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返修巷道时,应根据松动圈的发展特点,科学地、客观地设计支护方案。本文结合我矿三条巷道返修后的变形比较,从而证实了锚杆支护在我矿巷修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
复杂应力条件下软岩巷道的返修支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魏家地煤矿1070巷道返修工程,分析了复杂应力条件下软岩巷道破坏机理.研究表明,导致1070巷道出现顶板下沉量大、底板严重膨胀、两帮位移大的主要原因是巷道埋深大,构造应力高,采空区矿山压力显现显著.确定锚注锚网联合支护作为1070巷道返修方案.监测结果表明,1070的返修支护方案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复杂条件下煤矿巷道返修支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魏家地煤矿二号石门西下水仓返修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勘察、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与监测等手段研究了复杂条件下煤矿大巷返修支护技术,提出了用于复杂条件下煤矿大巷返修的留设柔垫层让压联合支护技术.现场试验与监测研究表明,锚注以及留设柔垫层让压联合支护可限制围岩的变形,提高围岩支护体的共同承载能力,巷道返修支护方案设计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吕龙海 《科技信息》2010,(23):J0022-J0024
对于全岩大断面峒室,其支护形式应首选锚网喷支护,成本低、施工易、效果佳;但在大埋深高应力条件下,实践证明单纯依靠锚网喷支护难以维持巷道的长期稳定、不遭破坏,而返修时若支护方式选择不当,势必造成修后再坏,多次返修,且重复破坏的峒室围岩更加松散,松动圈持续扩大,很难再采用单一支护方式进行再次有效修复。我矿在返修-550泵房时,经多次分析论证,采用了"锚网喷索梁注"综合复修加固技术,效果明显,修后经数月设点观测,未发现明显变形,从而有效保证了该峒室的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应用现场测试技术对深部返修巷道矿压显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返修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与新开掘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有明显的不同。返修巷道围岩变形一般存在变形增长期和变形稳定期。在围岩变形增长期中,围岩变形增长幅度小,增长期长。由此可为深部返修巷道支护参数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钻孔窥视测试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魏家地煤矿二号石门的破坏规律,得到二号石门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高应力、软弱围岩、断层、埋深和采动的影响.给出了二号石门包含的全岩、上岩下煤、全煤及上煤下岩等4个特征段的破坏规律.提出了留设柔垫层让压联合返修支护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返修后巷道的变形控制始终在允许范围内,返修支护技术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月亮田矿南三采区主要巷道返修量大,本文主要以月亮田矿南三轨道下山注浆加固施工工程应用实践为例,叙述了南三采区主要巷道巷修支护施工实施注浆加固后大大延长了巷道使用周期,明显减小了巷道返修量,取得了显著的安全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金川深部巷道底臌形成过程以及支护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运用声波单孔探测法,使用水做耦合剂,对巷道围岩松动圈进行测试。根据测出的深度-孔深曲线和各测孔漏水情况得出3个断面松动圈厚度以及围岩破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初次支护设计对围岩松动圈有重要影响,巷道开挖支护一段时间后,松动圈厚度趋于稳定,返修后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不会有很大变化。巷道顶板和底角的围岩松动圈比两帮的厚,特别是底角处的松动圈较厚,在巷道两帮传递的集中应力的作用下,易发生破碎与移动,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使用锚索或者长度大于2.5 m的锚杆支护顶底角,对于延长巷道使用期限、减少返修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仲英 《科技信息》2012,(3):529-529,522
在处理巷道大面积冒顶区时,葛泉矿巷修队大胆采用锚网、锚索联合支护技术代替传统的木垛充填下棚式支护技术,成功处理了两处大面积的冒顶区,结果显示:不仅支护成本低、巷道抗动压效果明显,而且杜绝了巷道的后期返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陕北某煤矿主采煤层2,4层煤为浅埋近距离煤层。为满足生产要求,1402运输顺槽需进行返修支护,由于受上部2层煤采空区影响,巷道部分顶板已经冒落失稳,支护困难。文中应用FLAC模拟软件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引起的应力变化,结合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运用锚索与托梁联合支护下浅埋近距离煤层运输顺槽围岩变形规律。现场试验表明:返修支护方案是可行的,保证了运输顺槽巷道围岩的稳定,满足了该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提出的锚索与工字钢联合支护技术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青龙 《科技信息》2009,(36):236-236
四十多年来我矿在巷道掘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为新井的开发和我矿的煤炭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结合我矿上水平3#煤和下水平9#煤掘进过程中采用的临时支护方法,简单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2.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淑村矿-450m水平原东翼三条大巷处于174102、172102工作面和174104、172104工作面中间的孤岛保护煤柱下方,三条大巷均采用锚网索喷支护、局部穿煤段采用U36支架加锚网喷联合支护,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巷道变形破坏严重,虽已加强支护并返修多次,但巷道围岩变形仍严重,无法保证正常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3.
巷道支护理论的研究一直是井巷围岩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金川矿山工程出现了前掘后返的严重问题,返修费用逐年升高。根据三耦合支护理论、早强支护理论,结合金川矿山现实,研究在支护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双层锚网喷两次强化成巷技术"调整为"双层改单层锚网喷支护工艺技术"。满足支护体在强度、刚度及结构方面的三耦合支护要求,解决新奥法初次支护柔性大、刚性小不能限制过量让压或有害变形这一支护的技术难题,从根本上控制巷道变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大水头矿井井底水仓的工程环境,探讨了该水仓两度严重失稳破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高应力破碎带中应加大巷道支护刚度并使全断面准等强度的返修支护原则。百余米工程实践证明设计的支护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  相似文献   

15.
姚鑫 《科技资讯》2014,(15):93-93
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矿井的开挖深度在不断增加,深部找矿和采矿也已经逐渐成为了采矿行业的主要方向之一,而随着矿井深度的不断加深,由于矿压的不断增强,很多的岩体在深部转化成了具有很强的高应力的软岩,软岩的出现使得巷道支护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很多的巷道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是安全隐患,需要进行重新或是多次返修,不仅影响力采矿的正常进行,也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方式和技术的研究,创新当前的支护技术,更好的保证支护安全和巷道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实践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极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同煤集团四老沟矿极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对层间距为0.8~2.0 m下分层巷道采用双重组合支护方式,成功地维护住了巷道顶板,达到了预期的支护效果.这对极近、近距离煤层下分层掘进工作面的支护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松树镇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情况优化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设计了优化支护方案.对巷道锚杆工作阻力及巷道表面位移进行监测,对巷道围岩松动圈进行测试,研发了适合松树镇的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该成果对研究巷道锚网索支护方案优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德通 《科技资讯》2007,(17):57-58
近几年来七煤集团向阳煤矿锚固成套技术的研究,在解决大断面、破碎顶板条件下的巷道支护问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巷道支护水平和掘进效率,降低了支护成本.向阳矿的回采巷道和部分准备巷道的辅助系统采用的是从英国引进的单轨吊运输系统,其设计基础是U型钢、工字钢等棚式支护,在采用锚杆支护的巷道中,由于改进了吊具设计,该系统还是较成功地应用了以了锚杆或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巷道中,在悬吊导轨的锚杆设计中因选择了不上托板预紧,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这里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巷道开挖面的空间效应,根据弹塑性理论建立巷道围岩-支护体耦合作用模型,研究支护位置和支护体厚度与巷道位移、支护反力和围岩塑性区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最优化方法建立巷道耦合支护最优化模型,研究原岩应力、巷道断面以及支护体力学性质等因素对巷道支护方案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支护体厚度的减小及支护体离开挖面距离的增大,巷道位移和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逐渐增大,而支护反力逐渐减小;在支护体受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情况下,支护体厚度随着原岩应力的增大、巷道断面的增大以及支护体离开挖面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方珍珠 《科技资讯》2011,(13):111-111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经验的逐渐积累,各种原始巷道支护技术的快速发展.巷道的支护主要体现在空留巷的顶、底板以及图岩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和顶.底板岩性,通常采用不同的支护技术.目前采用广泛的巷道支护技术是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锚索支护、金属拱形支架支护等.本文,对巷道顶,底板岩性为泥岩时,巷道支护技术及支护要求作简要分析,并对后期维护中应注意的事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