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的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它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具体化.本着揭露、批判、细究和穷尽的目的,桑塔格考察了对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阐释以及借用疾病对世界的阐释过程,即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心理评判、政治压迫的过程,揭示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  相似文献   

2.
《关雎》作为《国风》之始,它随着《诗》的政教化,从民间歌诗上升为儒家进行政治教化的典范篇章.但是这一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政教化与它自身的阐释空间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密切关联.它的政教化有一个颇为清晰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传统训诂不仅要解释古代文献的语言,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对古代文献中所蕴含的意旨或叉理进行新的阐释,以求通经致用,同时也使得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文化传统能够融入新的时代并得到新的发展.训诂学家在对古代文献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哲学思考、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等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可以说,古代的训诂大师们,他们的终极任务在于"解释"世界.综观中国古代哲学史,似乎可以这么认为:先秦时代创造了中国的元典哲学,而汉代以降主要是通过借助对先秦元典哲学文献的阐释来创立新说,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评价是科学技术研发、创新乃至应用的必经过程.科技评价具有效果衡量、趋势预测、前景导向等作用.现今社会,国家越发重视科技兴国,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因而有必要在分配支持科技工作资源和资金时进行科技评价.从哲学上阐释,科技评价主要具有"经验的、接近真理的、检验的、全面的、比较的、自然的"等六大原则.文章围绕科技评价的这六大原则展开阐释,探讨科技评价的哲学标准和评判维度,以期为科技评价的现实工作提供思想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翻译就是转达原语信息,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其服务对象是译语读者.在美学作用占次要地位的语用性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意义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意义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本文从语境、语篇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论述了有关意义的问题,然后讨论了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阐释就是翻译.译者只有正确阐释原文的意义,才能把它正确地转达给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译者是沟通原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具有阐释性的本质,译作的外显化现象正是阐释的结果.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外显化现象和造成外显化常常采用的翻译策略来试图找出其存在的主要因素.外显化是一种译语取向,它是受使译语读者明了并接受原语文化这一目的所驱使的.  相似文献   

7.
斯坦利.费什论证“文学是阐释的成品而非阐释的制造者,是阐释者或读者创造了文学”的过程中,因为论证依据的特殊,论证维度的单一,使其论证策略呈现谬误。  相似文献   

8.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家斯坦蚋的阐释翻译理论,从文学阐释学视角提出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并借助这四个翻译过程他认为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再到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