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农兵”文学之首的工业小说并没有获得如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足发展和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有二:一、作为国家领导者的工人阶级,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使得工业小说总体置身于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语境中,难免呆板、僵化。二、作家自身经验的缺乏也是导致工业小说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小说的"兴起"给女性作家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声音的机遇,但由于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话语权威,她们必须借用男性中心的律法和规约,通过贴近主导话语权威的方式,从内部颠覆其权力机制,从而呼出自己的声音,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威。奥斯丁正是这样一位作家,她通过变换写作策略的方式,巧妙地采用某些间接的、迂回的写作策略和技巧,从而合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威,奠定她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合作化题材小说中的情爱叙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当时主流政治话语的强力规训下,情爱叙事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儿女情"被革命、阶级话语深深地压抑和遮蔽了,而呈现出来的乃是两种最为典型的"志同道不合"式与"志同道合"式的情爱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4.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鲜明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在白族作家张长的小说《空谷兰》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叙述力量,它影响了张长对叙述标记及其内涵的设计,促成了小说"架桥"意象及其内涵的设置,并决定了小说最后的结局。正是这种浓郁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篇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女性意识是很难界定的。20世纪西方的女性主义者明智地承认,一些女性作家的笔力和叙事话语不一定就能代表女性世界的呼声,而在杰出的男性作家笔下,却能显现出女性的情怀与爱心。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就敢于超越“天使或魔鬼“的传统偏见,真正吐露出西方一代女性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家对<不能走那一条路>主题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了<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到<艳阳天>的写作.在整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机制的规训下,作家们都力图把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冲突纳入两条路线斗争的叙事规范中,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也就在单一主题的表现中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阿袁小说以华丽的文笔、独特的选材、细腻的心理描写强势闯入读者视野,并获多项大奖,其小说风格有古典之美,有张爱玲小说的味道,属于学院派作家的谱系。本文以叙事学原理来分析阿袁小说的视角、结构、话语和风格等。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与作用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逐渐显示出纵欲主义的欲望话语叙述模式,作为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话语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也是欲望话语叙述逐渐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时代背景、作家的文化心理构成、文化审美品格以及作家的性意识四个方面对造成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纵欲主义欲望观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9.
凌叔华是新月派作家中的小说圣手。早在三十年代已有“闺秀派”之称。其作品娴静温婉、幽雅含蓄,具有淑女风范。本文试图从作家看取生活的角度、叙述的话语方式、叙事风格、结构艺术等方面展开评述,力图解读凌叔华的小说风貌。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小说在叙述策略上完成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型。其原因是:一、学社会功利性的淡化;二、美学观念的变迁;三、叙事话语的位移。其结果是:一、促成了新时期学格化;二、带来了新时期小说哲理色彩的增强;三、对古典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女作家张爱玲书写女性欲望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书写女性对现实、功利婚姻的追求;二、曲折、含蓄的性爱描写方式;三、文本的非自传色彩。同时作家在书写中反映出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并表现出苍凉、绝望的心境和对女性命运的深邃、执著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Canadian early realistic novels are always about the pioneer farming in the West. Grove is the first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The social milieu and dramatic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d Grove's worldviews greatly. He bought a cultured and philosophical mind to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Western prairie and his works have lasting influence in Canadian literary field. The thesis intended to explore Grove's insightful thoughts on pioneers' survival predicament and focused on the tragic themes of his prairie trilo...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文本中,对话往往承载着人物形象塑造和代替叙事的功能,是作家着力刻画的重要内容。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思维,铁凝对小说传统对话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解构,有的隐去了言说者或倾听者,有的屏蔽了一方的话语,有的则改变了书写形式。这种突破有效地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获得较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柯岩是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在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等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坚毅的信念、纯真的童心、圣洁的心灵、美好的追求和诗意的哲理。她的儿童诗创作充满童真、童趣和童韵;她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对下一代的无限关爱,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她的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哲理性和感召性等独特品性;她的散文蕴涵和散发着深层的诗意与诗魂,她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影响着年轻一代。  相似文献   

15.
藏族厚重的历史与民间文化深刻影响着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写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代文明和本土民族文化的双重语境中,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写作日益呈现出某种混杂性,生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性女性话语。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本土化书写主要体现在藏族女性生命历程与藏民族文化记忆之间的互动、藏民族民间习俗的性别内蕴以及在现代化浪潮中藏族女性基于本土文化的多样抉择等方面,显示出当代藏族女作家对女性民族历史、女性主体重构的努力以及对本土民族文化女性化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心灵毒害,在处理这一主题时,莫里森选用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本文以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为基础,从镶嵌结构,人称叙述变化,视角转换等方面分析《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特色,从其多元叙述话语模式中,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犹太小说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辛格是美国犹太小说的代表作家。文章从小说主题及小说中的文化超越等角度对辛格小说进行剖析,发掘出美国犹太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流散性、顺从性与反叛性以及对人类命运思考和探索中的虚妄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德国大作家克莱斯特的小说总是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字里行间充满着现实的批判精神,其锋利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细读其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能观察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当时的女性在父权社会、宗教教会制度及种族斗争等多重矛盾下的抗争与呐喊。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说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书写着作家一生的苦难、辛酸和生命意识的解读。她的作品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生”“死”体现的是一种枯索麻木的状态和对生命的冷漠、残酷。其作品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女性的生命意识影射着作家悲观的厌世情绪和对生命乐观的凄凉。虽然其小说有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但其过于散碎的结构和近乎失真的描写亦是不可忽视的瑕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