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反馈的概念是指一个系统的控制中心,输出信息,作用于接收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再把结果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基于光纤环形激光器的环内、环外光反馈模型。系统中光反馈效应可等效为激光腔内损耗的变化,根据环内、环外两种结构分别推导得出系统输出功率变化表达式。建立数值模型对两种结构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其与传统的激光自混合干涉有着相同的相位灵敏度,并从试验中得出相一致的结果。比较环内、环外两种结构的输出现象,得到环内光反馈比环外光反馈具有更高的输出增益及条纹变化深度,即环内结构具有更好的传感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中,利用OFDM子载波信道的相关性,将子载波动态关联分组,并对每一子载波,用所关联子载波上的波束进行匹配,获得更准确的信道方向信息,提高平均系统流量.再对子载波分组的信道状态信息采用有限反馈,供基站进行用户调度,减少了上行反馈信息量,提高了上行反馈效率.仿真表明,该方法的上行反馈信息量约为子载波独立有限反馈时的30%,平均系统流量超过模拟反馈信干噪比时的1%.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效率?这是高校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管理的目的在于放大系统的功能,使系统处于最佳运动状态,有效地实现决策目标。高校管理系统的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决策、执行和反馈。从运动过程来看,高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反馈阶段,高校管理的通病是忽视反馈、反馈不力和反馈过度。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改革的特色之一是重视反馈效应。这个学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取决于体育教师在一定条件下如何正确、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并正确有效地运用。本文就反馈信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信息反馈的形式、体育教学中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应用信息反馈控制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一些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育教学中设置恰当有效的目标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为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78名大学生按性别分别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1设置恰当有效的目标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实验组2设置恰当有效的目标但不提供反馈信息。控制组无目标设置和不提供反馈信息。体育教学以排球课教学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实验组排球课教学后大学生排球技术水平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控制组,部分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设置恰当有效的目标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进行体育课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反馈功能.信息的反馈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由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显示,直接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用以改进教法,可称为学对教的反馈;另一条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作出评定,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于改进学法,可称为教对学的反馈.本文应用反馈原理,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以某武装直升机炮塔随动系统实际应用为背景,讨论了交流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微机械速率陀螺的测试与建模;研究了分别以电机编码器和速率陀螺输出信号作为速度环反馈时,系统输出的跟踪特性.比较结果表明,以速率陀螺输出信号作为速度环反馈时,系统跟踪输出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类磁悬浮列车半转向架结构系统的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问题,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将磁悬浮列车半转向架结构系统的输出跟踪控制问题转化为2个子系统的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问题,并利用广义比例积分状态观测器技术,分别为2个子系统设计扰动观测器来估计系统测量的状态和干扰;利用扰动观测器的输出信息和输出反馈占优技术为各个子系统设计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器.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给出的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器下,整个闭环系统的状态将收敛到可调的任意小的区域内.仿真结果验证了所给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周飞  周譞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178-180
体育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信息反馈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以科学发展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Word备课,利用Flash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彻底改变以往单一的依赖教师讲解、示范传习式方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知觉加工,提高信息技术的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非线性模糊脉冲系统的静态输出反馈鲁棒模糊控制问题.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提出了一种静态输出反馈模糊控制新方案.采用并行分布补偿(PDC)的基本思想设计输出反馈控制器,并利用Lyapunov方法理论证明闭环系统以全局指数稳定.最后基于LMI方法,将鲁棒模糊控制器的设计问题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LMIP).仿真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有限反馈下大规模MIMO系统性能仿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由于天线数目的急剧增加,其模型与传统多入多出系统有诸多不同,反馈信息对系统性能有较大影响.针对迫零波束成形、有限反馈等条件下,对大规模MIMO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其性能,对其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仿真分析表明,有限反馈下的大规模MIMO系统在反馈比特数目较少时与传统MIMO系统性能相仿,当反馈比特达到一定数目后,系统容量性能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采用一维输出反馈实现大系统镇定的分散控制问题.文中在建立了分散控制一线输出反馈的状态模型与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维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相容定理,及一维反馈定理.并推导了比例通道的存在条件及有关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具有双端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信息物理系统动态输出反馈H控制问题.首先,将闭环系统建模为具有两个区间时变延迟的线性系统,分别在传感器-控制器和控制器-执行器信道的事件触发策略中引入内部动态变量,建立异步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通信机制,通过扩大事件间隔来减少信道中的数据传输量.其次,为了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的方法,推导得出满足系统H性能的渐近稳定性判据;基于这一稳定判据,实现了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和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协同设计.此外,证明了事件触发策略下最小触发时间间隔正标量下界,从而排除了Zone现象.最后,用卫星系统的例子说明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本文阐述说明了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几种方式,作为有经验的教师应从反馈的教学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多用户MIMO系统的有限反馈预编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多用户多数据流情况下基于接收机输出端信漏噪比准则的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通信系统中由于反馈信道的带宽限制,发射端往往仅已知部分信道信息的问题.该编码方法不仅有效避免了迫零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天线数限制要,且在接收端成功避免了噪声被放大.仿真比较了该方法在不同反馈比特数下的系统容量.结果证实.相较于迫零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法,本文方法可获得更高的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少不了反馈的,一个稳定的系统更离不开反馈,反馈是稳定系统改善系统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子线路尤其如此。反馈是电子线路中较以难于弄懂的概念,其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判断反馈的极性问题,即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如何确定反馈信号的源,即反馈信号是来自于输出电压,还是来自于输出电流;反馈信号如何控制输入信号,即是输入端串联,还是并联。这三个问题中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决定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一类含变时滞扰动不确定系统的输出反馈自适应稳定问题.假定不确定性满足所谓的匹配条件且标称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是严格反馈正实的.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Lyapunov-Krasovskii型泛函设计出了一种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器,并证明了此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最终一致有界.最后给出一个仿真例子说明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用教学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过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馈信息是指导与控制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热情,积极诱导教学反馈信息的发出,保证课堂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采用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并努力保持其相对一致性,不断增强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敏感性与判断力,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针对线性系统,考虑连续增益故障模型,研究了具有执行器故障的扇形区域极点配置的静态输出反馈可靠控制问题.首先,在执行器无故障的前提下,给出使极点能够配置在扇形区域内的充分条件,进而得出系统的静态输出反馈可靠控制率.然后,基于执行器故障,重新设计静态输出反馈可靠控制器,利用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完成静态输出反馈可靠控制器的设计.由此可靠控制器构成的闭环系统,使得当执行器发生故障时,也可使闭环系统的所有极点保持在扇形区域内.数值仿真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