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演进,而人类的文明也经历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探讨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科学界的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是新世纪人类文化建设的选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文化。攀枝花市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重工业移民城市,不太理想的人居环境有碍于新时期城市的发展壮大。本文从生态文化的内涵着手,认为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化来引领,且本市有建设生态文化的优势条件,所以发扬生态文化是攀枝花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生态学到生态人类学,这是文化人类学就民族文化对涉及生态问题进行探讨时又一分支学科在分野后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文化生态学还是生态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此,文章仅就该学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与狼共度》是一种生态意识关照下的动物叙事。作者法利·莫厄特通过对狼的书写以及为狼的"正名",完成了狼形象从"象征符号"到"生命的主体"的华丽转变,通过对狼与人类社会的对比,由此引发人类对于生态的的思考以及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文明产物。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建设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生态学辩证整体论的视角,将生态文化拓展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站在更加宏观、高度整合的层面,探讨生态文化价值观问题,树立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持续、美丽的终极价值目标,摒弃狭隘的"国家利己主义",抵制"生态殖民主义",期待通过文化道德的自我调节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推进人类文化的"进化"和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盖瑞·施奈德(1930-)的作品是多元文化汇聚之所。在深层生态观的整合作用下,东方文化、印第安文化、原始萨满教等多种文化意象在施奈德的作品中交织缠绕,合力构筑了一个只属于作者的生态文化世界,人与世上万物同是这一生态世界的有机构成因素。通常而言,作家作品中"他者"的意象总是易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施奈德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影响也因此在我国比较文学界得到了充分阐释。文章则通过对施奈德作品的分析,揭示其生态作品中的非中国因素,希望能借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家把万物作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从孔子的.乐山乐水",孟子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到荀子不失.万物之情",先秦儒家保留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原始生态伦理思想的样本,为现代生态伦理学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对《白鲸》中大量鲸类以及其他海洋动物的描述关注较少,这些描述似乎有许多矛盾之处,使得该小说主题变得丰富而复杂.其实,这正是作者在面对人与海洋生物冲突时的生态思考,反映了面临人类生存和动物权利冲突时,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的问题.小说的悲剧结局暗示了作者对人类在对待海洋动物时可能引起的生态问题的深深忧虑.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呢?综合多家所述,文明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造就特殊的生态文化,怒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游猎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探究怒族的原始农耕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学中所体现的怒族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继续发扬怒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怒江地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尹伟伦 《科技潮》2011,(6):32-35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要在物质层面改变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了政治报告里,足可见高层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什么叫生态文明?其内涵到底是什么意义?生态文明的历程和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什么关系?怎么看待生态恶化、生态资源和绿色GDP?迎接绿色GDP的时代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人类文明的简要历程首先谈谈人类的文明。农业文明是人类第一个文明阶段,它使人类没有保障的衣食住行能够稳定下来。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到今天,我们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样一个农耕文化,就形成了一个农业社会。就生态系统而言,这么多物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走上文化选择的分叉口,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未来的选择。《邻居罗西基》揭示一种理想的生态观和人类生存状态,再现健康的土地与人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提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生态文化批评的代表作,前者对陶渊明的历史影响、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后者则聚焦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以生态文化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研究个案。在这两部专著及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访谈中,鲁枢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观,这是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理论和依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彦林 《甘肃科技》2013,29(6):139-140
生态公益林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从需求的观点讲,就是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如果原有的经营模式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就不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但现在已完全不是这种情况。人类对林业的需求经过了原始需求、简单需求,现己进入了"现代需求"阶段。现代需求的特征是需求在总量上的迅速扩大和在结构上出现分化。现代需求的结构日趋复杂和细化,但大致可分为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两大类。经济需求又包括大径材、中径材、小径材及其他多种林产品;而生态需求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的环境)及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环境)3个类别的需求。现代需求的本质是要求林业自身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可持续经营主要是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目前,关于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少,笔者试图从哲学、林学、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初步构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海霞 《科技信息》2009,(20):I0091-I0091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力作,该作品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内部两性关系的揭示和思考,尤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使其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围绕科学技术对于自然与人的异化和父权制文化对于自然与女性的边缘化两个主题,探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作为近年来备受好评的动物小说家,其作品对于生态文化的思考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对于"正在消逝的荒野"的无奈与怀念、呼唤人与生灵的平等共存构成了黑鹤小说中基本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