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大荒野走出来的杨利民,对这片广阔无垠、变幻多端的黑土地赋予了浓烈的文化寓意。他时时表现大荒野的荒漠与苍凉,进而从大荒野中凝练出石油人身上宝贵的品质。其剧作中,在广阔辽远的荒原上,展示了自然、纯净、原始的质朴人性;在贫瘠的荒原上,展示了工人们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在创业之初的大荒原上,展示了一群石油工作者向下、向下、再向下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国人名字文化与自然地理、历史地理背景的时空整合过程,揭示名字文化嬗变与地理文化演进之间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记录了中国人的姓、氏、名、字.通过对汉字的离合拆装、减少笔画、增加偏旁等方法使汉字能够适应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的需要.同时,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影响并制约着汉字的形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除了具有“文化共核”,在语言文化方面还具有许多文化意象的差异。文化意象具有复杂性,这给文学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在翻译时有必要比较中英两种文化中不同的文化意象,同时在翻译这些文化意象时应遵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8.
杨黎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26-127
本文探讨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分析了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提出了传递文化意象的具体途径。本文认为,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既照顾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能保持异国情调,丰富译入语。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0.
“霸王鞭舞”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白族的区域特征和动作特点,而且也浓缩积淀着民族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宗教的诸多文化意蕴,体现了一个“洁白”纯朴的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甚至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模式、民族心理结构和礼仪伦常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国族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其具有话语再生产的潜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而随着中国作为大国的和平崛起,这种潜能越来越大,制约并生产着从宏大叙述到个人叙述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关于中国形象及其象征符号的想象方式。国族话语既是一种象征符号,又是一种生产方式,两者互为前提和结果,中国越是发展,这一象征符号就越加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其所具有的生产潜能就越大,中国所具有的文化软实力就更加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马宏伟 《创新科技》2014,(23):36-37
唐代体育文化绚丽多姿、博大精深,堪称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粹。至于唐代体育文化在中国体育史上的地位,则色彩浓重,可用“空前发展”四个字来概括。本文辩证地考察了唐代体育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及衰落原因,旨在以史为鉴给当代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影响了中国文学数千年。古老的香文化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香文化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并在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徐卓 《科技信息》2009,(30):360-360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将意象作为核心概念,将文化融入进去,认为意象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经验决定的,意象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功夫熊猫》为例,浅析文化意象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相似文献   

17.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意象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对文化意象的译介问题,就是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问题。通过丰富的实例,首先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失落的原因及表现,然后提出在文化意象传递问题上不容忽视的两点:译者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和立场;读者在文化发展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必须把自己看作一个致力于促进世界精神交流的中间人,本着文化交流与建设的目的去认识分析文化意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正确的翻译立场出发,处理好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贺芳 《科技信息》2008,(23):201-201
语境的理解是否恰当,影响着文学翻译的质量。本文试从文化语境中的礼俗文化,典籍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这四个角度分析其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