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李锋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1):186-186,14
解读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我们从中感悟出孙悟空是一个不凡的人物,他热爱生活,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他历经磨炼,创新开拓;他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不辱使命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正体现了当代的人才观。孙悟空的形象在新时代对青年一代具有深刻而强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努力探求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性。一是强调孙悟空是个悲剧形象并非否定他。二是指明吴承恩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局限,又绝不能苛求他。  相似文献   

3.
牛魔王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最近研究的文章也纷纷涌现。通过立足百回本《西游记》的文本,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牛魔王的性格以及作者创作这一人物的动机的梳理和分析,牛魔王的形象应该定位为乖张礼法,自大蛮横。这与徐慧女士的观点形成了较为显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5.
杨树欣 《科技信息》2009,(25):119-120
唐僧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与孙悟空和猪八戒相比,他的研究却远远薄弱得多。专门研究唐僧的论文极少.由于角色和作者塑造人物的需要,唐僧的形象无疑不够丰满,我们在他身上甚至看不到多少佛教徒以外的特征。现以《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唐僧和西梁女王的对比看作者情色问题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与后几十回踏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在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尽一致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形象造型上,还体现在人生追求,价值观念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孙悟空角色研究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逐步拉开其文学演绎的序幕。《西游记》的成书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史,也是释、儒、道三教的融合史。在长达千年的文学演绎进程中,孙悟空的形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孙悟空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信息,解读孙悟空这一角色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对于完整地解读《西游记》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西游记》原文与作家主体相结合的角度 ,探讨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作家形象 ,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这一取经队伍乃是一个合成系统。在这个“合成”系统中 ,实现了作家自我 ,并在此基础上 ,对作家的创作心态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倍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新的理解,认为在孙悟空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尊严、至善和个体价值实现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群体、重理性的民族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开篇的石产神猴故事,源于中国的石崇拜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意蕴灌注于《西游记》全书。孙悟空形象是渗透了中国石崇拜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代石头崇拜观念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就《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出生求长生及其取经经历设计,探讨了佛与道,分别从本心上和方法上教化孙悟空,佛道兼修方能养育人才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更客观的理解和研究其他作品中的佛与道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主客二分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浮士德》和《西游记》,一西一中,有着各自文化土壤的痕迹。浮士德作为完整的人是主客二分的人物形象,而孙悟空作为半人半妖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浮士德》中体现个体本位观念的故事情节有着主客二分的影子,而彰显集体本位观念的《西游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艺术地再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现实,父系家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必然会投影到小说中。孙悟空偏爱以具有母权遗留的“外公”而非代表父权的“爷爷”作为自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秉承“知母不知父”神话。母系、父系两种社会家族家长制的影响,“舅权”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吴承恩特殊的生活经历,可以阐释“孙外公”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沙和尚未被贬下天宫时是天宫的"卷帘大将",从史书上来看,这个"卷帘大将"只在明王朝朱元璋时期存在过,当下说"卷帘大将"在唐朝出现过没有依据。而《西游记》中玉皇大帝"自幼修持",此"修持"是一个佛教(道教)用语,而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自幼出家为僧,从这方面的联系看,玉皇大帝及唐太宗身上有朱元璋的影子。"卷帘大将"的出现可以证明《西游记》不会是元代邱处机所作。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做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关于它的阐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的引入,为我们解读《西游记》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西游记》在现实的取经故事的不断演变过程中,从述圣颂佛发展到对生命、人生哲理的探讨;从对个人奋斗历险的记述扩展成为对于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悲剧命运的概括;从对佛教救世的迷信宣教演化成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的诅咒和透过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现出来的对现实人生的绝望情绪的宣泄。是作者用喜剧的手法写出的悲剧的故事,是生存意识的戏谑化书写。  相似文献   

16.
作者已发表文章认为,今本《西游记》之祖本《西游记(平话)》,系全真教创始人之一丘处机麾下道士史志经等人所撰。现进而从明代道教秘史等若干方面认定,今本《西游记》定稿人也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其中阎希言(阎蓬头)师徒可能性最大,因此,《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相似文献   

17.
四百年《西游记》作者问题论争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问世时是一部未署名的作品,当时即有多种猜测,明清问“邱长春作”说曾流行一时,至今仍有信从者;近世“吴承恩作”说几定于一尊,却是因证据薄弱。不断受到质疑和否定,不时有新说包括新的猜测与主张提出,使这一问题在《西游记》研究中日益突出。本文综述古今有关《西游记》作者各种主张与猜测为十一题十说。诸家根本分歧只在“出今天潢何侯之国”、“邱长春”、“吴承恩”、“李春芳”、“陈元之”等五说之问。  相似文献   

18.
由于《西游记》在明清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表现三教归一思想的、具有深奥哲理的小说,同时兼具对人心与世道的讽刺,故而明末至清初现存《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均在阐述哲理上大下功夫,并结合续作者所处的时代,大量甚至是通篇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为西游故事的继续开辟了多维的走向和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