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凝土强度是结构设计中控制的主要指标,其数值决定于水灰比、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量、外加剂用量等多种因素,常规计算混凝土强度的公式因个人理解的不同而各异,一种仿生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文中尝试用人工神经网络对16种配比的混凝土进行28d强度预测,结果表明此模型的可靠度很高,可以用以优化混凝土的试配,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扩展混凝土矿物掺加料的种类和掺量,优化配比了双掺陶瓷砖抛光废粉及粗粉煤灰混凝土(PFC),矿物总掺量为0~60%.对比分析了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减水剂用量等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混凝土的3d、7d及28d强度.研究表明,优化配比下,不同掺量的复掺矿物混凝土(PFC),均可达到预期的工作性控制目标.50%掺量时,各龄期强度可较普通混凝土提高50%左右;60%掺量时,类似工作性的混凝土可降低水泥用量24%以上,研究可为陶瓷抛光废粉和粗粉煤灰用于混凝土提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混凝土单个试件抗折强度的预测精度,分析了弯曲应力下变形曲线和弯曲比例极限的特性,阐述了基于弯曲比例极限预测单个试件抗折强度的原理和方法.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在比例极限荷载处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的特征,在不破坏试件的前提下,对试件进行逐级加载至比弯曲比例极限荷载大1~2kN,根据应变增量的变化可确定该试件的弯曲比例极限荷载,且该试验不会对试件造成损伤.相同配合比混凝土的弯曲比例极限基本为常数且其变异性比抗折强度小,同配合比混凝土的弯曲比例极限平均值可作为每个试件弯曲比例极限的预估值,将弯曲比例极限荷载除以比例极限平均值即可预估试件的抗折强度.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单个试件抗折强度的预测精度,可用于预测弯曲疲劳试件的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4.
拌制混凝土活性水的制备装置本装置涉及水处理装置,它主要用于建筑业混凝土的制备和混凝土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建筑用的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和水按适当的配比,经拌和、成型、硬化而制成的人造石材.在水泥、砂子、石子等材料的性质及其配比不变的情况下,水的性...  相似文献   

5.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密实混凝土具有优异的工作性能,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配比数学模型.为此,在自密实混凝土配比试验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自密实混凝土性能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是可行的,能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应用光纤传感器技术测量混凝土收缩的实验方法,并用该方法测量了混凝土配比中的水泥浆体积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实验配制了固定设计强度、无减水剂影响的高、中、低水泥浆体积比配比的混凝土试件,成功应用新测量方法作了长达3.5年的混凝土收缩测量。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具备高度的可重复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并证明了采用低水泥浆量的混凝土配比可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值,为从源头上降低混凝土收缩、缓解混凝土开裂及由其导致的钢筋锈蚀、渗漏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提供了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13根外加剂的密闭混凝土试件的徐变试验研究, 其中9根为徐变试件, 4根为收缩试件. 试验结果与ACI-209R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 二者规律吻合较好, ACI-209R模型基本可用于有外加剂的密闭混凝土的徐变的预测. 利用回归分析, 对ACI-209R的模型进行了修正, 可得出更精确的计算结果. 同时, 对不同应力强度比对相同试件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提出了考虑应力强度比影响的徐变公式.  相似文献   

8.
陈秀莲 《海峡科学》2011,(11):22-23,25
假设标准养护28d混凝土强度、加速养护混凝土强度服从正态分布,由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的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可推算出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并用其作为混凝土质量控制图的参数,制作控制图以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进行了低温下的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灌浆混凝土的试件配制与抗压强度试验,通过比较不同配比、不同掺量外加剂的试件抗压强度,找出用于满足战时抢修强度要求的混凝土各成分配合比。  相似文献   

10.
纤维筋增强混凝土材料的界面黏结强度是评价其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现有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建立了292组FRP筋混凝土拉拔试验的数据库,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FRP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进行预测.数据库被随机分成两个数据集,其中242组数据用于训练,50组数据用于仿真预测.利用反向传播算法训练了一个3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输入层包括7个参数:FRP筋类型、表面形式、FRP筋直径、锚固长度、破坏模式、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归一化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输出层为FRP筋与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和泛化能力,预测误差较小.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众多FRP筋与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因素,给出精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复合混凝土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有的需要抗压强度大于60MPa。如果用常规配比和技术,要达到60MPa的抗压强度,水泥用量需600kg/m~3以上,水灰比需在0.25~0.35之间,但这样的混凝土材料和易性不佳。若用粒化高炉矿渣和粉煤灰,虽可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和易性,但效果仍不够理想。 本发明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粉煤灰和粒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混凝土疲劳试验,总结并验证了疲劳荷载下混凝土变形的一般规律:三阶段演变规律和第2阶段临界应变的不变性。讨论了上述规律的使用条件,其中三阶段演变规律属于普遍规律,与混凝土强度以及荷载形式无关;第2阶段临界应变的不变性只适用于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材料,但与加载历史无关。基于上述变形规律提出计算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公式,该公式可用于预测现役混凝土结构的剩余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3.
神经网络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建立神经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BP网络模型,预测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多种混凝土强度,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数据,传统的鲍罗米经验公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方法由于综合考虑了混凝土强度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实现非线性关系,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混凝土性能预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再生混凝土技术是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收集再生混凝土氯离子侵蚀试验和碳化试验的数据,将材料信息和试验环境信息作为输入参数,采用电通量和碳化深度分别量化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和抗碳化性能,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强度、耐久性和成本作为优化目标,结合 NSGA-Ⅱ算法和优劣解距离法提出再生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结果表明:梯度提升树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则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预测表现较好;采用提出的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获得了满足耐久性和力学性能要求的低成本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建议值,可用于指导施工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5.
林小松  曹国娥 《河南科学》2002,20(6):649-652
在磨细矿渣高强混凝土基体中掺入几种异形钢纤维配制出钢纤维高强混凝土 ;对不同外形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 ;试验表明 :增大两个端部的钢纤维较之改变轴线形状和变截面两者增强效益更优 ,钢纤维混凝土的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比比素混凝土的低 10 %左右 ;文中指出由基体混凝土强度预测钢纤维混凝土强度的现有公式不适用于描述钢纤维对高强与超高强混凝土的增强规律 ,并根据试验结果对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探讨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普通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基础上,选取混凝土配料中7个因素作为输入值,混凝土28d强度作为输出值建立了混凝土强度预测的BP网络模型;讨论模型的学习样本、网络参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从而选出最佳网络参数配置,并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在旧混凝土路面修补的情况,并在分析配比试验强度的基础上,通过某工程实例,证实钢纤维混凝土实际应用于旧混凝土路面修补工程的可行性。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混凝土材料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以及强度等级,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耗,从混凝土双掺技术出发,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参合物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预测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矿物掺量对混凝土强度有重要影响,可根据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掺杂物对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韩可华  宋坤  崔占辉 《燕山大学学报》2007,31(5):449-451,460
泵送混凝土是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先进技术,用于混凝土施工中远距离水平运输和高层垂直运输,但其在应用中也反映出一些早期强度低、收缩大、振动后易离析等弊端。本文研究了泵送混凝土中外掺石子的施工工艺,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避免干缩裂缝的发生及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多功能三轴混凝土试验系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制了一套进行三轴应力下混凝土变形与强度试验装置系统。该系统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荷载控制,也可用于变形控制;可进行不同应力比下的平面应力、平面应变及一般三轴受压和三轴受拉加载下的变形与强度试验;适应多种试件尺寸,最大试件尺寸可达到 lm;吨位较大,每向最大压力为2000 kN,最大拉力为 500 kN,并具有钢刷加载装置。数据采集处理全部由计算机实现,可采集到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试验精度与效率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