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3.
刘福政 《科技信息》2007,(13):50-51
张爱玲的小说中,作者不仅将宗法社会男性“伟岸”正统的肉体之身描述成发育不全、肢体残疾的身体障碍,贬抑为没有生命意义的行尸走肉,而且还将宗法社会赋予男性正统的精神身份贬斥为狂嫖滥赌、昏聩丑陋、猥琐无能的精神残废。作者通过对男性外貌、形体动作、语言等的怪异书写,鲜活的刻画出了一批丑陋、委顿、可笑、粗鄙、庸俗、浮浪的男性形象,张扬着作家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5.
最能体现巴金制度文化反思追求的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巴金家族文化反思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大家庭与普通小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的不同反思上;相比而言,巴金更注重对封建大家庭的剖析,巴金小说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式书写主要反应在专制的家长、受害的子孙、难处的婆媳、为奴的女性等四类人物形象上。巴金控诉封建大家庭,但却流露了对普通小家庭的眷恋。巴金小说在主题与题材上一直选择父子两代新旧势力冲突的家庭描写,但又与鲁迅、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等人对家的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充溢着一群身残志衰的丑陋男性——他们身体残疾、精神残障。作不仅将宗法社会男性“伟岸”正统的肉体之身描述成发育不全、肢体残疾的身体障碍,贬抑为没有生命意义的行尸走肉,而且还将宗法社会赋予男性正统的精神身分贬斥为狂嫖滥赌博、昏聩丑陋、猥琐无能的精神残废。这样的书写策略体现了张爱玲意在颠覆男性霸权、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主体,男性一般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对这些居于从属地位的男性多从批判的角度进行描写,这种批判意识的形成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又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1911年发表了《家》;时隔22年,中国也发表了一部同名小说,那就是巴金的《家》。两部《家》讲述的都是家族如何走向衰亡,逐渐分崩离析的故事,都是“旧家庭的历史”。同名同题小说在中日作家的笔下并不多见,但岛崎与巴金却还有《春》、《新生》...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小说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压抑焦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男性的放逐与女性的迷失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生存在特殊时代和家庭背景中的张爱玲不断追求和超越自我基本需要,最终形成超越自我实现型人格。在文学创作中贯穿着超越自我实现者独有的悲剧意识,通过对女性和人性的解构和审视,绽放出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巴金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意向更加多元的新阶段。21世纪对巴金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个持续不衰的话题;有关巴金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集中于他的《家》、《寒夜》、《憩园》等作品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家》、《寒夜》等小说引发的对巴金家族小说的关注是研究的新热点;对巴金散文创作尤其是《随想录》的关注依旧是巴金散文研究的重点;新世纪的巴金研究对创作主体的思想、人格结构、内涵及其意识、道德观、文艺观的方面投入不少关注;还有不少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巴金作品,所取得的成果颇有深意。但巴金研究在新世纪也存在着薄弱点。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以内囿于家庭婚姻关系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以嘲讽与悲悯共生的叙述立场表现了女性在母性与其个体利益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从而揭示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生态中的女性的存在状态.这种对母爱的独特认知和解构来源于张爱玲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物符号作为广告创意和设计的表现元素,成为提高广告记忆和识别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与定位问题并没引起过多的深究.从广告学角度仔细考察男性形象在广告中的表现和演化,深究其变迁原因,解决如何塑造广告中男性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我国男性对瑜伽运动认识的误区及练习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在男性中推广瑜伽的现实意义,鼓励更多的男性在社会的压力之下,通过瑜伽进行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叙事语言是构成小说的关键,也是作者写作风格的具体彰显。张爱玲从结构上的回环语句开始,叙述《小团圆》的故事,深远的意象、犀利的反讽和语句的言有意而意无穷等构成了小说的华美乐章。解构这些语言现象是对张爱玲语言风格的一种忠实还原。  相似文献   

17.
《家》是巴金代表作之一,自从三十年代初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研究者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加以评析、研究。关于《家》,巴金曾说过,“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基于这创作目的,作者倾注到作品中的感情是强烈的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巴金那如燃烧了般的激情化作团团怒火,向他的“敌人”——“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发出猛烈的进攻。正因为如此,历年来,研究者多是顺着这一思路,把评论的视角放在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扼杀,对弱者(尤其是女性)的戕害上。诚然,《家》中所描绘的那如牢狱一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历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  相似文献   

18.
巴金的《家》,是反对封建、赞美民主、歌颂青春的进行曲和颂歌,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第一曲,也是作者心爱之品。它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尤其是青年爱不释手,最喜阅读。《家》不但选作大专学校的教材,不断搬上银幕和荧屏,而且翻译为外文,在国内外上演,称誉甚高。据悉最近《激流三部曲》又拍摄为电视连续剧。读者为什么这样喜爱《家》呢?巴金自己曾说过:“我在多数作品里,也曾给读者指出崇高的理想,歌颂高尚的情操,说崇高、说高尚也许近于夸大,但至少总不是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对"寻找男子汉"--这一曾经作为新时期初期文坛对女性文学主题的概括性话语进行再度阐释,进而对整个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品格进行重新观照和解释.文章认为,"寻找男子汉"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在表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而是通过对男子汉形象的塑造,解构过去人们所持有的"男性本位的创造神话",以女性独特的话语来言说和书写世界,从而摆脱"被造"的角色命运.  相似文献   

20.
不惑之年是人生中最成熟的时期,进入这一时期的男性肩负着家庭和工作的重担。但是,有些中年男性面对各种挑战、挫折和失败,仿佛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从而导致了难以排解的苦闷—“男性中年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