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温度对8种草本科植物根际放线菌出菌率的影响,以期为后续放线菌筛选以及培养温度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试验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法,对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8种草本科植物根际土做了23℃、60℃、80℃、100℃及120℃等五个不同温度的预处理,初步研究了温度对放线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23℃、60℃、80℃、100℃及120℃等五种不同温度试验,同一土样在不同温度预处理下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显著.表明随着预处理温度升高,放线菌数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至呈降低趋势.同一土样在不同温度下放线菌的种类与温度没有相关性,但是特定的温度会产生特定的菌,即某些菌对温度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从采集自5个不同地点的刺五加全株植物,采用8种分离培养基,从植株不同部位分离,经BOX-PCR排重后,共得到内生放线菌265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出的放线菌数目有较大差异.LNMS培养基分离菌株最多,60株.海藻糖-无机盐培养基分离最少,17株.从刺五加植株根及根茎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最多,占菌株总数的77%,叶中分离的最少,为6%.从吉林柳河和吉林梅河口植株内分离的菌株较多.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分属于7个亚目,9个科,9个属.  相似文献   

3.
两种八角莲属植物内生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云南产和四川产八角莲的内生与根际真菌作比较研究 ,探讨其多样性。方法 :从云产八角莲和川八角莲中共分离真菌137株 ,经初步鉴定它们分别属于接合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共15属。结果 :植物体的内生真菌和根际真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 ,文章还探讨了植物与内生真菌及根际真菌的关系以及川八角莲产鬼臼毒素类似物菌株的多样性。结论 :不同来源植物内生真菌和根际真菌的数量、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优势植被的6个样区,采集苦豆子种子及健康植株60份,分离出内生放线菌288株.鉴定表明,同一植株不同组织中,内生放线菌数量以根部最多,其次为种子,叶部最少;淡灰钙土中苦豆子内生放线菌数量比风沙土中多;旱中生杂类草沙生植被草原苦豆子内生放线菌数量最多.各样区苦豆子共分离出11个属的内生放线菌,以链霉菌属和诺卡氏菌属为优势属,其中链霉菌属以白孢类群和灰褐类群为主.  相似文献   

5.
马衔山两种不同生境沙棘根际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萌动早期,选取甘肃马衔山地区两种典型的生境,进行了沙棘根际微生物的分离、测数,并根据菌株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等,对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从两样地共得到细菌菌株47株,分属于12个属;放线菌菌株31株,分属于3个属;真菌菌株20株,分属于4个属.同一地区不同生境沙棘根际土壤中,林缘河滩沙棘灌丛沙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阳坡干旱草地;不同生境沙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株龄田七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田七连作障碍、防治土传性病害,本文以不同株龄的田七Panax notoginseng根际土壤为实验材料,测定其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其酶活性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田七株龄的增加,其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整体上各株龄田七植株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之间差异显著,CK(未种过田七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1年生土壤次之,3年生最少。从4月份至12月份:1年生田七根际土壤细菌减少23%~74%,真菌减少6%~37.5%,放线菌减少12%~66.7%;2年生田七根际土壤细菌减少18%~80.7%,真菌减少50%~60%,放线菌减少32%~79%;3年生田七根际土壤细菌减少37%~87.9%,真菌减少50%~75%,放线菌减少33%~52%。不同株龄田七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田七株龄的增加而降低,CK中土壤酶活性最高,1年生土壤次之,3年生最低。可见,田七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受株龄影响,随着田七株龄的增加,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整体减少,中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均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组织块法对玉兰不同组织内生菌进行了分离,共纯化得到69株内生真菌.结果发现,玉兰植物的根、茎、叶中均可以分离得到内生真菌,根组织中的种类、数量明显多于茎和叶,占到分离总菌株数量的52%.其中分离于玉兰植物根部的No.37菌株对供试的7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形态鉴定该菌株为层出镰刀菌.在100...  相似文献   

8.
利用连续收集装置对芦苇、香蒲根分泌物中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并确定了最适收集条件;考察了它们各自根分泌物对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氮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香蒲根分泌物中,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且较为平均;连续收集装置最适条件为装水3 L,收集时间5 d,浓缩温度60℃,连续收集6管洗脱液,每管20 mL;湿地根际效应明显,放线菌数量受根分泌物正相调控最为显著;根际微生物种类随植物种类、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芦苇湿地中TN去除率77.6%,TP去除率33.3%;香蒲湿地中TN去除率93.2%,TP去除率20.0%.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牡丹根际微生物与中药材道地性及株龄的相关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五产区牡丹根际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产区排序如下.细菌:洛阳铜陵亳州南陵菏泽,放线菌:铜陵亳州菏泽洛阳南陵,真菌:洛阳菏泽亳州铜陵南陵.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产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铜陵、南陵与亳州、洛阳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株龄南陵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如下.细菌:1龄3龄2龄4龄5龄,放线菌:1龄4龄2龄3龄5龄,真菌:1龄5龄4龄3龄2龄,其中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5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1龄与2龄、2龄与5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间无规律,但道地产区根际真菌数量显著低于非道地产区.道地产区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随牡丹株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真菌呈1龄最高、2龄最低且2-5龄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有从高肥的"细菌主导型"向低肥的"真菌主导型"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黄化对兰州百合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二年生兰州百合为试验材料,按照黄化程度分为4级,测定不同黄化级别兰州百合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黄化程度的提高,兰州百合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冠幅均呈下降趋势,茎生根的根数、根幅、根系活力和基盘根的总根长、根幅、根系活力均逐渐降低。黄化植株的鳞茎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黄化对兰州百合的生长发育造成了显著影响,且随着黄化级别越高,植株受到的影响越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防治兰州百合黄化,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技术对四川省攀枝花市镍矿区紫茎泽兰根际及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根际与不同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 香农 威纳指数(H)、丰度(S)及均匀度(EH)皆表现为根际土>叶>茎>根. 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内生细菌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 样品的丰度(S)与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5). 典型对应分析(co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显示, 根际土细菌多样性受Zn、Cd、Pb、Ni等重金属负向影响; 紫茎泽兰叶内生细菌多样性与土壤Cu元素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DGGE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显示, 根际及内生细菌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异常球菌 栖热菌门(Deinococcus Thermu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部分不可培养的细菌.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湖底泥与水体真菌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淡水水域底泥和水体中的真菌种群分布,以广州暨南大学校内的南湖底泥及水体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适合定量分析真菌的最佳培养基,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真菌数量.采用了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察氏培养基(C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A)和混合培养基(HH)等5种培养基,分别按原配方、原配方中加入10%底泥浸出液、以及在原配方中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霉素等3种方法配制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各种培养基上生长的真菌数量和种类各异,同一种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相差极大.加入底泥浸出液的5种培养基,无论是底泥还是水样,所培养出来的菌落数量多数都多于原配方;加入抗生素的两种培养基所培养出来的菌落数量都远远少于原培养基.研究结果说明加入10%底泥浸出液的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更加适合用于底泥和水体真菌数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松嫩平原羊草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微生物数量的研究发现,随着羊草的生长发育,根际微生物数量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羊草生长发育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生长条件的改善,微生物生长繁殖逐渐加快,数量逐渐增大,果后营养期达最大值,然后又下降.对羊草根际微生物数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羊草整个生育时期,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羊草地上生物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地区植物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筛选具有抗菌及抗肿瘤活性的药源菌株,采用改良聚乳酸-明胶和海藻糖-脯氨酸2种培养基,选择分离采自厦门市翔安区香山风景区、南京市中山植物园及玄武湖公园的17份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的放线菌,并进行16SrRNA基因鉴定、系统进化分析及抗菌和抗肿瘤生物活性测定.共分离到178株放线菌,其中链霉菌151株,其余27株为稀有放线菌,占总数的15.2%.稀有放线菌分布在9个属中: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拟孢囊菌属(Kibdelosporangium)、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和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包含2株新种.对分离得到的所有放线菌进行液体小量发酵,并测定其发酵粗提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所测定的178株放线菌中,有82株对一种或多种指示菌表现出抗菌活性,占供测菌株的46.1%;有60株对一种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占供测菌株的33.7%.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际土壤中放线菌资源丰富,其中抗菌和抗肿瘤活性较强的菌株可为后续微生物药物研发提供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比较了MS+6-BA+NAA培养基对3个百合品种丛芽诱导、丛芽扩增的效应,比较了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蔗糖后,构成不同的鳞茎诱导培养基的效应,得出了适宜蔗糖添加浓度.结果显示:(1)在相同丛芽诱导培养基下,不同百合品种的丛芽诱导率不同.白百合为28.00%,麝香百合为22.67%,香水百合为25.33%;(2)在相同丛芽扩增培养基下,不同百合品种的丛芽增殖率也不同.香水百合的增殖率最高,其次是麝香百合,白百合最低.(3)在所供试的鳞茎诱导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4%时白百合和麝香百合的鳞茎诱导效果最好,而浓度为3%时最有利于香水百合的鳞茎诱导.  相似文献   

16.
川八角莲内生真菌及根际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长于云南省嵩明县的川八角莲植株及其根际土壤进行了内生真菌与根际真菌的分离.结果共获得内生真菌29株,分别属于2科4属;获得根际真菌29株,分别属于6科9属,并对这两组真菌类群作了比较研究,对植物内生真菌的起源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榆中县北山干旱地区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8株放线菌菌株,对其形态特征、在6种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经鉴定,其中包括4个属、11个种的放线菌.对各菌种在作物根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缙云山马尾松近纯林(PMF)、毛竹林(PPF)、慈竹林(NF)、斑苦竹林(AF)和四川山矾阔叶林(SBF)5种亚热带典型林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离计数以及林被中优势树种的微生物根际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被不同,土壤各类微生物量明显不同,特别是细菌,总的来看,四川山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最多,其次为毛竹林,慈竹林、斑苦竹林再次之,马尾松林显著最少.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垂直分布的变化,即A层高于B层,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密切相关性.四川山矾、毛竹、慈竹、马尾松的微生物根际效应明显,根际的微生物量碳和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总体高于非根际,微生物根际效应因植物、微生物类群和土层而不同:四川山矾、毛竹和慈竹的效应强,尤其四川山矾,而马尾松相对较弱;细菌、真菌根际效应强,真菌因植物种类差异大,放线菌相对最弱;土壤B层微生物根际效应强于A层.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兰州百合和唐菖蒲花粉在离体培养中对外源糖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定性分析这两种球根花卉成熟花粉糖类物质的基础上,对花粉萌发过程中糖类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两种球根花卉花粉中都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可溶性糖,但仅兰州百合花粉中含有淀粉,且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以PEG4000+硼酸为培养基进行花粉培养,两种花粉均有较高的萌发率;唐菖蒲花粉在仅添加PEG的培养基中不能萌发,兰州百合花粉则可以萌发.在花粉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但兰州百合花粉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唐菖蒲花粉,蔗糖酶及乳糖酶变化显著,在花粉培养初期迅速下降.淀粉(兰州百合)、蔗糖及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也很显著,尤其是葡萄糖.因此,两种花粉在PEG培养基中萌发力的差异,以及对外源糖的选择性都或许与花粉中糖类物质的种类、含量及酶的活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新鲜的兰州百合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诱导百合鳞片芽的产生及扩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NAA、IAA与6-BA同时使用,分化效果比单独使用NAA和IAA效果好,MS+IAA 0.05mg·L-1+6-BA0.1mg·L-1可作为鳞片多芽产生培养基,其诱导鳞片芽分化率最高,达100%,且芽长势良好.MS+NAA0.1mg·L-1+6-BA 0.25mg·L-1和MS+IAA0.25mg·L-1+6-BA 1.00mg·L-1作为芽继代扩繁的理想培养基,平均每个外植体增值率超过4.5.百合的组织培养的最适外植体是外层鳞片与鳞茎盘接连的下部鳞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