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后强 《科学通报》1991,36(5):397-397
布朗运动轨迹是一种经典的分形实例.最近,Lpez-Quintela等人发现布朗运动的轨迹的分形维数随着步数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并指出这一现象可能暗示着布朗轨迹有multifractals特征.但没有说明原因和给出具体结果.本文报道二维布朗轨迹的multifractal特征及相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198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M.布朗与J.戈尔德司坦,他们对于胆固醇代谢及有关疾病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血液中胆固醇的主要载体是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机能是将血液中的胆固醇移入成纤维细胞及肝细胞内。血液中的胆固醇异常增高,引起黄色瘤与动脉粥样硬化,这往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3.
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机理而荣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85年10月14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宣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朗(Michael S.Brown)和戈尔茨坦(Joseph L.Goldstein)两医生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胆固醇代谢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对血胆固醇水平过高所致疾病的治疗大为改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它与一些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食.  相似文献   

4.
在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学者中,布朗算是一位不靠科班出身,而靠自己顽强努力获得成功的奋斗者。 赫伯特·布朗的父辈和先祖是生活在俄国的犹太人。由于沙皇政府间歇性地排挤和迫害犹太人,布朗家族舍弃产业背井离乡在欧洲流浪。1912年5月,布朗出生于英国伦敦,2年后,幼小的布朗随父母去美国。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H·布朗 (RobertHanburyBrown ,见图 ) ,一位天文学变革时期的伟人 ,于今年 1月 1 6日辞世 ,享年 85岁。布朗于 1 91 6年生于印度 ,孩提时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一流的学者 ,1 93 5年以工科身份毕业于伦敦大学。接着他致力于发展海岸雷达———链导航———后于 1 940年在不列颠之战中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其后 ,与其同事一起研究可安装于飞行器上的短波雷达。他的精彩自传《科研人员》对这一工作的尝试与成功进行了生动的总结。布朗的贡献还包括在无线电偏振特性方面的研究 ,这一研究对于天线在空对地监督及探测船…  相似文献   

6.
温景嵩 《科学通报》1994,39(1):93-93
自1917年Smoluchowski工作以来,人们对纯对流碰并与纯布朗碰并已有许多了解.但对两种运动并存时的碰并问题却一直很少研究.1964年Swift与Friedlander提出可加性假设,认为两种运动对碰并的影响彼此相互独立,其碰并效果线性可加.从求解完整的对分布方程出发,在一组特定的参数下(即粒子大小比λ=1/2,密度差比r=1,对流项与势力项比Q_(ij)=10~4),我们在1990年弱重力对流与强布朗运动耦合碰并的工作,1991年弱布朗运动与强对流耦合碰并的工作,都初步地说明了可加性假设没有理论根据.在以上工作基础上,使用内插方法,我们现在第一次得到了无因次碰并率Nu从低Pèclet数(Pe,对流项与布朗项的比),经过中Pèclet数到高Pèclet数的完整的变化图象.并且得到该图象与λ,γ两参数  相似文献   

7.
高勇 《科学通报》1995,40(7):590-590
设{ω(t),t∈[0,1]}为d维布朗运动,令C_t(ω)=co{ω(s);0≤s≤t}((?)t∈[0,1]),称{C_t(ω),t∈[0,1]}为布朗凸包.Levy早在1956年就证明了其中V(·)表示凸集的体积泛函,m_d为非零常数.近来,关于布朗凸包的研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布朗凸包描述了布朗运动的几何性态.Khoshnevisan在文献[3]中研究了C_t(ω)的局部渐近性态,他在引言中指出,由于{C_t,t∈[0,1]}实际上是一个“紧凸集值过程”,因此以前的研究(也包括文献[3])均将问题转化到关于C_t(ω)的某些“单调泛函”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8.
幽默四则     
蚊子动物园里的阿姨问参观的小朋友们:“什么动物最能迎来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蚊子。”再来一个布朗跟母亲一起到剧场看演出,每当一个节目完毕时,台下的观众总是大叫:再来一个!”布朗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妈妈回答“:是对演员表示欢迎。”不久,布朗的父亲从国外回来。布朗随母亲一起到码头去迎接。当布朗看到爸爸走下舷梯时,不停地大叫“: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惯性物理老师在讲惯性这一课时,一个学生在下面讲废话。老师暗示了他一眼,可他仍我行我素。老师:我刚才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惯性。”老师:请你举个…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给人类造成种种危害,特别威胁老年时期的健康。冠心病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严重后果中最突出的一种疾病,使很多人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不能活到应有的寿命,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也是一般人及医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什么原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呢?能不能预防呢?人们常常这样想,这样说.也会这样回答:吃的脂肪(油脂)太多,引起血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多,从  相似文献   

10.
保罗、布朗最近发明粒子能核电池,已获专利。这是一个不多见的独特发明。他发明的这种核电池利用的是粒子层放射性同位素。一克放射性同位素钚——238包含780kw/h的能量,几乎是30磅汽车蓄电池充满电的1.600倍还多。用钚一238做成的电池能工作90年或更久。这种能量容器已用于人造卫星、空间探查、漫游太空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等。应特别注意的是布朗所发明的核电池是一个反方向转的小型粒子加速器。这是一个极其精巧的设计。无论常规核电池怎样工作都无法与其相比。放射性同位素核通常散发放射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08,(1):43-43
麻省总医院是凭借怎样的优势摘取"2007年度最佳研究型医院"桂冠的?该医院膜生物学项目的一名研究人员布朗(D.Brown)认为,医院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地处波士顿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任斌  汪渊  王玉珍 《自然杂志》2000,22(5):259-264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危险因子是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然而,肺炎衣原体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致病病原体.众多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模型、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和抗生素干预临床试验都提示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密切关联.肺炎衣原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及其致病机制的阐明将为公共卫生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25年前的7月,路易丝·布朗(Louise Brown)因其是体外受孕的第一人而名扬四海。医生们从其母亲的卵巢内取出一枚卵子,将与放置在实验盘内的其父的精子结合在了一起,两天半后,又把这交配而成的八细胞的胚胎放回其母亲的子宫内直至问世。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路易丝·布朗的问世看来是相当平常的;相比之下,纽约州弗劳尔汉姆派克的莉莉  相似文献   

14.
戴吾三 《自然杂志》2005,27(1):53-53
2003年3月,美国作家丹·布朗(Dan Brown)著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该书的中文译本也创下奇迹,2004年初上市,印数一路攀升,不到一年时间重印了10次!  相似文献   

15.
正丹尼索瓦人,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正帮助我们改写对人类演化的理解。他们究竟是何方神圣?正~~曼莎·布朗(Samantha Brown)打开了一批保鲜袋,她对里面装着的700来块骨头碎片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先前,她就被人告诫过,分析它们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且很可能里面没有一块骨头是来自于人类的。这批化石来自丹尼索瓦洞——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萨  相似文献   

16.
用统计物理讨论活细胞内微粒的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承华 《科学通报》1994,39(3):219-219
早期把活细胞内的微粒运动归为布朗运动.60年代初实验发现,活细胞内的微粒还发生时间上间歇、方向无规的跳跃运动.跳跃运动是由活细胞内ATP分子的化学能转为微粒的机械能而引起的运动,而布朗运动是由分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跳跃运动是一种生命活动的形式.在细胞外无生命的微粒只能做布朗运动而不发生跳跃运动  相似文献   

17.
龚静 《世界科学》2000,(9):34-35
有一个人的生日标志着自人类在地球生存以来第一次不同寻常的出生。 有一个人的生日意味着人类已经能够主动掌握生命的创生。 它,就是路易丝·布朗的生日——1978年7月25日。 路易丝·布朗的生命最最早期——一个受精卵——是在试管中度过的,然后才被植入她母亲的子宫。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的诞生给全世界许多无法正常生育的夫妇带来了希望。 路易丝·布朗的出生既是她的父母约翰和莱斯莉一生难以忘怀的骄傲,更是英国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罗伯特·爱德华组成的研究小组20年研究的结晶,同时,在人类生物医学…  相似文献   

18.
刘道军 《世界科学》2003,(3):15-15,14
从观看偶然性游戏中的成功涨落到简单的布朗扩散以及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随机行走到处可见。与20世纪物理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一样,随机行走于1905年从爱因斯坦那儿得到了推进(当时爱因斯坦的注意力集中在布朗运动上)。1785年,简·英根赫兹(Jan Ingenhauz)把木炭粉末放在酒精薄膜上发现木炭颗粒在随机地进行运动;1828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发现,静止液体中的小颗粒在作无确定路线的跳动。爱因斯坦认为这些液体都是由离散的分子组成的,分子与布朗粒子的多次碰撞导致了后者随机地朝着某个方向跳动,布朗粒子的运动是一种随机行走。爱因斯坦的分析不但解释了布朗运动,而且还支持了原子的存在性(原子的存在性在当时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9.
奇云 《科学之友》2003,(11):7-9
25年前,路易丝·布朗的一声啼哭震撼了整个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奠定了生殖医学发展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创了人类“制造”人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5,(1):i011-i012
1985年,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布朗和戈尔茨坦教授经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一种存在于药食两用动植物中的“血脂转化因子”PGF能对血脂进行全面科学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