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把握聚落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是优化聚落空间格局、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文章以岩性及2000、2010、2020年3期西秀区屯堡聚落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规模等级模型、扩张强度指数等方法,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分区下屯堡聚落的分布、规模、扩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如下:1)20年来,总面积上,纯喀屯堡聚落>亚喀屯堡聚落>非喀屯堡聚落;平均面积上,纯喀屯堡聚落>非喀屯堡聚落>亚喀屯堡聚落。2)整体而言,非喀屯堡聚落整体的规模等级相对较高,纯喀屯堡聚落次之,亚喀屯堡聚落的规模等级整体较差。3)纯喀屯堡聚落扩张强度最大、速度最快,非喀屯堡聚落次之,亚喀屯堡聚落扩张速度最缓慢。研究发现纯喀屯堡聚落发展较好,非喀屯堡聚落次之,亚喀屯堡聚落较差,简要分析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屯堡聚落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沈万三在天龙屯堡被沈氏家族作为祖先神加以祭供,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都有隆重的祭典。屯堡旅游开发后,正月初五当天村落举行抬神轿活动,兴建"中华财神万三祠",突显了沈万三财神的功能。随着外来商业资本逐步占据旅游开发的主导地位,开发商与地域社会间的矛盾日渐加深。以沈氏家族为代表的当地民众与原生活区相隔离,被迁移在村落之外,民俗本身的魅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因此受到冲击而渐行消退。  相似文献   

3.
将贵州屯堡山歌与布依族山歌进行比较,对屯堡山歌的发生、题材内容及特征、演唱方式及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析,认识屯堡山歌的独特风貌,促进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贵州屯堡建筑的田野考察,剖析了屯堡建筑的特色构成,结果表明屯堡建筑独具特色以及相应的遗产保护价值.针对当前对屯堡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科学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建筑,续接传统的一切有生命力的因子,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促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屯堡建筑走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安顺屯堡"小孃孃"为例,探讨亲属称谓在旅游开发中作为连接主/客、进行好客表达的符号介质的品性,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旅游开发过程中亲属称谓制度的资本化现象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亲属称谓被作为表达好客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往往带有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并隐含着性别、权力等话语色彩。  相似文献   

6.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路径:"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论述了政府、屯堡居民、学术界、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中所应有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云山屯是云峰八寨中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屯堡村寨.云山屯的各类型的民居及民居组合,都共同体现着防御性、军事性的屯堡特色,如石墙、合院、雕楼、眼孔、迷巷等等.所有建筑主体无不带有本土地域建筑特色.为了云山屯内历史遗迹的保存和风貌的完整性,屯堡应从整体风貌;传统民居;传统公建及环境;屯堡空间格局;建筑功能;历史环境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几方面进行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将屯堡社区看成一个社会大文本,寻找各种社会力量和文化事象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含义。借助文学研究的叙事学话语,从"语境——屯堡叙事的时空开端和性质定位";"摹仿说——屯堡社区经济生存方式的决定影响";"互文性——以‘文本间性’联系的屯堡文化事象"和"艺术想象——作为屯堡文本华彩乐章的地戏"四个方面,指出屯堡文本符号化空间的关键词与核心句法。  相似文献   

10.
贵州安顺的屯堡乡民来自明朝调自中原及江南的屯兵,由于当地的地理地貌与屯堡先民的使命相合,所承载文化得以在区内封闭生存,彼此的认同亦得到强化,进而导致屯堡内通婚。区内各种组织繁多,其功能在于扩展核心家庭的文化及社会关系的构建。有不同于其他农村地区的发达的社区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独特案例。  相似文献   

11.
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追溯表明: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区别特征主要体现在调值及入声的归并上.屯堡方言阴平调值是中平调33,是明代汉移民语音的底层;周边方言的高平调55,是清代汉移民语音叠置覆盖的结果;其余方言的次高平调44,则大多是中平调受到高平调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入声归并上,屯堡方言全浊入声归阳平是填补舒声空位的结果,这与周边方言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而其次浊声母和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平,这属于明代汉移民语音中的底层成分;周边方言乃至西南官话中这些字归阳平,则是清代汉移民语言对该方言进行重叠覆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359例(男为145例,女为214例)屯堡人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屯堡人卷舌率为71.31%,叠舌率为21.17%,翻舌率为29.25%,尖舌率为61.00%,三叶舌率为5.85%.除翻舌外,其他4种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我国其他族群相比,屯堡人的卷舌率、翻舌率属中等水平,尖舌率和三叶舌率属偏低水平,叠舌率较高.(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屯堡人的舌运动类型与江苏汉族最为接近.(4)卷舌与翻舌、三叶舌以及叠舌与翻舌、尖舌彼此间存在相关,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卷舌基因与三叶舌基因、叠舌基因与翻舌基因、叠舌基因与尖舌基因之间分别存在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屯堡人作为明清时期军屯、商屯、民屯汉人移民的后裔 ,几百年来虽然长期生活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却以特殊的文化策略强烈地保持着明代江南地区的文化传统 ,凸显出自己的文化品格 ,成为西南汉族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族群岛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旅游对民族社区居民民族认同形成机制并构建影响测量量表的基础上,以贵州省上郎德苗寨、西江苗寨、天龙屯堡和镇山布依寨为典型民族旅游社区,基于民族认同形成状态差异的视角,对旅游发展影响下的不同类型民族旅游社区居民民族认同程度进行测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民族旅游发展影响的本民族社区居民族群感情及其民族心理的趋同化程度,将再次激发社区居民对自身民族知觉、身份、态度与行为的民族认同探求和民族认同承诺.旅游对复兴初期家庭主导型镇山布依寨、发展期社区主导型上郎德苗寨、停滞期企业主导型天龙屯堡和巩固期政府主导型西江苗寨居民民族认同影响类型依次划分为认同分散、认同排斥、认同延缓和认同获得.  相似文献   

15.
屯堡文化滥觞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即民间所谓"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明初,在大明军队征服西南以后,朝廷为长治久安,令大军就地屯戍,并从中原、湖广和江淮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黔中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们既执著地保留其先民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省安顺市调查了507例成年屯堡人(男251例,女256例)的13项体质指标,并与我国10个北亚类型族群、9个南亚类型族群及8个汉族族群的体质特征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屯堡人的体质特征进行讨论.结果显示,男性群体中,屯堡人与僜人和布依族的体质特征最为接近,这3个族群的PCⅠ值和PCⅡ值均较小,表现为身材矮小,头面部狭窄,鼻部和口部较窄,鼻高值小;女性群体中,屯堡人也与僜人和布依族的体质特征最接近,但其PCⅠ值与一部分中国南亚类型族群(克木人、仡佬族、水族等)较为接近,PCⅡ值与北亚类型族群及江苏汉族、安徽汉族接近.总的来看,一方面,屯堡人的头面部特征相对稳定,较多地保留了北亚类型族群和汉族的特征;另一方面,受南方族群基因交流和生存环境的影响,屯堡人身材矮小而且头面部变窄,较多地体现了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观察了云山屯建筑物现状,分析了屯堡和民居建筑物的布局与特色,探讨了云山屯建设与保护措施,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云山屯建设与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城镇居民短期旅游行为特征及决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安市城镇居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调查数据,对西安市城镇居民旅游者短期旅游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旅游动机、旅游产品偏好、旅游信息来源以及旅游同伴、旅游地、旅游时间及出游时间、交通工具、旅游住宿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安市居民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作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西安市居民进行短期旅游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状态、旅游时间和经济条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开发短期旅游市场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利用洞穴滴水指标探究石漠化环境变化状况,对安顺地区云峰屯堡2个洞穴的16个滴水点进行为期1 a的连续监测。通过现场监测获得数据,用空间变化规律类比时间变化,结合前期1 a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灰质白云岩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滴率、电导率、pH和Ca~(2+)可以初步用于判别石漠化程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滴水pH可能并不存在"雨季高,旱季低"的反常特征,其季节变化特征不能指示石漠化环境;滴率变大、pH减小均反映了云峰屯堡地区石漠化程度在逐渐加剧,电导率与Ca~(2+)含量的增加则表明强降雨和农业活动加剧水土流失而导致石漠化程度趋于严重;滴水的部分理化指标或可作为地表环境的地下监测指标,为进一步明确滴水信息与地表石漠化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长时期监测。  相似文献   

20.
李雪  熊康宁 《科技信息》2013,(1):159-160,184
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类型多。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我国喀斯特旅游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喀斯特旅游开发、喀斯特生态旅游、喀斯特旅游扶贫、喀斯特旅游文化等,分析探讨了我国喀斯特旅游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