催化研究非常活跃。大部分均相催化过程与光化学有关,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电荷转移聚金属氧酸盐(charge-transfer polyoxometalate,CTP)的光化学和光色性过程。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这类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尚未见诸文献。本文以H_4GeW_(12)O_(40)·nH_2O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原料,合成了组成为(NMPH)_3HGeW_(12)O_(40)·CH_3CN·H_2O的电荷转移盐,并对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TiAl化合物反常力学性能的电子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胜娣 《科学通报》1991,36(5):390-390
TiAl、Ni_3Al等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存在屈服强度σ_y(T)随温度升高呈现极大值的所谓R现象而受到关注.因它们可望成为高温结构材料,又因TiAl化合物比重轻而受到更多重视.但这类化合物在室温下较脆,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葆同 《科学通报》1957,2(17):532-532
在我們的碳氫化合物自动氧化工作中,首先开始了异丙苯(Ⅰ)自动氧化的研究。在氧化过程中首先生成的是异丙苯过氧化氫(Ⅱ)。后者在反应温度下进行热分解,产生自由基,因而引起新的链,促进氧化速  相似文献   

20.
四氯化碳+含氧化合物二元系固液相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冠全 《科学通报》1995,40(1):45-45
我们报道过四氯化碳+N-甲基吡咯烷酮、十环戊酮、十4-丁内酯的固液相平衡,3个体系均形成固体化合物,与四氯化碳络合的分子均为环状结构.文献[2]在总结六氟苯与含氮化合物形成固体化合物规律时,指出含氮化合物的环状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四氯化碳与含氧化合物的络合作用,本文测定了四氯化碳十环己酮、十2-丁酮、十乙酸乙酯的固液平衡相图.环己酮分子具有环状结构,后两者是链状分子.国内未见同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