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胜利油田的油藏特点,在温度(55 ~ 91℃)、矿化度(3 000~20 000 mg/L)及渗透率((207~6900) ×10-3 μm2)等油藏条件下,利用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10个水驱油藏的内源微生物种群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藏内源微生物由种类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组成.其中,细菌以变形杆菌门为主(其中Gammaproteobacteria数量占总菌数的41.4%,Betaproteobacteria数量占总菌数的25.0%),共计114个属;另外,古菌共计14个属.整体上涵盖了烃降解、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产甲烷等多种驱油功能微生物,其中,石油烃降解菌Achromobacter、Arcobacter几乎分布于所有研究区块.群落结构受到油藏温度、矿化度、渗透率、水驱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高温度的油藏中古菌种类以及细菌中Thermus、Thermincola、Thermanaeromonas等嗜热菌含量均显著提升.其中:90℃油藏的嗜热细菌数量占总菌数的23%,并出现了极端嗜热古菌Geoglobus;矿化度10 000 mg/L以上的区块,耐盐菌数量占总菌数的30%左右,约为该矿化度以下油藏的2倍,而较高矿化度下的严格厌氧、反硝化等代谢形式未形成优势;油藏渗透率提高和水驱时间的延长会显著提高微生物多样性,种属数量增幅可达1倍以上.以上结果表明:研究的各水驱油藏普遍具有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的生物基础;不同的油藏环境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驱油的激活配方及注入工艺需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从大庆油田聚驱油藏样品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6S rDNA片段,PCR-DGGE实验,通过切胶测序分析研究了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微生物调剖试验结果显示,日产液下降3吨,日产油量提高11吨,含水量下降4吨。PCR-DGGE结果显示,北-2-4-P49主要的优势种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梭菌属(Clostridia bacterium)、热微菌属(Thermomicrobium sp.)、厚壁菌属(Firmicutes bacterium)和一些未知菌属。细菌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对微生物调剖前后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为微生物采油过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青海花土沟高矿化度油藏利用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可行性,用最大可能数法(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筛选激活体系,考查乳化、产酸性能,同时对微生物作用前后的原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了解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腐生菌、烃氧化菌、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是该油藏的主要微生物群落;激活体系能有效地激活内源微生物乳化液蜡,并产酸,内源菌浓度达107/mL,发酵液表面张力由57.44mN/m降至38.5mN/m,pH值由7.19降至6.56:选择细菌通用引物对菌株16S rDNA序列进行基因扩增、测序,测序结果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得分离菌株分别为Bacillus sp.和Halomonas sp.,激活后的内源菌选择性降解饱和烷烃(C11~C20.C28,C33).在花土沟高矿化度油藏实施内源微生物采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耐盐活性剂水溶液微观状态与耐盐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发现改性α-烯基聚醚磺酸铵不仅能使油分散在高矿化度水中,而且其耐盐性能与耐盐活性剂水溶液的微观状态存在一定的相依性:能使高矿化度水的结晶和缔合态的立体结构转变为片状结构;并能脱出由于高矿化度水中高盐份而生成的结晶水和缔合水.实验在各种矿化度条件下进行,加入改性的α-烯基聚醚磺酸铵,能使矿化度高达1.5×105 mg·L-1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从80 mN·m -1左右降到35 mN·m -1左右,并且能使粘度为1.0×105 mPa·s左右的稠油乳化降粘,使粘度降到30 mPa·s左右(约30 ℃),还能使脱水后的原油本体粘度降低一半以上.耐盐活性剂的活性并不受高浓度盐类影响,特别是Ca2+、Mg2+高达1.0×104 mg·L-1以上时,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也是无色透明的,这与普通表面活性剂表现出来的盐析作用和普通活性剂在Ca2+、Mg2+离子存在时易于沉淀有所不同.就以上实验所得结果研究其耐盐体系的微观状态、耐盐机理及耐盐性能.  相似文献   

5.
选择6种常见海洋细菌,包括非光合细菌海杆菌(Marinobacter sp.)、盐单胞菌(Halomonas sp.)、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以及光合细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XM-24和299,并以模式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参照,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生物量来表征纳米TiO_2(0.1,1,10,100mg/L)对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叶绿素a含量来指示聚球藻的光合能力.结果显示:在低质量浓度下(0.1和1mg/L)纳米TiO_2对所试细菌的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在高质量浓度下(10和100mg/L)纳米TiO_2则会显著抑制其生长(p0.01),并且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100mg/L纳米TiO_2对聚球藻299的叶绿素a合成也有抑制作用;纳米TiO_2对非光合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般在18h后显著显现(p0.05),而对2种聚球藻生物量的影响则在6d之后较为显著(p0.05).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评估纳米TiO_2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哈密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新疆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地区的健康哈密瓜植株组织中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得到252个菌株.经鉴定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及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对内生细菌数量测定表明,不同品种、组织及种植地,内生细菌的数量不同,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为3.15×103~2.01×105CFU/g鲜重;各组织中以种子中最多,平均含量在6.18×106CFU/g鲜重;其次为根,再次为叶片,茎和叶柄中较少;对分离菌株进行哈密瓜叶斑病和果斑病菌拮抗菌的筛选表明,252株内生细菌中有71个菌株对叶斑病菌有拮抗作用,占菌株总数的28.2%,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8mm;6.7%的菌株对果斑病菌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布坎南·R·E等著的《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细菌分类组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所提供的检索表和方法,对4株油菜促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株促生菌分属于短芽孢杆菌(Bacillusbrevis)、蜡质芽孢杆菌(B.cereus)、放射形土壤杆菌(Agrobacteria radiobacter)和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此外,笔者还对这4株促生菌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8.
以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中筛选出的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kokeshiiformis CQ11 为对象,研究该菌株的耐盐、耐温以及对酸碱的耐受性;研究该菌株产生的乳化剂的特性,以及它对原油的作用特点. 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在盐度4%-8%、pH 7-9、温度45-65 ℃环境中良好生长,它产生的糖蛋白类生物乳化剂具有乳化活性高,能耐受一定的高温,不受高盐、酸碱影响的特性. 菌株CQ11 的生长特性和产生的生物乳化剂与Geobacillus 属的更为相似. 该菌株具有高效乳化原油的应用潜力,可以应用于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西沙野生诺尼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首次对我国海南永兴岛西沙野生诺尼果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首次采用Mothur软件对诺尼果内生细菌克隆文库数据进行分析,构建Mothur软件数据分析平台.构建的西沙野生诺尼果内生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中,93个克隆分属于12个不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大部分克隆与已知细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Alpha、Beta、Gamma亚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库杆菌属(Piscinibacter sp.)细菌为野生诺尼果内生细菌优势菌群.优势菌属分别为水库杆菌属(Piscinibacter sp.)为80.65%,蛋白胨菌属(Peptoniphilus sp.)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sp.)均为3.23%,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为2.15%.研究结果表明西沙野生诺尼果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拓展复杂岩性油藏的开采新方法,增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的可预测性.使用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方法,对典型复杂岩性油藏狮子沟油藏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油井的优势菌为盐单胞菌、肠杆菌、海杆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注水井的优势菌为海杆菌、盐单胞菌、脱硫盐单胞菌和弯枝菌.主成分分析(PCA)对狮子沟油藏样品实现聚类分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采油井中的微生物主要为生物表活剂生产菌,而注水井中的微生物主要为石油烃降解菌;因此最适MEOR方式为采油井单井吞吐和注水井微生物解堵增注.研究结果有助于在复杂岩性油藏开展MEOR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及促进白腐真菌原油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含油废水中分离到3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能乳化原油的菌株,采用油膜扩散法测其乳化能力,筛选原油乳化较好的菌株并预处理原油,再接种白腐真菌降解原油.结果表明筛选的3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sh7、zsh10、zsh11)发酵液使油膜空斑直径均大于19 cm.分别接种3株菌株和白腐真菌,在7天内可显著提高白腐真菌对原油的降解率,从71%分别提高到90%、93%、954%.经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 sp) 、芽孢杆菌属(Bacullus sp  相似文献   

13.
何家集地区长4+5和长6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的分流河道骨架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中-细砂岩,碎屑组分平均含量长石60.8%,石英22.0%,岩屑17.2%,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长石质和绿泥石膜,其次含水云母和铁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是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等,研究区大孔-细喉型和中孔-微细喉型最为发育,成为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含油层段为物性较好的中-细砂岩,通常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为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录井油气显示为油斑或油迹。电测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声波时差中-高值,电阻率为中值。  相似文献   

14.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初步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5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P1、P2、P3、P4、P5). 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菌株进行鉴定,P1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P2为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P3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5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 对这5株菌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1、P2、P3、P4、P5在水样pH分别为9、7、8、8、8时,出现最大降解率,在10 g/L原油培养基中培养7 d分别能降解50.20%、55.59%、61.90%、55.66%和55.95%的原油. 接种量、盐度、通氧量、温度、油质量浓度、营养盐对石油的降解率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残油组分的GC-MS分析,确定各菌对C7~C17的直链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某区块油藏中微生物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细菌16S rDNA基因文库以及硫酸盐还原菌的dsrAB基因文库,研究了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35区块某油井采出水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SRB的菌群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不高,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β变形菌纲以及γ变形菌纲,SRB主要由Thermodes-ulfobacterium、Desulfomicrobium、Thermodesulforhabdus以及Archaeoglobus fulgidus等属的微生物组成.将序列相似性≥97%作为一个OTU的划分原则,16S rDNA文库中有2个优势OTU,分别与Arco-bacter以及Pseudomonas stutzeri相近,分别占总克隆数的44%和56%;dsrAB基因文库有3个优势OTU,分别与Archaeoglobus fulgidus、Archaeoglobus infectus、Desulfotomaculum geothermicum相近,分别占总克隆数的46.6%、16.6%以及13.3%.16S rDNA基因序列与已知序列相似性较高,优势菌种在国内油田中较为常见,但不同油藏之间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dsrAB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较小,可能存在新的SRB.  相似文献   

16.
温度、光照、盐度对刚毛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研究了水温、光照和盐度对刚毛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5℃~40℃时,随着水温的增加,刚毛藻的净产氧速率和毛产氧速率先增加后减少,20℃时,刚毛藻净产氧速率和毛产氧速率达最大.在光照强度为50lx~1.4×10^4lx的范围内,刚毛藻的净产氧量和毛产氧量与光照呈曲线相关,光照为5.75×10^3lx时刚毛藻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最高,光补偿点为1280lx,光饱和点为5480lx.盐度为2~40的范围内,刚毛藻的净产氧速率、毛产氧速率变化不大,表明刚毛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蒲家沟油区长7储层平均渗透率为0.44×10^-3 μm2,平均孔隙度为9.2%,属特低孔超低渗油田.储层物性差,油藏压力低,开发初期单井产量低、递减快、开发初期效果较差.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油藏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裂缝监测资料加深了超低渗储层的地质认识,并结合现场开发实践,运用井网、压裂设计、同步注水等优化措施,实现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为该区下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0):4872-4875
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益,有效提升油气勘探的性价比,实现科学、经济、有效的油气勘探已成为当今地球物理行业的研究热点与重点,而低丰度油气区科学经济的勘探尤为重要。以西部斜坡区域的试验区块为例,从构造背景出发,分析了低丰度油藏区不同面元(20 m×20 m、20 m×40 m、40 m×40 m)地震数据体的目标层在品质及其对断裂、构造、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刻画精度与差异,给出了低丰度油藏区经济勘探的成果评价和评价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大民屯凹陷剩余资源潜力,指出有利勘探区带,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的源控油气作用,即大民屯凹陷有效烃源岩对油气的来源特征、主要成藏期次、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成藏体系和地质门限控烃理论,评价了大民屯凹陷各个油气成藏体系的排烃量、资源量和剩余资源量。大民屯凹陷划分为上、下两套成藏组合,10个油气成藏体系,总的排烃量为14.66×108t,资源量为6.34×108t,剩余资源量为3.098×108t,勘探前景较大;其中,最有利的勘探区带有3个,分别为成藏体系为Ⅰ、Ⅲ和Ⅱ,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别为1.163×108,0.567×108和0.409×108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